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是學生的一面鏡子,教師隊伍的建設關系到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成都市泡桐樹小學(天府校區)成立于2011年9月,是植根于高新區的公辦學校。學校秉承“和諧教育、自主發展、成人成才”的辦學理念,以“教育在我們之上”為信仰,以“為每個孩子最大可能的發展負責,讓每一個生命幸福綻放”作為學校的辦學追求。學校現有教師270人,其中校聘教師138人。這是一支平均年齡不足33歲,且每年都有30多位新教師融入的年輕團隊。如何能讓新進的教師快速融入團隊,讓這樣一支隊伍快速成長起來,是學校高質量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為此,學校確立了“三立”融通、“兩頭”并進、共生共長的教師發展機制。
黨建引領,“立心”為本
黨建為標,思政為魂。樹師風師德,凝心聚力;辨發展方向,前行不怠。在黨總支的帶領下,用“黨建+”理念引領,以隊伍建設為特色,推進學校教師隊伍建設工作高質量開展。學校通過組織思想政治、法治教育等專題培訓,培育職業精神,陶冶師者情操;通過入職宣言、重溫誓詞、拜師大會、青藍結對等活動,提升教師從教信念,深耕教壇精心育人。通過對教師隊伍的分析,學校以“兩頭”并進為隊伍建設的突破口,即文化理解,價值引領加速新進教師融入團隊;按需助推,特色發展促進成熟教師內涵生長。
師德為桿,榜樣為幟。學校以師德師風建設鑄魂,重視師德師風建設,常態化開展師德師風教育培訓,以“創優”活動為契機,充分挖掘“兩頭”并進的先進典范,凸顯榜樣的力量,增強教師團隊的凝聚力。通過優秀共產黨員、感動校園人物、“耕耘獎”等評選,樹立榜樣模范,以榜樣的力量帶動教師成長。
“三課”聯動,“立身”尋道
課程為“天”,引領方向。“師者,傳道受業解惑也。”立足本職,專業型生長,方可行明師之道。學校踐行“為了實踐育人,在實踐中育人,用實踐育人”的生態教育理念,幫助新進教師建立課程觀,帶領成熟教師踐行課程觀,在構建有生命力的課程中,學校的“雙適”課程體系建構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這些課程在滿足學生全面發展需求的同時,進一步促進了每一位教師的專業成長。教師真正成為課程的建設者、實施者和研究者。
課題為“帆”,助力前行。問題即課題。在扎實推進校本研修的基礎上,學校幫助“兩頭”的教師發現教育教學中的真問題,圍繞“一個微課題”“兩次全員課”“兩篇好文章”等專題研修活動,持續推動學校教研培一體化的進程。引領教師著眼于實踐,用嚴謹的態度、科學的方法研究教育現象,提煉教育經驗,發現教育規律,進而促進教師教科研素養整體提升。
課堂為“地”,知行合一。課堂是教師專業實踐的陣地,學校一直堅持向課堂要質量。針對不同類型的教師發展需要,學校確立了“以教促培”的原則,新進教師亮相課、考核課,關注融入進程與生長樣態;成熟教師示范課、微講座,確立課堂范本及個人風格;全員診斷課、匯報課,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組內研究課,探尋教育教學的價值內涵。學校希望“知識立意”到“素養立意”的變革,能夠在教師的課堂上真實發生,從而提高育人質量。
發現發展,“立業”生長
教師職業有其特殊性,作為專業人員,教師需要考慮“全人”的發展,就要不斷反思自我,發展自我。學校建設師培課程,讓教師的可為空間看得見,讓教師找到生長點。學校為教師發展提供保障,助推教師成為“明白”之師、“明理”之師、“明道”之師;查漏補缺、量身定制,幫助“兩頭”教師做好規劃,開闊視野、提升格局;挖掘特色、激發活力,鼓勵個性發展,成就“智慧”教師,提升綜合素養;行動落實、共建共享,共謀發展。經過不斷努力,學校通過抓“兩頭”融“三立”,既有保底,又有生長,帶動了教師隊伍整體發展走向良性循環,切實提升學校辦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