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努力再努力,不夠不夠還不夠。”一些孩子在規劃自己的發展時,總覺得自己距離優秀的標準有差距而產生學習和生活的焦慮,一刻不停地敲打自己,最終因無法滿足期待而失去自我效能感,走上功績主義之下的倦怠道路。在上海心理衛生服務行業協會副會長林紫眼中,隨著時間的累積,這樣的孩子已然形成一個龐大的群體。那么,如何幫助孩子們建立對自我的合理期待,形成積極的自我認知?林紫講述了她的觀察和思考。
從事心理咨詢行業二十多年,有一個孩子令我印象深刻。他從山區學校考入頂尖大學,但在高考后的假期里,自己仍然無法“停下來”,心中有個聲音不斷催促他,“快,快,不然來不及了!”但他一時間找不到努力的目標,覺得人生失去了方向和意義。
這樣的孩子頻繁出現在我的視野中:他們不停地努力,試圖達到看似“觸手可及”的目標,但一再遭到挫敗;他們不停地努力,試圖掌握自己的未來,卻越來越感到焦慮。這些孩子一刻不敢停歇,殊不知已經踏入“過度努力”的陷阱。陷入“過度努力”不僅給孩子的心靈帶來極大的壓力,還會導致他們形成錯誤的自我認知,甚至產生嘔吐、腹痛等軀體化反應。那么,孩子如何才能擺脫“過度努力”的陷阱,建立對自我積極、合理的認知呢?
主動減負
享受閑暇。叔本華說:“閑暇是人生的精華。”在父母的要求下,一些孩子會把自己的日程安排得滿滿當當,認為只有這樣才能符合心中“足夠好”的狀態,不這樣安排心中總感覺“空落落的”。有些孩子甚至患上了“假期恐懼癥”,他們把自我價值建立在忙碌的狀態上,一到休息時就會感到恐懼。當意識到存在此種情況時,孩子就應當“停下來”,問一問自己:“在日程表中的哪些時間段增加休息的時間是可以接受的?”這種休息可以是聽喜歡的音樂、做運動,也可以是靜靜發呆,什么都不做。還可以在閑暇中觀察自我、肯定自我,逐漸形成健康的自我評價,提升自我價值感。當自我價值不再建立在線性的“努力與成功”范疇上,孩子才能看到生命的各個維度,活出內在的“松弛感”。我們也可以教會孩子通過“倒U型曲線”來判斷自己的狀態,這條曲線的橫軸是“想要獲得成功的動機”,縱軸是“實際達成的成績”。曲線左邊“動機”和“成績”成正比,是一個良好的狀態;曲線右邊“動機”和“成績”成反比,是較差的狀態。如果家長和孩子發現,孩子的狀態已經處于曲線的右邊,就要及時調整自己的行為。家長也要擯棄“別人家孩子”的比較思維,主動給孩子減負,給予其享受閑暇的機會。
勇于求助。當身處“過度努力”,且存在負面的自我認知時,主動求助可以幫助我們脫離這種狀態。每個人都有力所不及之處,愿意向信任的人求助,也是一種強大的表現。我曾引用過一個小故事,說明求助的重要性。一位父親鼓勵孩子舉起一塊巨石,并告訴孩子:“只要你努力,就一定能把石頭舉起來。”孩子十分相信父親,便開始不斷地訓練,然而無論他怎么嘗試,都無法舉起石頭。孩子十分困惑地看向父親,父親對孩子說:“孩子,你忘了,你還可以向我求助,你的努力中也包含求助。”孩子需要理解“成為一個優秀的人”和“需要他人幫助”之間并不沖突,甚至是在他人的幫助下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人,那么當孩子遇到困境時,才可以坦然地表達需求,才能在他人的幫助下,重新建立積極、合理的自我認知。
設立合理的目標
設置為生命服務的目標。在設立目標之前,我們需要回答一個問題:我要過怎樣的人生。回答了這個問題后,再反推每個階段的分目標。同時,不要把關鍵節點當作人生的終極目標,但這樣的情況屢見不鮮。例如,有些孩子會把高考當作唯一的目標,往往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在大學的“曠野”里迷失了方向;另一種是高考失利,否定之前十多年努力奮斗的意義。當孩子對“我想過怎樣的人生”有了明確的答案后,才會為實現這一目標產生持久的動力。同時,孩子的心中要預留彈性空間,100%地達成目標固然令人期待,但達成預期目標的80%是否仍可以接受?當孩子可以接受可能出現的不如人意的情況,就不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也不會沉溺于失敗,走向極端。
增強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是人們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的判斷。處于過度努力中的孩子,一直在向目標努力,但始終無法實現目標,自我效能往往較低。此時,應當引導孩子給自己設置一個“跳一跳”就可以自然實現的目標,使其不斷地產生成功的體驗,重建對自己的信心。有一個孩子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記憶中,她在公立學校中名列前茅,為了探索更多的可能轉入國際學校,但沒想到等待她的是挫敗和挑戰。在她的想象中,她的學習成績應該遠遠領先于國際學校的學生,而事實并非如此。優越感的喪失讓她十分恐懼,長時間的追趕也讓她感到疲憊,甚至一度懷疑自己的選擇。但她很快意識到,雖然她沒有領先,但是也并不落后。在與同學們的交流中,她發現自己的鋼琴水平在班級里非常突出。恰逢即將舉行節日晚會,她向教師申請在晚會中增加鋼琴表演的環節,把完成好演出作為目標。實現這一目標對她來說不難,成功的演出展現了她的風采,獲得了同學們的稱贊,也讓她收獲了自信,調整了心態的同時也幫助她更好地適應新環境、融入新集體。
學會競爭
正確認識成功與失敗。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考驗,成功與失敗是他們繞不開的話題,但如何理解成功與失敗影響著孩子的自我認知。在某方面一直領先的孩子被他人超越后,可能會把他人的成功當作自己的失敗。盡管競爭不可避免,但成敗不是定義自我價值的標準,我們更不能被結果裹挾。我們更看重的,應該是在競爭的過程中是否超越了自我,獲得成功固然讓人欣喜,但更重要的是享受努力的過程和是否有面對失敗的勇氣。當孩子不再害怕失敗,能夠坦然接受失敗,就不會在遭遇失敗后貶低自我,進而從內心深處生出追逐成功的勇氣。
正確認識競爭中的人際關系。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面臨著大量的競爭,那么,如何處理競爭中的人際關系?體育競賽可以給孩子們啟發。例如,在不久前結束的巴黎奧運會中,全紅嬋戰勝隊友陳芋汐奪得女子跳水單人10米跳臺的冠軍。在賽后采訪中,陳芋汐表示從全紅嬋身上學習了許多,若是沒有全紅嬋,自己也不會取得優異的成績。“在競爭中合作,是對手也是朋友”是孩子們應當樹立的觀念。通過競爭過程中彼此的激勵,相互的陪跑、助跑,孩子不僅可以獲得超越自我的愉悅,還可以學會傾聽、理解、支持與分享。這些寶貴的品質,能成為未來人生道路的基石。偉大的對手成就偉大的自己,孩子只有懂得了這一點,才能在競爭中享受與他人的合作,在與他人的互動中,形成積極、合理的自我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