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段名為《中國人關鍵的一生》的視頻引發網絡熱議,視頻中,孩子從出生起的每一年都“十分關鍵”。然而,在“加速努力向前沖”這看似“欣欣向榮”的氛圍背后,一些孩子卻感到心靈的倦怠,眼中的光逐漸黯淡。我們分別采訪了孩子、家長和心理專家,試圖從他們的講述中,窺見孩子陷入“溫水煮青蛙”般倦怠狀態的原因及表現。
// 不是在上課,就是在去上課的路上 //
我上過不少課外班和興趣班,最讓我感到疲憊的是五年級的那個寒假。當時,學校里的作業本就多,我還要奔波于英語、數學、閱讀的課外班和體適能、乒乓球的興趣班。每天我不是在上課,就是在去上課的路上,回家以后還需完成當天的寒假作業以及各課外班的額外作業。我也想過“撂挑子”,但深知如果今天的任務不完成,就會和明天的任務積壓在一起,最終越拖越多。因此,盡管每天的奔波與學習讓我感到疲憊,我也只能老老實實地“履行義務”。
在學校里,老師為了激勵我們學習,設置了一些獎勵辦法,比如“95不滅記錄”——只要在一個學期內的考試和測驗中都能考到95分以上,就可以擁有一張“免寫作業卡”。為了拿到這張卡片,我每逢測驗和考試都會努力復習,平時上課也十分認真。偶爾未能達到95分時,我會以兩倍,甚至三倍的努力準備下一次考試,但這樣的加倍努力何時才能告一段落呢?
之前學口才時,有很長時間沒有參加比賽,缺乏成績反饋,我就沒有了學習的動力,每次去上課都讓我覺得有些心累。近期我希望在乒乓球領域可以達到國家二級運動員的標準,通過競賽獲得資格證書。雖然我很喜歡乒乓球,但是我現在的水平還不足以參加相應的比賽,拿證之路也遙遙無期,我只能安慰自己“堅持就是勝利”。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某小學學生 劉宣辰
// 努力沒有盡頭 //
在小學的時候,我同時學習了一段時間的舞蹈和鋼琴。舞蹈課的訓練強度很大,每次上完課后都讓我感覺到筋疲力盡。有時,舞蹈和鋼琴會安排在同一天,放學以后再上兩節課,回家的時間就比較晚。這種情況持續了一個學期,每周都會有兩三次這樣的情況發生。那時只要一想到第二天要連續上鋼琴、舞蹈課,我就感到仿佛有一座大山壓在心頭,心里也十分抗拒。最終,在我的強烈要求下父母同意暫停舞蹈課,這才讓我得以稍稍喘息。
父母對我要求很高,我沒有讓他們失望,在班里的成績可以排到前五名,可是父母希望我可以在現在的基礎上,取得更優異的成績。當排名掉出前五時,我總會感到內疚,所以在下次考試時,我總會更加勤奮。有時,我的腦海里會響起一個聲音:你要比所有人都努力。這個聲音會讓我受到鼓舞,但有時也會讓我陷入迷茫,“究竟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算夠呢”。
父母希望我可以通過數學競賽這條路考上大學,所以從上初中開始,我每天都要花幾個小時學習數學知識,完成相應的練習。在之前的學習過程中,每天高強度的訓練讓我有一些倦怠,我也想和朋友逛街、聊天,但是為了升學,盡管有許多的不愿意,我也不得不放棄一些休息、娛樂的時間。
——河北省某中學學生 孫同學
// 缺少行動的原動力 //
一年前的某天,我看到放學后的孩子獨自在昏暗的屋子里,蜷縮在沙發一角,仿佛一只孤獨的流浪貓,一副無助的神色。我當時一句話也問不出來。每當別人詢問他的學習情況,孩子就會出現嚴重的情緒波動,一直說“不要打擾我”,顯得非常煩躁。孩子現在上初三,原來一直很優秀,也很陽光,但自從感覺學習吃力之后,周圍人的眼光讓孩子開始產生了自我懷疑:是不是自己不夠刻苦?孩子內心積壓的內疚感逐漸攀升,慢慢對自己失去信心,缺少行動的原動力。另外,孩子所在實驗班的教學節奏非常快,學習任務也多,一旦落后,就意味著追趕會異常艱難,積壓的無力感也導致孩子逐漸自暴自棄。
隨著倦怠情緒的升級,孩子的樂趣和興趣發生了轉移。起初是對知識孜孜以求,但當遭遇連續的打擊后,便會陷入“努力后卻未達到目標”的深深失落之中。失落感累積過多,就容易選擇放棄,逐漸陷入“做什么都無用”的消極情緒里。比如,老師對孩子有很高的期待,但孩子從小學習習慣不佳,老師可能誤以為他不遵守紀律。過多的批評和不理解讓孩子覺得自己無法滿足老師的要求,也不可能獲得老師的鼓勵,于是索性破罐子破摔。
