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所處的上海市西南海濱,有著漫長的海岸線;河流湖泊密布,海洋、島嶼、灘涂、平原等自然生態類型多樣,亞熱帶生物種群豐富,具有獨特的區域生態環境。作為自然環境的映射,學校秉承“綠色發展,和諧共生”的理念,傳承“生態科技教育”的文化基因,依托區域特殊的資源優勢,致力于打造開放、多樣、包容的“親自然”“無邊界”場館學習體系,在耳濡目染下喚醒學生親近自然的天性,在潛移默化中培育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
主題體驗式學習場館升級歷程
學校基于區域內生物種類繁多的優勢,因地制宜地特別建設了標本館,開展學生場館學習。館藏動物標本超過1700余件,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的珍貴標本。標本館是傳播科普知識的場館,作為科普教育基地,其承擔著關于科普宣傳的責任與義務;學生不僅是科學知識的接受者,更應是科學知識的傳播者。為了更加有效地傳播科普知識,讓每一次參觀更加具有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一種新的角色應運而生——標本館“科學詮釋者”。學校基于標本館場館實際,開發了“科學詮釋課程”,指導學生系統地學習科學解說,參與科普宣傳,通過知識學習、禮儀培訓、專家講座、參觀學習、實踐活動等,綜合提升學生的科學詮釋能力。
隨著新時代育人方式的變革和信息技術的日新月異,原有單一的展陳方式面臨新挑戰和新機遇。為了進一步為學生創造與自然親密接觸的機會,增強學生與標本良好的“互動”體驗,讓學生體會人類活動與生態變化之間的關系,激發學生探究自然現象背后科學原理的興趣,學校在原有的基礎上對標本館進行了全面的升級改造,建構起更為完善的學習場館體系。
學校秉承“感受自然規律、思考人地關系、探究和諧發展”的理念建構場館體系,將動物標本置于模擬環境中,充分利用場館內空間,設計形成生態之美、海島之特、蛻變之彩、進化之路、生態之憂、生態之問、生態之道這七大集中展示區,開辟了AR體驗、學習研討、信息查詢、學術報告、標本制作和主題臨展等多個功能區。其中,學生參與開發了二維碼和數字資源,實現線上線下的資源整合,使標本館的功能由原來單一的標本展覽向綜合育人轉變。結合生態科技教育課程開發,達到改善空間視覺感觀、拓展生態功能分區、提升互動陳展效果、激發學習研究興趣、增強學生學習體驗的目的。
場館體系下的“無邊界”學習實踐
在“雙新”背景下,學校結合生態科技課程目標,由生物、地理、化學、數學等學科教師協同合作,共同開發項目化、跨學科課程,形成“生態系統探秘、科學技術應用、博物學習空間參觀、標本解說詮釋”四大模塊的場館學習課程群。課程群以鼓勵學生探索發現、滿足學生個性需求為要義,為綜合選修課程的開發提供更多的選擇方向。在實施上,以標本館為載體,讓其成為地理、生物、物理等必修和選修課程拓展學習與開展實踐的課堂,成為普及生態科技教育的基礎平臺之一。標本館別致的布展環境、精巧的設計細節,讓學生得以在別樣的探索空間里充分感受生態之美、激發探究興趣、觸發探究行為。
作為學校創新素養培育基地學習的主陣地,標本館為學校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及特需類課程的開展實施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基于良好條件,學校開展了以調查戰斗港河水質問題為主導的跨學科研究,開設了外來物種入侵項目化學習、杭州灣畔鳥類多樣性調查等特色課程。為進一步拓展學習空間和資源,學校與上海自然博物館建立館校合作關系,為學生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平臺,為遠郊學生進入博物館學習提供更便捷的服務。
