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非教學事務”進校園的現象頻繁引發關注。一些地方職能部門通過相關渠道推進各自的工作進校園,動輒“從娃娃抓起”,嚴重干擾了正常教育教學活動。一些社會事務,比如與教學無關的信息采集、網絡投票等工作也進入學校,泛濫的“進校園”活動加重了學校的負擔,擠壓了教師的教學時間,也耽誤了學生的課程,甚至還會“拖累”家長。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減輕中小學教師負擔進一步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的若干意見》;2024年4月,中央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秘書組印發通知,對開展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為中小學教師減負專項整治工作作出部署,明確要集中整治與教育教學無關的活動和工作隨意進入校園情況,以及社會事務進校園過程中重留痕輕實效的形式主義,營造教育教學良好環境。
短時間內,讓教育生態回歸單純,實屬不易。當然,我們也要看到,人的一生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上學、考試、就業,等等。面對困難時是選擇消極躺平、絕望離開,還是積極應對?只有當我們向前邁進并克服困難時,才能真正贏得自己的人生。對于教師而言,需要校長盡可能地為他們營造良好的教書育人環境,引導其用積極樂觀的心態面對逆境,學會抓大放小,處理各種矛盾。作為校長,在學校管理工作中需要做到——
一是尊重教師。處處體現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多點人情味,少點“專橫勁”。要尊重教師在學校的主體地位,關心教師的工作學習和家庭生活,為教師排憂解難,激發教師在教育教學工作中的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在工作中有成就感和愉悅感。
二是注重營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如果教師的工作環境欠佳,比如辦公室狹小擁擠、設備陳舊等,會給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一定的困擾,不利于發揮他們的專業水平,影響其積極性和創造性。因此,要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改善學校的硬件設施,提供先進的教學設備,營造溫馨的教學環境,為教師創造更好的教學條件。
三是為教師解壓。學校應制定相關的規章制度,為教學工作保駕護航,但不要過度嚴苛,避rOfAV4GMv8Rnv6ZZYftJIw==免“折騰”教師。平時多組織教職工開展文體活動,定期為教師提供心理健康輔導與咨詢服務,幫助教師緩解工作壓力,保持良好的心態。對于部分攤派給學校的且與教育教學非直接相關的任務,可根據具體情況盡量簡化,避免將壓力都傳導到教師身上。此外,還應重視教師的意見和建議,?經常與他們溝通,?幫助其解決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每年召開教師代表大會、民主生活會,?讓教師的聲音得到更好的傳遞。
四是關注教師的學術成長。學校應重視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術能力的提升,?通過組織各種形式的學術培訓和研討會,??提高教師的專業水平。?激勵教師在學術領域取得更大的發展,努力讓他們成為業務精湛的教師,享有職業尊嚴與幸福,實現人生價值。對于年輕教師,不宜求全責備、要求過高,要多寬容、多關心、多培養,給年輕教師一些成長空間,讓他們盡快融入集體。
教育興則國家興。只有留給教師更多教學空間,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們才能將心力聚焦在學生成長和教學工作上。作為直接面對基層教師的校長們,有義務和責任用積極的心態引領教師成長,努力為他們搭建一方溫馨的講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