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旅途中,書本知識固然是基石,但讓他們的生活具備深度與溫度,則離不開與廣闊世界的親密對話和深刻互動。我們應當致力于在課堂之外,為孩子搭建起一座橋梁,引領他們既探索知識的海洋,又親身體驗生活的韻味,享受交往的溫馨,實踐創新的樂趣。從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區機投橋街道白佛社區的探索中,我們看到了這些理念的生動實踐,它如同一面鏡子,映照出對兒童成長的深切關懷與精心呵護。在這里,孩子不僅收獲了知識,還學會了生活,與世界和諧共處。這樣的成長之路,無疑是幸福而充滿希望的。
讓兒童成為社區故事的書寫者與參與者
在探索兒童友好這條道路上,白佛社區可以說走得非常坎坷。“我們發現每個社區都有不一樣的特性,而白佛社區地處城鄉接合部,沒有城市社區的優勢,唯一可以利用的便是農耕地。于是,我們主要給兒童提供以自然教育為主題的各類活動。”武侯區璽豐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李陽坦陳,一方面,白佛社區以一系列自然教育活動吸引孩子參與;另一方面,引導家長擔當志愿者進行親職陪伴,再將服務的形式由被動轉為主動。比如,“食草一族”為社區80歲老人慶祝生日,孩子在教師的引導下制作各類“花式”“草式”美食,到老人家中聽聽他們的故事,為他們捶捶背、捏捏肩,送上生日祝福。
2021年,白佛社區成立了兒童觀察團,讓兒童做“主人翁”“設計師”,并競選出“小管家”以及區長,由他們定期組織各類有意義且高質量的活動,以此提升孩子的生活學習能力。在打造的兒童友好空間內,白佛社區設置了兒童閱讀區、兒童游戲區、兒童展示區、戶外花園區等。“每個區的功能各不相同,由區長負責組織每個區域的管理運營?!卑追鹕鐓^黨委副書記張喻說道。在兒童閱讀區,區長琪琪組織了第一次活動,她發現閱讀區的書籍一直存放在架子上。為了讓書籍流動起來,她邀約幾位觀察團的成員在每個月的兒童公益日開展一次“圖書漂流記”活動,使社區的孩子都可以到閱讀區借閱書籍,同時自己看過的書籍可以捐贈給兒童空間,讓沒看過的小朋友流動借閱。
看到閱讀區開展的活動后,兒童展示區的區長錫錫有感而發:“展示區的柜子上放的都是一些榮譽獎牌,不是我們喜歡的樣子。”他希望展示區可以展示每個孩子親手創作的作品,于是召集孩子們把完成的作品交給他,他幫助其展示出來,讓更多的人看見他們的創意、成果和能力。
孩子的學習不應局限于書本知識,還需要和真實生活相連。張喻認為,其中關鍵的環節就是觀察與實踐。白佛社區內有一所近2000人的公立小學,學生對于社區活動的需求很大,尤其在學校開設生活課后要求培育各類植物、飼養動物,以完成生活日記,于是,許多“自然觀察員”應運而生。他們觀察蠶寶寶、兔子,觀察土壤、陽光、雨水、樹葉,還有一個微信群,群里大家備注的昵稱是自己喜歡的自然名,并且以觀察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的自然屬性。觀察團的燁燁給自己取名為“閃電”,他在書中查找有關閃電的知識,每次打雷和下雨的時候會拿出日記,記錄閃電的形狀、時間、顏色等。在張喻看來,與世界建立深刻的連接,本質上是一場探索之旅,在孩子敏銳地洞察萬物的變遷時,萬物就與孩子自身相互交織、相互影響。在時光的打磨下,孩子以純真無邪的力量,悄然無聲地塑造著這個世界,讓這個世界因他們的存在而更加豐富多彩。
以兒童視角看社區,以“一米高度”看世界
白佛社區為涉農社區,居民主要由農轉非安置居民及城鄉接合部流動人口組成。當地家庭多是外地來蓉務工人員,他們日復一日地忙碌,往往難以騰出寶貴的時間陪伴孩子成長。為了彌補這一情感與教育的空缺,引領家長志愿者參與式陪伴,白佛社區策劃了“摸金考古家”“一葉一作家”“自然消防員”“一葉醫學家”“自然科學家”等職業扮演活動。以“摸金考古家”為例,家長化身為神秘的“NPC”(非玩家角色),隱匿于院落的每一個角落,靜待小探險家的到來。孩子在觀察團隊長的帶領下,分組踏上尋寶之旅。他們的任務是尋找并接觸這些隱藏的“NPC”,挑戰自然知識的提問關卡。每當答對問題,孩子便能獲得一條通往寶藏的珍貴線索,最終,當四條線索匯聚成圖,他們便能揭開寶藏的神秘面紗。在李陽等社區觀察者的眼中,這些活動不僅是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創新探索,還將自然教育以“游戲化”的方式呈現,讓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讓孩子在歡聲笑語中感受到知識的力量與學習的魅力,同時促進了親子間的情感交流。