在此基礎上,學校還積極組織師生開發“數字標本館”,以蝴蝶標本和老虎標本為原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打造3D-AR互動體驗室,同時積極利用館內資源,開發“昆蟲秘事”“外來物種入侵”等慕課課程。由學生志愿者擔當標本“代言人”,為標本撰寫科普文稿并錄制音頻,讓參觀者通過掃描二維碼獲取更多的信息和知識。這一過程讓學生從參觀者的角度整合信息,意在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在“五育并舉、融合育人”的背景下,為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培養提供范例。
以生態系統探秘模塊課程“關愛藍天下的天使 我們在行動”為例,具體說明場館學習體系下的課程實施路徑——
系統梳理校內外資源,匹配相同生態元素。學校基于校內標本館館藏鳥類標本數量大、種類多的特點,在對校園環境、鄉土生態園區、標本館資源進行系統化調研和梳理后,通過校內外資源整合匹配生態元素,如植物、鳥類、濕地等元素,最終選擇鸚鵡洲濕地作為學生的校外“學習場”,通過設計不同層級的活動將“校內館”和“校外場”的區域資源聯系起來。鸚鵡洲濕地主要分為三個區域:濕地凈化展示區、鹽沼濕地恢復區、自然濕地引鳥區,這些獨特的區域資源為學生親近自然、識別鳥類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近距離觀察鳥類特征、濕地生態調查、水生植物調查等實踐活動的實施與開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基于學生個性化經歷,提煉核心研究問題。通過綜合分析校內外場館資源,結合課程標準和實際情況,學校提出“探究校園環境與鸚鵡洲濕地生物多樣性的異同”這一主問題,并將其拆解為三個子問題:第一,鄉土生態園區與鸚鵡洲濕地類型的調查;第二,校園環境與鸚鵡洲濕地植物多樣性探究;第三,標本館與鸚鵡洲濕地鳥類多樣性調查。
以學習場館為載體,優化實踐活動過程。活動初期,學校注重學生的基礎知識儲備,由教師將學生分組,指導學生查閱所研究生態環境的基本情況、生物種類等相關資料。而后借助學校標本館館藏標本的數量、種類優勢,讓學生通過近距離觀察標本了解鳥類特征,并將查閱的鳥類資料和館內標本對照,自主總結辨別鳥類的方法。開展小組活動,以小組匯報的形式讓學生分享實踐成果與相關資料,通過相互學習和交流開拓研究思路、創新學習方法。
活動中,教師確定實踐考察活動的微課題和計劃方案,指導學生認真觀察鳥類生存的環境,并利用望遠鏡仔細觀察鳥類,將數據和信息記錄在觀鳥記錄手冊上,過程中可以隨時查閱“數字標本館”的資料。
活動后期,教師組織學生撰寫考察報告和心得體會,積極開展交流展示,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他們主動參與到生態保護的行列中來。注重在后續的宣傳中充分發揮活動的輻射引領作用,實現館校聯動和場館學習的縱深發展,提升學生綜合素養。讓學生與鳥類標本面對面、與濕地環境零距離。
更親近自然的場館教育實踐探索
學校持續探索更親近自然的場館建構,促進越來越多學生的學習活動進入“與自然共生”的和諧狀態。觀賞花草、采擷野果、探秘昆蟲、聞聲識鳥,點燃了學生關注自然、走進自然、探索自然的熱情,喚醒了學生親近自然的天性。學生積極參加科普志愿講解活動,參加“愛鳥周”“世界水日”“世界環境日”等宣傳活動,參加實踐場所的“凈場行動”,逐漸成為科普宣傳和創新研究的重要力量。
在親近自然的場館學習活動設計中,由多學科教師參與創設的跨學科課程,結合項目元素和學科拓展,打破了學科壁壘,以“實踐”為載體、“研究”為主導、“創新”為目標,開發出兼具學校特色和教師個人特長的“荒野探秘”“發現鳥巢”等主題活動課程,提高了教師解決問題的跨學科素養和學生高階學習的思維品質。
學校始終牢記“科普教育基地”的社會責任,多年來堅持探索和挖掘校內外場館資源,針對不同的參觀對象,開發相應的參觀課程,開展生態科技普及活動,充分發揮場館的學習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