近日,男子掌摑5歲幼童推倒老人事件引發關注:一男子魯某某因當天上午其兒子在幼兒園與同班男童爭搶玩具時被對方戳破頭皮,到對方家中討要說法。其間,魯某某情緒激動,用手擊打該男童面部,致其仰面倒地,同時,沖突中推倒男童祖父致其腿部骨折。
孩子與同學沖突受傷,作為家長情緒激動無可厚非,但從“討說法”演變為一起暴力事件實屬不該。其實,從心理學的角度,面對孩子的校園沖突,從來不乏更合理的解決方案,這篇文章就分享給各位家長朋友們參詳一二。
就像新聞事件中的打人男子一樣,聽到孩子被打傷,當然會感到傷心和憤怒,這些情緒都會寫在父母臉上。但如果父母對事情反應過度,情緒過于激動,會讓孩子感到過于的恐懼,以為周圍世界是非常不安全的,自己是非常容易被傷害的,或者自己已經受到了非常嚴重的傷害。這些對于孩子的自信心、安全感、世界觀的建立等都沒有好處。所以,最應該做的是,聽到孩子被打傷、被欺負時,父母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既讓孩子感到父母的關切,又不要帶給孩子過多的害怕和壓力。父母給孩子最好的影響是:“你現在很安全,爸爸媽媽會跟你一起,這不是你的錯,我們會一起去解決這個事情,一切都會好起來。”
同時,也不要責備孩子,有些父母聽到孩子被打,恨鐵不成鋼,會對孩子說“你怎么這么傻/笨”“你就不知道打回去嗎”。父母是出于好意,但在孩子聽來,則是對自己的責備:好像被人欺負是自己的錯,如果自己更靈活、更強大,就不會被欺負了,甚至孩子會為自己的弱小、膽小而感到不自信,甚至自卑。而且,如果父母總是這樣責備孩子,孩子以后再受人欺負,可能就不敢告訴父母了,只能自己去默默承受,變得更加膽小不自信。
第一,讓孩子學會及時制止對方。可以大聲說:“你這樣做讓我非常不舒服,請你馬上停止對我這樣做。如果你還這樣做,我就告訴老師(家長)!” 一開始他不一定做得到,你需要在家里做角色扮演進行演練。
第二,讓孩子及時求助老師。然后告訴孩子,這可不是打小報告,而是合理的求助。你看,我們如果被壞人欺負,不也會報警嗎?一定要請老師幫忙制止這種不良行為。
第三,讓孩子結交一些朋友。受欺負的孩子往往孤立無援,如果有朋友的幫助,對方也不容易下手。
第四,如果確實有必要,家長可以去跟老師交流,了解事情的原因,了解欺負孩子的同學的情況,如果欺負孩子的同學自身存在問題,就要請老師和學校進行必要的干預,這是父母需要做的。
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經常在學校起沖突,甚至經常被告發“打人”“欺負同學”,這也需要警惕,加拿大肯高迪亞大學和荷蘭內梅亨大學的一項聯合研究發現,“孩子打人”的核心原因是共情能力差。孩子在攻擊他人的時候,不知道別人會有多疼。想解決孩子打人的問題,根本上要讓他知道“我打了別人,別人會非常痛苦,會經歷本來不必經歷的負面體驗”。
對待有打人習慣的孩子,適當懲罰是必要的,在孩子打人咬人的特殊情況下,你也打他咬他明顯不合適,可以退而求其次,取消孩子喜歡的事情,譬如:取消了未來一個月內所有新玩具的購入計劃,取消出游計劃等。值得一提的是,懲罰本身就夠了,沒必要延伸到其他事情上,尤其不要因此故意冷著臉改變對孩子的態度。這樣他才知道,不是爸爸媽媽不愛他了,只是他自己做錯了,才在買玩具這一件事上受到了懲罰。
當然,提升共情能力才是杜絕暴力的關鍵,家長可以在情緒平穩后開展“共情訓練”,問孩子這幾個問題: “你知道不知道你打了他,他當時是什么樣的感受?你知不知道他挨打之后會特別難過?你知道不知道你這樣做也會讓爸爸媽媽感到難過?”每個問題問完要給孩子充足的思考和回答時間,并且保證他是專心聽、認真想的,而不是心不在焉隨口應付。為了不讓共情訓練顯得太過說教,可以加入一兩句鼓勵,比如“因為爸爸媽媽非常在乎你的成長,你對我們很重要,所以你這樣做很讓爸爸媽媽難過,但我們相信你能改正過來。”
開頭提到的新聞事件中,孩子目睹了父親掌摑5歲幼童推倒老人的全過程,這很容易埋下暴力的種子。日本熊本大學與美國哈佛大學進行的聯合研究發現,僅僅是看到沖突場景都會永久性地改變孩子的大腦結構,造成不可逆的影響;科學家發現:與童年從未目睹家庭暴力的同齡人相比,經常目睹家庭暴力的孩子長大后,其右腦視覺皮層的一個名為舌回的部位出現了萎縮。視覺皮層在大腦皮層中主要負責處理視覺信息。研究小組認為,這個部位萎縮會使視覺記憶力下降。在心理上,目睹家庭暴力的兒童更有可能出現抑郁、焦慮、敵對、偏執和其他精神病癥狀;在行為上,長大后更可能延續暴力行為,成為暴力行為的施暴者或受暴者。更有甚者,充斥暴力的生長環境還會縮短孩子的壽命,2014年,杜蘭大學醫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發現,在肢體沖突環境中的頻繁暴露甚至能夠在孩子的DNA上留下“疤痕”。“這些孩子在生活中遇見的類似事件越多,他們的端粒就越短,端粒是染色體DNA末端一段高度重復的序列,能保護其他的DNA。端粒在染色體復制過程中逐次變短,仿佛是細胞的壽命時鐘,也就是說,較短的端粒通常意味著較短的壽命。
同時,即便這種暴力行為發生在孩子父母之間,也會導致不良后果,有研究發現,夫妻之間總是打架或者互相扔東西的話,孩子在社交中對他人采用暴力行為的概率會大大增加。一方面是因為孩子從爸媽那里學到了“拳頭才是硬道理,打架能解決問題”,另一方面是這樣的環境會讓孩子喪失對外界的信任感。
由此可見,日常生活中,父母要以身作則,不要讓孩子覺得暴力可以解決問題。要使用更加溫和與有效的手段去應對沖突事件,讓孩子認知到:理性平和的處理方式比暴力更加有力量,這樣方可切斷暴力的代際傳遞鏈條,讓孩子獲得滋養與靈活的人際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