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一所學校,要先從改變課堂做起。在一堂堂好課面前,學生的興趣受到充分的點燃和激發,能夠充分感受學科之美,也能綜合鍛煉思維。有這樣一所小學——沒有下課鈴聲、沒有課間十分鐘、沒有教案……各種規定都不符合人們對學校的傳統認知,甚至是大相徑庭,而學校卻頗受歡迎,這究竟是一所怎樣的學校?
學校里不能隨意走動、課堂上必須鴉雀無聲……從事教育工作20余年,侯明飛看到了太多束縛學生天性的教育方式,并深切感受到了其對學生發展的消極影響。2017年,擔任遼寧省沈陽市渾南區第九小學(簡稱“渾南九小”)校長一職后,侯明飛帶領學校教師在課堂改革上持續發力,基于靈動教育理念,圍繞“教師、學生、資源”三者關系,轉變教學觀念、改進教學方法,真正幫助學生建構并掌握自主學習的方式,點燃他們的學習興趣與激情。
學生向前一步成為主人
課堂教學模式的改革一直是教育領域的“熱門話題”,相關概念也層出不窮,比如生本課堂、合作學習、以問題為中心、主題式學習、項目式學習……無論哪種課堂模式,其實都指向了從“教中心”走向“學中心”的轉變,而渾南九小的“一堂兩段三清”課堂模式在這個關系的轉變上尤為順暢,它推動學生在課堂上先“跑”起來。
“一堂”指的是一節課的時長是一個小時。很多人曾對此表示擔憂:學生的注意力能保持這么久嗎?在渾南九小,這個答案是肯定的,因為“一堂”分了“兩段”,分別是學科課程和腦動力課程。侯明飛指出,長時間學習學科課程,大腦一定會疲憊,但腦動力課程可以切換用腦方式,一個小時的時間便很容易靈活安排和被孩子接受。腦動力課程是學校基于學生認知規律開發的發展學生大腦動力、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系列課程,在認知邏輯上與學科課程同頻共振、相輔相成。侯明飛進一步解釋,掌握學科知識的前提是擁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傳統課堂耳提面命的傳授方式,顯然不能滿足思維建構的迫切需要。腦動力課程通過“玩”的形式,由“漢字游戲數”“心智多米諾”“四巧板”等組成,填補了這一空白,使學生實現了從玩具思維到學習思維的遷移。
2022年之前,渾南九小一直踐行“一堂兩段”課堂模式,隨著課堂效率不斷提高,教師敏銳地發現很多學生開始在課堂上“吃不飽”,于是增加了“三清”,意為當堂學、當堂練、當堂判。傳統課堂的反饋環節是容易被忽視甚至缺失的,侯明飛認為與傳統課堂的“三滯”相關,一是作業滯后,學生需要在家里完成作業;二是批改滯后,很多教師沒有時間及時批改;三是講解滯后,批改后不一定有合適的課程作講解。而當作業不離開課堂時,這些問題便迎刃而解了,不僅能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面對一個班級45名左右的學生,教師如何將知識逐一反饋呢?
