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迅速改變我們的世界,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工作與學習方式。為指導教育系統緊跟時代發展步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近日發布《面向教師的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該框架提出,教師應具備以人為本的思維、人工智能倫理、人工智能基礎與應用、人工智能教學法、人工智能與專業發展等五個方面的關鍵能力。
以人為本的思維。教師要有對人工智能的批判性思維,理解人工智能對人類社會和環境的潛在影響,在人工智能的設計和使用中保持以人類為中心的價值觀,能夠評估人工智能工具的適當性,并在人工智能輔助的決策中保持人類的主導地位。
人工智能倫理。教師應理解人工智能倫理的基本問題,包括數據隱私、算法透明度、公平性和可解釋性等。此外,教師需要掌握如何在教學中應用倫理原則,并能指導學生理解和實踐人工智能倫理。
人工智能基礎與應用。教師應具備人工智能的基礎知識,包括人工智能的定義、工作原理、數據和算法,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主要類別。教師應能選擇合適的人工智能工具支持教學和學生學習,并理解這些工具的潛在優勢和局限性。
人工智能教學法。教師應能設計和實施更高級的人工智能集成教學策略,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應能創造新的教學方法,將人工智能作為教學和學習的核心部分,支持學生的創新和自主學習。
人工智能與專業發展。教師應能夠利用人工智能工具支持自己的專業發展,包括自我評估和個性化學習路徑的規劃,能夠利用人工智能跟蹤和分析自己的專業發展,并根據數據做出決策。
為指導教師有效利用人工智能,該框架提出了幾個關鍵性原則:第一,確保數字教育的包容性;第二,實施以人為本的人工智能教育方法;第三,保護教師權利并重新定義教師角色;第四,確保人工智能工具應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第五,確保框架對所有教師適用;第六,教師應注重終身學習。
為幫助政策制定者、教育提供者和教師有效整合和利用人工智能技術,該框架還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應用建議:規范使用人工智能,為人工智能的使用者提供支持性政策,制定本地教師人工智能能力框架,設計和簡化人工智能能力培訓和支持項目,開發教師人工智能能力評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