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 例
“餐后走一走,活到九十九”,民間俗語揭示了餐后散步的好處多多。餐后散步可以對幼兒的腸胃起到“按摩作用”,促進消化系統的血液循環,提高幼兒的睡眠質量,還有利于改善呼吸系統功能,增強人體代謝活動。在餐后散步環節,老師們的安排各不相同。有的老師帶著幼兒在操場上走一走,有的老師和幼兒一起觀察幼兒園的植物角等。起初,我會帶幼兒一起走一走,玩類似“123木頭人”的小游戲,但時間久了幼兒也會厭倦,他們想更自由地玩游戲,于是我就給他們劃定一個區域。幼兒自己組織游戲,玩得很開心,但有時候也會太過興奮,有些幼兒運動得太激烈,還會導致嘔吐、肚子痛等情況。
我們還嘗試過利用餐后時間讓幼兒自己探索。幼兒雖然很高興,但是老師很苦惱:幼兒玩的范圍太廣,我們很難照看到所有幼兒;如果把他們都固定在一個位置,幼兒的興趣又不一樣,有的喜歡看植物,有的喜歡去草叢里找蟲子。有些幼兒吃飯比較慢,這樣也很難兼顧他們。
上述問題讓我產生疑問:午餐后散步自主性是否該大力提倡?如果提倡,又怎樣體現幼兒的主體性呢?
在當前幼兒園“自主”(主體性)話語普遍化的背景下,午餐后散步要不要開展自主活動?如果提倡,怎樣體現兒童的主體性呢?老師們提出的問題,既是一個非常具象的實際問題,即午餐后的散步活動,又是具有理論追求的思考——那就是,在“自主”話語背景下,小小的餐后散步是不是也要實現自主化,為兒童主體性發展作出貢獻呢?
對這一系列問題的回答,不能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要理清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的語境。
餐后散步與自主活動的連接,源于近些年幼兒園正在蓬勃開展的自主游戲。眾所周知,從《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到《幼兒園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對“游戲”的呼聲從未間斷。與幼兒園教育高質量發展相伴相隨的,是幼兒園如何貫徹落實“以游戲為基本活動”,如何凸顯兒童主體性、保障兒童的游戲權利以及如何傾聽兒童、讀懂兒童等的持續探討和實踐。以上系列命題構成了新時代我國幼兒園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語境和風向標。在這一背景下,一日生活中的一個小環節,是不是也要開展自主活動,也要促進兒童主體化發展?老師們自然就困惑起來。這可真正是“小問題,大道理”。
既然是“小問題,大道理”,那我們就先講通大道理,再來解決小問題。所謂大道理,就是如何理解自主活動,如何理解兒童的主體性;所謂小問題,就是餐后散步到底要不要提倡開展自主活動,如果提倡的話怎么實現。
如何理解自主活動?其根本問題,是如何理解和實現兒童的主體性。實際上,“兒童作為主體”是一個被逐步發現和認識的過程,也就是說,人們一開始并不認為兒童是主體,并不承認兒童作為獨立個體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經歷過整個20世紀以后,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頒布,才將兒童作為獨立個體的認識確定下來。新時代,各個國家和地區都在為實現兒童的主體性而努力。有研究者認為,所謂主體性,就是確認主體性是主體(兒童)自身所擁有的一種素質,是一種形式方面的能力。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提出以學生為本,高揚尊重學生主體性,促進學生個性自由充分發展,與這種認識很接近。在主體性哲學研究中,與主體性相關的兩個范疇是“自由”和“啟蒙”,尤其是自由。說到這里,老師們就明白了,為什么“主體性”老和“自主活動”牽扯在一起,為什么開展了自主活動就實現了兒童的主體性,這一切都是有哲學基礎的。
童年社會學提出,兒童作為主體,發揮自己的歷史角色,也參與社會建構的進程,進一步確認了兒童作為主體的積極形象的建構。與“主體性”牽扯在一起的,不光有“自主活動”,還有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內在力量等一系列概念。在此背景下,一個小小的餐后散步活動中如果不安排自主活動的話,老師們會覺得心中有愧。
說到這里,老師們心里可能已經有了部分回答,那就是思考問題的立場。下面,我們分而論之。
其一,在實現兒童主體性的立場上。通過前面的梳理我們知道,兒童主體性問題是一個基礎性命題,也是一個理論性話題,它與教育實踐、教育行動處在不同的維度上。因此,不可用“主體性”來直接對應“自主活動”。從兒童主體性出發,整個幼兒園課程可以為實現之徑,兒童在園生活的全部也可以為實現之徑。兒童主體性實現當然是通過每個具體的活動、環節來實現的,但不能簡單對應,而應持系統觀。老師在思考是否開展餐后散步自主活動時,要統整考慮整個課程體系和一日生活對主體性的貢獻度。如果這兩者已經很高了,那么沒有必要非在散步活動中安排自主活動。將餐后散步置于一日生活的整體之中,如果正好安排了兒童心心所念之事、在兒童經驗的有意義體系中,那么此時此刻,安排了就安排了,無需擔心。如果幼兒今天的活動安排得很滿,思考活躍,至餐后散步時已有疲態,那么散步就是散步,沒有目的,沒有思考,只是放空,又有何不可呢?
