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高度重視發揮場館的青少年教育功能,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推動中小學校利用場館資源開展教育教學。2020年,教育部、國家文物局發布的《關于利用博物館資源開展中小學教育教學的意見》就指出,要推動博物館教育資源開發應用,開發博物館系列活動課程。在國家政策文件的鼓勵和推動下,加強場館資源的課程化開發,成為館校雙方共同關注的理論命題和實踐問題。
場館資源課程化開發是通過一系列深度加工與處理,將原始的、零散的場館資源轉化為系列化、深度化的場館課程的實踐過程。將場館資源轉化為場館課程通常需要經歷四個階段,即:獲取充足的場館資源、篩選合適的場館資源、深挖場館資源的課程價值以及生成系列化場館課程。
獲取充足的場館資源
場館資源是場館中一切實物、文字、活動、信息以及人力資源的總和,既是構成場館課程內容的重要素材,也是支持場館課程實施的重要條件。根據場館資源的空間分布情況,可以將其分為校內場館資源、校外場館資源以及在線場館資源。為了獲取充足的場館資源,中小學需要在充分開發校內場館資源的基礎上,積極開拓校外場館資源,并輔以在線場館資源開展教學活動。
立足校內場館資源
校內場館通常包括專用教室(創客教室、茶藝室、陶藝室、實驗室等)和自建場館(校內博物館、科技館、美術館等),這些場館收藏并展示了圖書資料、儀器設備、動物模型、植物標本、藝術藏品、學生作品等各種資源,可以為學校特色場館課程的開發和實施提供物質支撐,在課程化的過程中應得到充分開發利用。
開拓校外場館資源
校外場館泛指學校范圍之外的一切場館,不僅包括博物館、科技館、天文館、水族館、美術館、圖書館等具有封閉結構的館,也包括公園、動物園、植物園、人工生態園、歷史遺址、自然保護區等露天開放的場。這些場館中蘊藏著大量有待開發的實物資源(標本、模型、化石、藝術品、動植物、場館建筑等)、環境資源(研究氛圍、動植物生活的真實情境以及展覽區和景觀區構建的模擬情境等)、圖文資源(文物及展覽的文字說明、期刊、書籍等)、人力資源(科研人員、講解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等)、信息技術資源(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多媒體技術、3D技術、講座等),它們是校內場館資源的重要補充和拓展,學校可以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予以開發利用。
輔以在線場館資源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加強場館的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成為場館建設和發展的重要趨勢。國內外越來越多的場館開始加強場館網站、數字博物館以及虛擬博物館的建設,這為公眾提供了虛擬展覽、藏品、視頻、圖片、導游服務、在線課程、教學活動、教學工具、講座、學習鏈接、學習資源包以及研究數據庫等豐富的在線資源。這些資源具有開放、易獲取、免費的特性,讓教師足不出戶就能夠輕松獲得,因此可以輔助學校的課程建設和實施。
篩選合適的場館資源
在獲取充足的場館資源后,需要對它們的優點、缺點和可行性進行審查,以篩選出合適的資源用于支持學校課程建設和學生學習。場館資源的篩選需要遵循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就近性原則
就近性原則是指選擇那些在地理位置上毗鄰學校的場館作為資源的主要提供者。該原則能夠幫助館校雙方避免或解決在場館課程建設中面臨的許多問題,如場館資源的外借問題、館校雙方的溝通與交流問題、學生到館上課的時間與安全問題、場館教育者送教上門的距離問題等。因此,就近性原則是學校篩選場館資源的基本依據,也是學校最經濟地獲取場館資源的重要保障。
關聯性原則
關聯性原則是指場館資源應該與學科課程標準、教材以及新建課程的目標和內容等建立有機的聯系,是決定某一場館資源能否進入學校課程體系的關鍵原則。以課程標準為例,課標對課程的性質、目標、內容進行了詳細闡釋和說明,并對課程的實施提出了相應的建議,因此課程標準是編制教材、開發課程以及開展教學活動的行動指南,也是篩選和開發利用場館資源的重要標準和依據。例如,“物質科學”是小學科學課程內容的四大領域之一,其中“力作用于物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狀態”是該內容領域要學習的重要概念,教師可以此為依據對科技館中的展覽和儀器設備進行檢索和梳理,將那些與“力”相關的展覽和儀器設備納入課程建設的資源庫。
適應性原則
適應性原則是指場館資源要適應學生的認知發展階段、興趣愛好以及知識經驗基礎,使其能夠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以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發展為例,裴斯泰洛齊強調教學的直觀性原則,倡導通過具體手段來幫助兒童獲得抽象概念,讓他們在直接觀察實物中學習;杜威進一步指出,兒童和成人都需要通過對物體的操作和實驗來接近新概念。因此,在選擇場館資源時要尊重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將那些具有直觀性、體驗性、操作性的場館資源納入課程資源庫,以便為學生創造多感官參與的課程活動。
深挖場館資源的課程價值
有研究者指出,場館資源的價值功能具有潛在性,必須經過課程開發和實施主體自覺能動地賦值、開發和利用,才能轉化成現實的課程內容。在場館資源的課程化過程中,中小學教師需要深入挖掘場館資源的課程價值,以構建具有教育意義的課程經驗。