有時候吵起來,孩子會在情緒的宣泄中反問我:“學習有什么用?做其他事情又有什么用?”他會消極地告訴我自己已經變成了班級中的差生,開始在課上睡覺,作業也不愿意提交。那段時間,他與同學之間的交往變少了,對自我的認同感嚴重下降,甚至會敵視老師和同學。他開始沉迷于游戲中打發時間,生物鐘也徹底紊亂,白天沉睡,晚上精神,偏愛清靜的環境,討厭別人對他講道理或者提要求。
我覺得初中生正處于建立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關鍵時期,包括對自我的認知和合理判斷,然而,現實是很多學校仍舊存在“依據成績貼標簽”的不合理思維,他們認為表現差或者某門學科成績不好的孩子沒有發言權,也大多不在乎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即使孩子竭力迎合老師、展現自己的能力,也會被認為付出不夠、與優秀孩子的差距太大,這讓孩子常常因為內心的“無力感”而陷入困頓。我印象深刻的是,孩子一次學科考試的成績與其他同學產生了差距,而這門學科恰好是班主任所教的。班主任便經常找孩子談話,詢問成績不穩定的原因。孩子感覺班主任不信任自己,也間接否定了自己其他學科的進步,逐漸對班主任產生了反感。
——甘肅省家長 李先生
// 對做事情積極性不高 //
孩子上六年級了,目前對學習不太感興趣,學習態度不端正,比較懶散,干什么事情積極性都不高,生活方面也不注重個人衛生和習慣。
我對孩子的期望很高,之前給孩子報過一些興趣班,比如書法、美術、樂高、籃球等。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感覺孩子眼中似乎失去了那份初時的靈動,對各項活動均表現出一定的抵觸與敷衍。現在就只剩下課內的作文輔導、英語,還有課外的樂器竹笛。平時,這些課程安排在周六或周日,暑期的時候課程比較集中。起初上這些課時,孩子還挺積極的,但是一段時間過去以后,各方面的表現都不太好。以書法舉例,孩子現在練了三年,字寫得還算板正,但是老師課后布置的作業經常不愿意完成,即便勉強寫完,字也是歪歪扭扭。而且孩子自己沒有上進的想法,沒有下決心把字練好,也不能堅持太久。籃球與樂高的學習經歷,也未能如預期般顯著提升孩子的體能與思維能力,反而增添了幾分挫敗感。
進入五年級后,隨著學業難度的躍升,孩子面臨的挑戰更為嚴峻。一開始,孩子看起來很努力,可始終看不出效果。從他的各科成績和期末排名來看,全班40多個孩子,他一直處于倒數位置,這讓我十分焦急。實際上,他們班的學習氛圍很好,班里優秀孩子的成績在縣城也是數一數二的,但孩子卻未能跟上大部隊。最令我焦慮的是疫情防控期間,那時孩子大多上網課,一下子就懈怠了,等到線下復課,孩子的成績一落千丈,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也受到了不良影響。
我不知道孩子為什么會變成這樣,自己也在找原因,但我認為最起碼先搞好親子關系,再尋找引導孩子走出倦怠的方法。
——內蒙古自治區家長 蘇女士
// 追求標準答案的教育,本身就是抹殺生命活力 //
心理學家認為,“學業倦怠”是學生不能順利應對學業壓力而產生的一種應激反應,其本質是學生能力無法達到學習要求時產生的情感、認知和行為上的衰竭狀態。與“學業倦怠”不同的是,越來越多的孩子呈現出來的倦怠狀態是一種“眾志成城”提升考試成績帶來的副作用,孩子們眼中的光芒變弱了,生命活力流失了。身處倦怠漩渦的孩子學習效率不高,即使在玩耍時也無法完全放松。經常是父母一看到他們在玩,就急于安排他們學習,作業完成了還要預習新的知識,抓緊一切機會“彎道超車”。這種不斷的催促和要求,逐漸使親子之間產生矛盾,有時甚至引發激烈的沖突。
