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一所普通的鄉鎮學校,教育資源和生源情況與城市相比存在顯著差距,如何在既有地域條件和資源稟賦的情況下,辦好學校,辦好教育,幫助學生成長,讓家長放心,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課題。我校教職員工堅信,接受完整的高質量的基礎教育,鄉鎮的孩子才會充滿勇氣和力量,才能走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共同的教育理想:為孩子們撐起一片天
鄉鎮學校的孩子家庭條件差距大,經濟困難家庭、留守兒童家庭、單親家庭不在少數,同時存在家庭成員文化程度不高的情況。為了摸清生情這個基本面,校領導堅持帶隊定期重點走訪困難學生家庭,通過談話和周邊走訪了解實際情況,分門別類開展一對一慰問幫扶,爭取家庭成員的理解和支持。在更加倚重學校教育資源的鄉鎮,學校要更加積極主動作為,承擔起鄉村教育主力軍的責任,為鄉村全面振興培育新人,積蓄力量。基于此,我們以“辦好能拿考分而又超越考分的鄉村教育”為理念,從課程改革、活動育人、課程建設、隊伍賦能四個方面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為農村孩子的成長開辟一條路,撐起一片天。
學校改革的探索:讓教學生態為學生而變
我校曾經面臨教學質量落后,學生流失嚴重的問題。為此,我們借鑒先進學校經驗,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提出了“三案導學·小組合作”的課堂教學改革方案。教師的教,以引導有效預學、激發展示學習效果、個性補償學習不足為核心,把課時學案分為導學案、展學案、追學案三部分,尤其重視預學設計與效果展示,實現“學什么、學會了嗎、怎么學”的統一,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以“學”為主,“評教練”結合。我們充分激發學習小組的自我管理潛力,讓學生在自習課上互助完成預學案,在展學課上互幫展示學習效果,鼓勵小組互評,促進學生自律能力和自驅力不斷提升。2022年,我校開展了教學評一體化課改研究與實踐,教研種子團隊到濰坊、煙臺等地訪學“取經”,校級小課題研究蓬勃發展,以課題研究推進教學設計改革,通過上示范課帶動有關成果在全校課堂應用落地。
“整齊不劃一”的雁陣:傳幫帶激勵團隊自我生長
好的團隊就像雁陣,整齊不劃一,傳幫帶形成梯隊。學校要發展,就要鼓勵每個老師找到自己的特色與優勢,讓他們成為學校的“名片”。焦吉忠副校長擅長班主任工作,學校積極打造焦吉忠“修遠”班主任工作室,利用該工作室培養青年教師,開展了“我和我的班”“我的調皮生”“突發事件應對法”等系列培訓交流活動。柳華老師是“市教學能手”“最美教師”,學校建立柳華名師工作室,青年教師和柳華老師在這里不僅研究教學技巧與藝術,還時常聊家常、談理想,工作室成為青年教師成長的溫馨港灣。2023年,我校教師獲得省市縣級榮譽40余項,3人獲得德州市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一等獎,2人被遴選為市教研室專職教研員,3人在“德州市班主任班級管理案例”比賽中獲獎。
我們都是老師:做向心聚攏的一團火
學校管理者相互打交道頻繁,可以就一項工作達成共識,也會因為意見分歧出現爭執。一次校委會上,兩位副校長因一項工作爭得面紅耳赤,不可開交。我借用魯迅先生的“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醉(笑)泯恩仇”化解了尷尬。我經常說:“我們大家在學校無論做什么工作,都是一名普通的教師,要享受學習和互相學習,要推崇欣賞和互相欣賞,多問自己比其他教師的教育理念高在哪里,教學技巧好在哪里,教學成績強在哪里,我為學校的發展做了哪些工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我們要做一團向心聚攏的火,為孩子們照亮前路,給他們溫暖。我們立志做平凡而不平庸的教師,既問到哪里去,也要問怎么去,在前行路上不搖擺,不惜力,不松勁,用不斷的改革實踐打造更好的鄉鎮學校,為鄉村全面振興作出教育人獨特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