多學科挖掘
場館收藏的各類珍貴的歷史文物、自然標本、科技模型、書畫作品等實物資源,蘊含著豐富的學科內涵與價值,這是其能夠成為課程資源的基礎。學校教師只有對場館資源深藏的多學科知識進行深度挖掘和有效提取,才能將其與學校課程建立聯系,進而服務相關課程的開發和實施。以場館中的青銅器為例,教師可以從歷史學科角度對青銅器的歷史內涵、文化價值、功能作用等進行分析;可以從語文學科角度對青銅器上記載的銘文在不同歷史階段表現出的文字字形特點、文章語句及修辭手法等差異進行分析;可以從科學技術角度對青銅冶煉技術與鑄造技術、聲音的本質與三要素、兵器的防銹技術與金屬配比等知識內容進行分析;可以從美術學科角度對青銅器的形狀與紋飾進行美學價值的挖掘;等等。
多層次挖掘
根據學生獲得知識的方式,可以將知識劃分為事實性知識、方法性知識和價值性知識三種類型,它們分別對應“記中學”“做中學”和“悟中學”三種學習方式。場館資源中同樣蘊藏著這三種不同層次的知識。以科技館中的火箭模型為例,其內部結構、功能作用、物理材質、發射原理等靜態信息屬于事實性知識,學生可以在對模型的觀察和記憶活動中習得;制造火箭的技術、方法、過程、技藝等屬于方法性知識,學生可以在探究和制作火箭模型的活動過程中獲得;而科學家在發明和制造火箭過程中表現出來的不畏艱難的態度、探索創新的精神以及科研報國的愛國情感等則屬于價值性知識,學生可以在人物故事閱讀、故事講述以及角色扮演的體悟活動中獲得。
多向度挖掘
人與自然、社會是有機統一的完整連續體,只有在對自然、社會以及人自身的探究中,才能促進自然性、社會性以及自主性的健全發展。因此,在對場館資源的課程價值進行挖掘時,可以從自然、社會、自我三個維度深入發掘其對學生主體性發展的價值。例如,對于動物園、植物園、公園、自然保護區所展示的自然場館資源,可以在把握自然的神奇美妙和對人類的價值功能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其象征意義、文化內涵以及內在價值;對于歷史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所展示的人造場館資源,可以從其對人類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的發展及其相互關系的影響的角度進行價值挖掘;而就綜合類場館中展現歷史文物、藝術作品、社會事件以及科技發明等內容的資源,可以從“自我”的角度挖掘其對學生身心成長、職業追求以及人生意義探尋的價值。
生成系列化場館課程
場館資源的課程化是將篩選后的場館資源按照一定課程開發邏輯和流程轉化成系列化課程的過程。根據場館資源的開發和轉化邏輯,可以將場館資源課程化開發的模式劃分為一課一館深度開發、一課多館序列開發、一課多館主題開發三種不同的類型。
一課一館深度開發
一課一館深度開發模式聚焦于某一座場館資源的開發,通過對不同展廳或展館中的資源進行深層次的轉化利用,形成凸顯場館特色資源的系列化場館課程。這種開發模式生成的場館課程,側重激發學生的場館學習興趣、教導學生場館學習的文明禮儀以及熟悉和適應場館特色學習方法,因此比較適合處于場館學習入門階段或低段的學生。例如,上海曹光彪小學三年級的場館課程“走進上海博物館”就采用了一課一館的深度開發的模式。學校從上海博物館的12個主題展館中精心篩選出包括古代青銅館、古代雕塑館、古代陶瓷館等在內的10個專題展館作為場館課程開發的主要資源,課程開發小組對每個專題展館中的資源都進行了深入挖掘利用并設計了10個相關課程單元。每個單元又設計了策劃與整理、參觀與記錄以及實踐與體驗等系列課程活動,使學生能夠深入地了解和學習每個專題展館中的知識信息。
一課多館序列開發
一課多館序列開發模式不以某一座場館為課程資源的主要來源,而是由點到面鋪開,將歷史類、人文類、科技類、藝術類、民俗類等不同類型的場館資源進行整合開發,使學生通過場館課程的學習能夠獲得歷史、人文、科技、藝術、語言等多個領域的知識或素養。這種場館資源開發模式形成的課程,滲透了多門學科的知識并需要到多座場館開展學習活動,對學生的場館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認知基礎以及學習規則等都有一定的要求,因而更適合中段和高段場館課程的開發。例如,上海曾光彪小學四年級的場館課程“歡樂上海行”就采用了一課多館序列開發的模式,該課程不再局限于一個場館的資源,而是將上海城市規劃展示館、自然博物館、音樂廳、科技館等8個場館作為課程資源的主要來源,并對每個場館的資源進行了序列化開發。
一課多館主題開發
一課多館主題開發模式是以特定主題為核心,在對與主題密切相關的多個場館資源進行整合利用的基礎上,生成主題式場館課程的開發模式。與前兩種開發模式相比,這種模式的特征在于尋找同類型且互補的場館資源,以便為課程開發和實施提供全面、充足的資源保障。這種模式的資源選擇和整合不再局限于本地的、線下的場館資源,而可以通過網絡獲取同主題的在線場館資源。例如,如果要開發恐龍主題的場館課程,一方面,可以在本地的綜合類和自然類博物館中尋找相關的實物資源、專家資源以及現成的主題課程作為課程資源;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數字博物館、其他場館官網、微信公眾號等途徑獲取關于恐龍的圖片、文字、視頻以及學習單,將其作為本地場館資源的補充。在獲得充足的恐龍主題場館資源之后,再對這些資源進行篩選、整合、轉化以及利用,進而形成內容豐富的恐龍主題課程。在場館課程實施過程中,既可以在本地場館中開展與恐龍主題相關的實地參觀、考察以及探究活動,也可以引導學生開展基于在線場館資源的虛擬參觀、主題探究以及討論活動,將線上與線下、實地與虛擬的混合式學習運用于學生的場館課程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