以兒童視角看社區,以一米高度看世界,是白佛社區對兒童友好定義的詮釋。如何創新性地引導兒童參與社區治理,如何引導兒童窺見世界的廣闊與多元,成了當前社區治理面臨的一項既具挑戰又充滿機遇的課題。對此,白佛社區以兒童為基點、以自然教育為引導線,以親職教育、社區教育為形式,倡導兒童以童眼發現社區問題、以童心改變社區現狀、以童聲倡導兒童友好,激發兒童探索世界的熱情與好奇心。
在面對社區環境和環保問題時,兒童觀察團發現,可回收物與有害垃圾有時會混合處理,不可降解物會危害大自然。之后,他們便讓家長委員會成員協助他們拍照片、寫記錄,并反饋給社區,希望能策劃一系列環保活動。
收到孩子們的需求,白佛社區及時回應。9月,一場“青林環保時裝秀——小小環保使”活動如約舉行。其中,垃圾分類時裝組的孩子用有機棉和天然染料制成服裝,身上貼著“廚余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詮釋著垃圾分類的環保理念;自然教育時裝組的孩子用回收塑料袋編織“華服”,介紹不可降解物對環境的危害,希望大家共同守護大自然……
“以‘一米高度’看世界,就是要從兒童的角度出發,滿足兒童在生活、成長、學習中的需求,為其營造安全、健康、快樂的成長環境?!崩铌柼龟悾⒆觽兺ㄟ^自身實踐活動和創意展示,將環保的種子播撒開來,鼓勵社區居民共同參與綠色生活和環境保護,用純真的視角守護著共同的家園。
匯聚對社區深深眷戀的情感森林
“社區是一棵大樹,每個家庭是樹枝,每個孩子是一片葉子。”這是白佛社區倡導的理念。那么,如何運用這種理念,使家庭與社區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關系?李陽表示,之前白佛社區的許多居民僅在面臨難以自行解決的問題時才想到求助社區,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區服務的廣泛性和及時性。為了扭轉這一觀念,白佛社區巧妙地將孩子作為溫馨的連接點,使居民意識到社區不僅是解決問題的“最后一站”,還是滿足多元需求的“生活港灣”。
“孩子的成長軌跡如同樹苗,需要無盡的關愛與呵護——學習之路的指引、體魄的強健、心靈的滋養、個性的綻放,皆是家庭精心培育的‘果實’?!痹诶铌栃闹校沁@份深情厚誼,催生了白佛社區獨樹一幟的理念:將“社區—家庭—孩子”三者編織成一幅生動的生態畫卷,以“樹干—樹枝—樹葉”之喻,構建了充滿共情與和諧的學習環境,“孩子作為社區與家庭間的橋梁,不僅能觀察社區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還能成為家庭訴求和情感傳遞的窗口,將發現的問題與創意構想及時反饋至社區。而白佛社區秉持著‘事事有回音,件件能落實’的原則,積極響應并滿足這些需求。隨著這份互動的深入,家庭與社區之間構建起了一種基于理解、尊重與支持的良性關系,共同為孩子的成長撐起一片寬廣、溫暖的天空”。
以一處曾被遺忘的社區空地為例,若直接詢問家長對其用途的建議,或許只能換來一片沉寂。但當白佛社區引導孩子以主人翁的姿態踏入這片未知領域,通過開展一系列手工制作、模型構建、演講分享及社會調查,這片空地逐漸煥發出孩子夢想中的光彩,孩子的熱情也緊緊吸引著家長的目光與參與。這一空間由孩子結合實際規劃自然主題,內部功能由家長通過微信小程序參與投票決定,日常運營則采取了開放式的輪值制度,家長與孩子攜手成為值周生,共同維護這份來之不易的美好。
“這些寶貴的經歷如同春雨般潤物無聲,悄然在孩子心中播撒下愛與責任的種子。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生根發芽,茁壯成長,最終匯聚成一片對社區深深眷戀的情感森林。”張喻深知,未來的路還很長,但他們將繼續整合社區內外的友好資源,讓孩子的笑容在陽光下更加燦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