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新時代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深刻反思,更是對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標的重新審視和定位。新課改的核心是“以學生為本”,即教育要圍繞學生的全面發展展開,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激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意味著我們不能單純追求分數和升學率,而應更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和終身發展。因此,深入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應積極探索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途徑,聚焦課程品質提升,突破應試教育藩籬,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
優化課程設置與教學內容,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新課改背景下,學校需進一步明確教學目標,包括提高學生的學科素養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維、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包括身心健康、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素養等內容。教師應參與學校課程的開發,在教學過程中踐行教學思維。
基于此,學校應根據學生的需求設置多樣化課程,包括必修課程、選修課程和拓展課程等,滿足學生的多元成長需求。我們緊扣育人目標,將“因材施教”作為課程理念,讓全體教師共同參與整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確立了“領域+模塊”的課程結構,形成了集特定課程(強基)、特惠課程(順性)、特長課程(揚長)、特創課程(創造)于一體的“4.0T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我們強調“課程思維”而非“教學思維”,將“教學進度表”升級為“學期課程綱要”,為教師有序教學提供指引,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同時,聚焦“學生應學會什么”這一目標問題與“如何知道學生是否學會”這一評價問題,加強實踐教學環節設計,通過實驗、實訓、實習等活動,讓學生在真實或模擬的情境中學習和應用知識,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
創新教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教學方法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教師不僅要增強理論知識的學習,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更要認識到學生是知識的接收者,也是學習的主體和探究者,注重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我們以“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為目標,凝練出學生自主生疑(課前)、互動解疑(課中)、內化遷疑(課后)的“自主”教育教學模式,通過創造互動和fc6ac62d36f5bb2aec4a522816b46876富有挑戰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發現自己的興趣和潛力,從而提升學習效果并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
提升教師專業素養,助力新課改教育轉型。強大的師資是新課改得以落實的保障線。提升師資素養,是提升課堂品質的必然要求。我們采取全員培訓、學科通識性培訓以及自主研究輸出等方式幫助教師確立新觀念,在新課程理念的引領下實施教育教學。我們構建并完善校本化的教師發展支持系統,即建立科學完備的教師篩選準入機制,從專業技能、個性特長、道德品行等維度嚴選新教師;建立“一體二層三維”教師階梯培訓體系,定期開展專業發展活動與前沿教育技術培訓,幫助教師不斷更新知識結構和教學方法,進而提高專業素養;實施名師培養計劃,鼓勵教師在各級各類教育會議上進行經驗交流,推進引領新課改。
在新課改的浪潮中,學校應積極實踐,綜合施策,多途徑探索學生全面發展與個性化成長的路徑,以培養更多適應未來社會需要的高素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