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了大量學生關注和追捧的“神仙課”,既能學習新知識又能找到興趣“搭子”的課程,不僅豐富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顛覆和創新。本文將對“神仙課”進行歸類,分析其背后的科學邏輯和共性特征,以期為高校課程改革提供借鑒。
通識類
通識類課程旨在通過傳授基礎性、綜合性、整體性、廣博性的知識,引導學生拓寬視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判斷能力、社會責任感和健全人格,教會學生做人的道理,以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綜合性人才的需要。
復旦大學的《似是而非》課程,文、理、工、醫不同學科的12位教授走上講臺,從各自專業角度向學生闡述什么是“偽科學”;四川天府新區航空旅游職業學院、武漢大學等開設“方言課”,帶學生走近方言,了解地方文化。
陶冶情操類
陶冶情操類課程以音樂欣賞、文化賞鑒等為主要內容,陶冶學生情操,提升綜合素養。強調理論與實踐結合,讓學生理解真善美的內涵。強調實踐體驗,將教學理論融入現實生活,讓學生親身體驗,并且通過實踐活動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創設多樣情境,營造藝術情境,多種教學方法并用,充分運用現代影視音像等手段,使學生產生情感體驗,陶冶性情,培養志趣,對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積極影響。
北京大學開設《浪漫主義時代的歐洲音樂》課程,帶音樂小白叩響古典音樂殿堂大門;青島大學開設“葡萄酒文化鑒賞課”,帶學生在微醺中品味葡萄酒文化的前世今生。
實驗實踐類
實驗實踐類課程注重實踐體驗的設計和實施,打破認知局限,感受實驗魅力。用實驗搭起“專業”與“通識”之間的橋梁,在理論中注入活水,讓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這種實踐性的教學方式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提升了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
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趣味生物學實驗》課程,是面向非生物專業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課和社會大眾的科普課。內容主要包括人工琥珀動植物標本的制備、草履蟲形態和運動的觀察、植物組培與試管苗誘導、大腸桿菌繪圖與誘導發光、蔬果農藥殘留檢測、牛奶中酪蛋白的分離制備、誘變因素的微核測試、人類性別的分子鑒定、血壓和心電圖的采集、植物鑒賞等。
課程以學生熟悉或關注的生活場景導入,綜合運用體驗式、互動式、探究式的通識生物學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生活科學化、科學趣味化”;利用3D仿真、全景技術、動畫技術等,拓展了實驗的時間和空間,是線上線下教學相結合的個性化、智能化、泛在化實驗教學新模式。
拓展類
拓展類課程多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對學生進行能力拓展培養,注重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等,同時也有助于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廈門大學開設“潛水選修課”,學完可以考證;西北師范大學開設“射藝”,握弓、搭箭、勾弦、開弓、瞄準、撒放……學生們手拿弓箭,一字排開,在老師的口令下挽弓搭箭,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體會中華之禮的博大精深。
生活類
生活類課程特色鮮明。在課程內容上,涵蓋了如美食制作、健康生活方式、家居設計等與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主題。在教學方式上,常采用實踐操作與理論講解相結合的方式,著重于提高學生的生活技能,增強他們的自理能力和生活情趣,同時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動手能力,讓學生能夠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
浙江工商大學開設的《食品加工與創新實踐》課程選課靠搖號,上課真帶學生做美食;浙江大學開設《果蔬產品工藝學》,學生可以親自動手做果醬、腌泡菜,在實踐中掌握食品加工知識;青島大學的《藥妝的組成、功效與使用安全》課程,教學生親手制作唇膏。
戀愛心理類
多地高校把“愛情”搬上課堂,內容涉及心理學、戀愛技巧、戀愛經濟學、婚姻與家庭等方面。戀愛心理類課程內容豐富多樣,既涵蓋多種戀愛類型,不同的相處方式講得很全面,如異地戀、姐弟戀、忘年戀等;又能幫助學生解決戀愛中遇到的難題,如因占有欲產生的矛盾、溝通不暢導致的沖突、異地戀的困擾等;還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認識兩性差異,了解戀愛的本質。
鄭州師范學院開設《愛情心理學》課程,對學生進行戀愛指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戀愛商數;天津大學名為《戀愛學理論與實踐》的課程,第一課就是《戀愛中的法律問題》;西南交通大學開設的戀愛課程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愛上雙人舞——兩性交往與相處的藝術》。
健康類
健康類課程的目標是提高學生的健康意識和健康行為,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健康觀念,同時提升他們的生活質量。這類課程通常涵蓋多個方面,包括健康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性與生殖健康、安全應急與避險等。
云南中醫藥大學開設“養生課”,帶學生感受調息靜坐半小時;南京農業大學的“減肥選修課”,專為體脂率偏高的同學開設,專注減脂和運動健康,經過嚴格挑選,只有BMI高于28才能選課,而通過鍛煉將體脂率降到24以下,才能結課。
非遺類
不同的高校根據自身的特色和所在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開設了不同的課程。非遺類課程不僅注重理論知識的傳授,還強調實踐操作,讓學生親身體驗非遺項目的制作過程。通過學習非遺知識,學生不僅可以增強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還能提升文化自信,增進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感。
東南大學開設“舞龍舞獅課”,帶學生在傳統民俗活動中感悟傳承非遺文化;天津大學開設《京劇與中國文化》課程,把京劇名家從梨園請到課堂,將講臺變成舞臺,帶學生沉浸式感受京劇藝術魅力。
生命教育類
生命教育類課程直面生命議題,包括生死、生活、生長等,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正視死亡、理解生命的意義,并學會尊重生命。這類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生死觀,提高他們面對生命和死亡的心理承受能力。
同濟大學開設的《生命的省思——如何過好這一生》課程,通過案例分享、理論討論、現場小組練習等活動,引導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并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廣州大學開設“生死學”,鼓勵學生到醫院、孤兒院做義工,給學生布置寫遺囑的作業,引導學生慢慢克服對衰老和死亡的恐懼,坦然面對死亡,學會如何與人更好相處,學會愛和被愛。
選課小秘籍
沒有經歷過搶課的大學生活是不完整的。下面我們列出幾個小技巧,希望能對選課有所助益。
1.明確選課的順序,先選修,再必修,注意選修課的時間不要與必修課沖突。
2.提前做功課,選課前,課程的時間、地點、教授、班級類型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可提前根據學校網站的信息進行規劃,并做出不同的排列組合。
3.可能有的同學不知道哪個老師教得比較好,可以問學長學姐;可以看選課網上選這個老師的學生人數,人氣高說明同學們愛選;也可以到一些公開課網站上去試聽相關的課程,比如網易公開課、中國慕課網、開放大學等線上教育平臺。
4.用好搶課神器,把篩選信息調到最細,用按鍵精靈一直點,事半功倍。
5.不少同學要搶課,不惜三更半夜起來刷網頁,看看自己心儀的課程還有沒有名額。
6.求優先權,學校考慮到大三、大四比低年級更迫近畢業,賦予了他們搶課優先權,也就是說他們選的課在第一輪被踢出的概率很低,第二輪搶到的機會也更大。師兄師姐們很樂意幫助師弟師妹們選課。但是,請他們幫忙的師弟師妹如果不想要那些課了,記得及時提醒他們退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