導致倦怠的原因,首先,要審視學校教育。目前,我們的教育方針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但現實中,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促使教育趨向功利化,教育的重心逐漸向“智育”傾斜。暑假期間,我們帶著一隊孩子去鄉下看英仙座流星雨,對一些當地的孩子而言,漫天星光其實司空見慣,但他們仍然可以興致勃勃地觀看一兩個小時,辨別星座的名稱、尋找星座的位置。然而一個小插曲讓我印象深刻:當一名班主任得知自己班上有孩子參與了觀星活動,便在班級群中發通知,要求觀星的孩子寫一篇500字作文。那個參加活動的孩子瞬間從熱情飽滿變得抵觸,不想再跟隨。外在壓力的過度施加,在不經意間扼殺了孩子們探索世界、享受生活的純真熱情,應試教育的大潮中,連孩子們仰望星空、激發好奇心的美好時光,也難以逃脫被“作業化”“任務化”的命運。
其次,從家庭教育層面來說,存在著大量被裹挾的家長,導致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高度重合,忽視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以小升初和初升高的暑期安排為例,據我觀察,鄉鎮的父母往往對孩子沒有過多安排,他們覺得既然畢業了就可以放松身心,充分玩耍。湖南的夏天很熱,這些孩子白天聚在一起玩游戲, 等到了晚上涼快些,就開始打球運動。條件有限的地方沒有正規的籃球場,孩子們用兩個凳子架上輪胎,就是一場酣暢淋漓的籃球賽。可是到了縣里、城市里,父母急著讓孩子保持競爭力,覺得要為下一階段的學習做準備,孩子就連睡個懶覺都成了奢侈。談到這個問題,父母都聲稱自己是出于愛孩子、為孩子負責,可問題就在于,這份愛真的滋養到孩子了嗎?很多時候,父母的愛更像是從自己的需要和期待出發,用他們覺得好的方式去愛孩子。許多父母的控制欲很強,要求孩子“聽話”;孩子喜歡美術或者音樂,父母卻要限制,認為這是不務正業。孩子的熱愛、需要、期待,如果都被掐掉,他的生命活力從何而來?
一些表面學習成績優異的孩子,內心實則經歷著被外界標準所控制的困境,缺乏真正的自主性和活力。家庭是孩子的避風港,如果家長不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孩子就算現在成績好,將來總會在某一天爆發。北京大學的徐凱文老師曾經做過有關“空心病”的調研,發現在頂尖學府中,有近三成的大一新生情緒低落、學習興趣減退、深層的自我價值感缺失。對他們而言,獲取好成績就是唯一的價值。這樣的孩子即使取得了高分,但凡沒有名列前茅,仍然覺得這是失敗。當“不斷贏過他人”成為孩子的唯一信念,他總會面對挫折。此外那些在學業上有困難、考分低的孩子同樣容易造成低自尊,在一次次考試失敗的情況下形成習得性無助。他們不敢輕易和他人建立連接,無法釋放飽滿的生命活力。這些孩子的狀態都值得教育者關注。
造成光芒黯淡的原因,還有同伴的消失。曾經,同學不僅是共同學習的伙伴,還是彼此生命中真實的互動者。而現在由于學業壓力增大和時間分配緊張,孩子們之間的真實互動日益稀缺。尤其是進入初中階段,早上六點半就得起床,七點多就需要到校開始早自習,接著就是一連串的課,中午吃個飯都匆匆忙忙,午休也是趴在桌子上不允許說話,有的教師負責監督,還要拍照到群里,也有教師鼓勵利用課間“碎片化”時間做題。孩子們哪里還有時間跟同學好好交流呢?
世界是多樣化的,生命也如此,如果我們只是追求標準答案的教育,本身就是抹殺生命活力的。因為對未來不確定性的焦慮,“體制內的工作”所帶來的穩定感成了工作的“標準答案”,“追求正確答案考高分”就是教育中的“標準答案”。應試教育的核心在于服務考分,標準答案鼓勵學生不斷刷題以提升分數,往往忽視了對學生創造力及生命活力的培養。特別是在當前國家面臨復雜國際形勢與內部挑戰的背景下,對拔尖創新人才的需求迫切,我們更需要反思當下的教育。
如果長期處于倦怠狀態中,孩子即便考取優秀的成績,仍有可能面臨“空心病”問題,甚至在極端情況下選擇放棄自我。也有少數學生在經歷痛苦后能夠覺醒。他們的覺醒往往需要環境的支持,比如來自家庭的理解與接納,最關鍵的是允許孩子以自己的樣子成長,而不是按照想象的樣子成長。
——湖南師范大學心理學系教授 凌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