其二,在幼兒園教師的立場上。教師是兒童成長道路上的引導者和啟發者,需要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特點與規律,靈活設計與實施富有趣味性、探索性和生活化的課程活動。以尊重、關愛、公正、責任為核心,靈活調整計劃,順應幼兒即時需求,讓學習自然發生。太過頻繁和生硬的自主活動會不會激起幼兒的“反抗”呢?這與游戲后“一定”安排繪畫表征一樣。當幼兒聽說游戲后又要畫畫時,他們不惜犧牲游戲的權利,干脆不去玩了,也不想再畫畫;當聽說不用畫畫時,他們又歡呼著跑出去玩了。所以,老師在做出抉擇時,要有一定的“課程意識”“兒童意識”乃至“倫理意識”——如果我們是那個孩子,我們想怎么散步呢?
其三,在餐后散步環節的立場上。案例中老師提到,餐后散步可以按摩腸胃,利于消化和營養吸收,提高睡眠質量等。這是餐后散步的本體價值,熟悉幼兒園健康教育和幼兒身心特點的老師對此都是深諳于心的。在餐后散步活動中“再”安排自主活動,顯然屬于附加價值。本體和附加孰輕孰重?一目了然。如果在這個視角上考慮問題,就絕不會出現孩子玩得太開心了,反而導致腸胃不舒服、嘔吐的狀況。到底是身體健康重要,還是有沒有實現自主重要?這也是個顯而易見的問題。那么,在貫徹、落實“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積極推進兒童主體性發展的過程中,幼兒園的餐后散步是不是可以“老樹發新芽”,可以和以往的傳統方式不一樣呢?比如案例中老師提到的,可以安排小游戲、增加兒童自主的觀察等,讓原有的餐后散步更突出兒童為本、更體現兒童友好,是不是能煥然一新呢?這樣說來,在餐后散步中安排自主游戲,就不是在餐后散步活動上再疊加一個“自主游戲活動”,而應該是把餐后散步活動“游戲化”“自主化”,更有兒童的存在感。實現這一目標,就關系到第四個立場——兒童立場。
其四,最后一個也是最重要的立場,就是兒童立場。從老師的提問中,我們不難看出,是否餐后散步中安排自主游戲、怎樣活動、活動到什么程度,往往都是老師自己在“想”、在“規劃”、在“琢磨”,也在“困惑”,而缺少了散步的當事人——兒童的聲音。說到這里,老師們就清楚了。原來我們在思考時,沒有考慮兒童的視角,沒有傾聽兒童的聲音,總體上兒童對與自己有關的活動的參與很有限,更談不上自主或者兒童友好了。這就是問題的悖論所在:明明我們要推進兒童的自主,要實現兒童的主體性,但我們只關注了活動,關注了可能產生的結果,卻忽略了“過程”和“立場”。從一開始考慮這個問題,就應該要注意傾聽兒童內心真正的想法,讓兒童參與進來,一道解決與兒童有關的話題。在討論、思考、解決這一問題的過程中,教育者是自知的、坦然的,我們要實現的自主、主體的目標就已經實現了。什么是高質量活動?自主的、兒童參與的活動,屬不屬于高質量活動呢?
在真正的教育實踐和行動中,老師當下的教育抉擇絕非一時一事的判斷,而是在系統考慮、比較后做出的當下最“適宜”的抉擇,而非最完美的抉擇。也正是因為存在遺憾和不足,才需要教育工作者具有不斷反思和自省的能力與習慣。如此,我們才能越來越接近“善”的抉擇,最終實現兒童之“善”、教育之“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