讓課堂分層是學校反復摸索出的實踐密鑰。渾南九小的年級主任王慶以一節課為例,揭開了“分層”的神秘面紗。在一節五年級的數學課開始之前,黑板上呈現了本節課的學習清單,明晰目標之后,學生進行5分鐘的開口讀,讀的是當堂課的教材和練習冊內容,“這能夠串聯知識邏輯和結構,幫助學生形成系統知識”。然后教師解讀學習清單,分層在這個時候已經開始了:約15%的學生掌握知識最快,可直接進入當堂練,即寫教材課后練習題和練習冊;還有約70%的學生通過“‘e’講師導”進入當堂練,即通過網絡視頻資源學習;約10%的學生依然存在困惑,在自學互學后進入當堂練;最后,在“師輔生輔”下,約5%的學生進入當堂練。當學生完成學科課程后,會自動進入腦動力課程學習階段,學校沒有規定兩個課程的時間比例,而是根據當天學科課程的難易程度以及學生的學習狀態決定。“教師的批改貫穿課堂始終,確保每個層次的學生都不會空著手走出課堂,都能學到相應的知識。”王慶說。
教師退后一步成為資源
一直以來,教案被視為提高教師備課質量的重要方法,所以編寫教案是大部分教師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環。由于時間緊迫、內容繁多、創新要求高等因素,教師的編寫過程伴隨著不小的壓力。“我們學校的教師不用寫教案。”侯明飛認為,當今世界中教學資源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教師無須絞盡腦汁制作資源,而應利用這個時間去準備資源,從而確立清晰的課堂目標,滿足學生的多種需求,推動學生更加高效地投入學習。
“列清單”就是教師“備資源”的任務之一。“列清單”包括依課標、知學情、任務清三方面,依課標即以新課標五大核心理念為依據;知學情即精準了解學情,比如學生的認知特點、已有知識和經驗等;任務清即學習目標清晰具體、可操作、可評價。王慶表示,清單分為知識清單和任務清單,知識清單是對這節課知識的羅列,并由易到難進行分層;任務清單是對書上的習題以及練習冊的習題進行分層。“這樣會使學生做練習有層次感,同時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讓每個人都有事可做。”
如果說“列清單”是“備資源”的基礎,那么“篩選資源”便是“備資源”的關鍵,而這也更加考驗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王慶表示,備課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進行預判,并準備相應的資源。比如,在上五年級數學課之前,教師預判部分學生可能難以理解某個新知識點,于是順著知識的鏈條向前找,找到四年級甚至三年級數學中的相關知識點,并準備好對應的視頻資源或者文本資源,以幫助學生形成完整的知識鏈。“教師準備資源的原則是‘寧可多,不能少’,有助于學生及時得到指導,但還是有很多‘突發情況’是難以預判的,這時教師會把握動態生成的瞬間,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討論、發表觀點,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王慶說。
不難發現,在“一堂兩段三清”課堂中,教師的角色與傳統課堂是有很大區別的,教師不需要時時與學生互動,而是拿出更多時間觀察學生,從而更好地跟進學生學習進展。“教師是學生學習的重要資源,但不是唯一資源。”同伴、教材、文本、視頻、圖片、學具等都是資源,侯明飛強調,“一堂兩段三清”課堂重要的指向之一就是“借資源”,重視引導學生學會選擇與適切的資源交互,主動構建新知。“在分層的課堂中,部分學生自然有更高的需求,資源是教師的幫手,更是學生進一步發展的必需品。”
每一個孩子都能被看見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人們越來越認識到傳統“一刀切”教學模式的局限性。更多的人將因材施教作為孜孜以求的目標,可是理念與實踐的差距并不小,大部分課堂依然存在“抓中間放兩頭”的問題。“一堂兩段三清”課堂通過改變結構、重塑功能,選擇適合每個學生特點的學習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
對于“吃不飽”的學生,課堂的作用體現在“拔高”。人工智能引入課堂后,王慶回憶,在學習體積和容積時,有的學生完成了國家課程和校本課程后,對于1立方厘米沒有概念,于是通過人工智能得到了形象的答案。“在‘一堂兩段三清’的托舉下,每一個學生努力汲取知識,他們的成長是沒有‘天花板’的,這令我興奮而又欣慰。”
對于“吃不著”的學生,課堂的作用體現在“看見”。王慶班級有一個很聰明但不愛學習的男孩。有一天,數學課講了排列相關知識,男孩沒有理解。王慶便耐心引導男孩:“你看看小麗坐在第幾行、第幾列?芳芳的座位又該如何描述?”很快,男孩便掌握了這個知識點,并且對數學課燃起了極大的興趣。提到課堂改革的效果,王慶不由得感慨:“這真的讓所有孩子有機會被看見,有助于增強教育公平,推動學生全面發展。”
在“一堂兩段三清”課堂邁入3.0時代的今天,我們不僅見證了教育理念的深刻變革,更看到了未來教育藍圖的逐步清晰。這不僅是一種教學模式的升級,還是對學生主體地位的深刻認識和尊重,是對每個學生個性化成長需求的精準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