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邀請專家入園指導已經成為幼兒園普遍的做法。專家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其科學指導對于提升幼兒園的整體實力具有重要意義。然而,教育實踐中,很多教師發現,有時專家的“藥方”并不好用。專家的話全部都是有益于幼兒園的嗎?專家一句指導,幼兒園到底應該變還是不變呢?我們一起關注園長和教師的想法。
希望指導符合幼兒園發展實際
我園每學期都會邀請各路專家入園指導,指導內容涉及幼兒園發展的方方面面,我們從中受益頗多。但是,專家的指導并不是次次清晰,有時候也會使我們感到迷茫。
第一種情況是專家的指導不夠具體。比如,有位專家很認可我們的辦園理念,并提出辦園理念應和課程內容產生連接,當我們滿懷期待聆聽專家講述實施路徑時,他卻一直闡述辦園理念的重要價值,最后我們也不清楚到底應該怎么做。如果幼兒園的課程有更好的發展路徑,專家為什么不能直接告訴我們方法呢?
第二種情況是專家的指導難以落地。比如,有位專家在幼兒園食堂安全檢查中指出,不能使用清潔球刷碗,因為清潔球絲容易殘留在碗里,形成安全隱患,并要求換成刷碗布。但在實踐過程中,食堂工作人員發現,刷碗布有時難以徹底清除污漬,所以詢問是否可以使用絲瓜瓤,可得到的回復是否定的。于是,幼兒園整合專家意見,又召集相關教師討論,最終決定只在刷碗布刷不干凈的情況下使用清潔球輔助清理,并在使用清潔球后進行多層檢查,確保毫無殘留。
第三種情況是專家針對同一件事的指導意見不統一。比如,在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有專家強調,課程的名字應該有特色,即春天的系列課程最好都帶有“春”字。而另外一個專家認為,課程的名字應該指明五大領域,看起來更加直截了當。最終,幼兒園召集骨干教師共同研討,實現“我的課程我做主”。(浙江省寧波市象山縣春暉幼兒園教育集團保教主任 王瓊瓊)
對于指導,教師應該有“按需自取”的自由
關于專家指導,我想分享一個故事。剛入職時,有一位專家來園指導,指出美工區不能放美工材料。當時我雖然不太認同這個觀點,但由于剛剛工作,只能照做。十年之后,幼兒園開始興起材料超市,班級內所有的游戲材料分類擺放,幼兒根據需要自主拿取并游戲。也就是說,不等教師推翻專家的話,時代就已經推翻了。
我時常思考:幼兒可以根據需求選取游戲材料,教師為什么不能根據自己的需要聽取專家的意見?每個專家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每個教師也有自己的工作經驗,專家的理論經驗可能比教師豐富,但專家對幼兒園實踐的了解程度可能不及某些成熟教師。那么專家和教師為什么一定是“上”和“下”的關系呢?每次專家入園都是“蒞臨指導”,而教師都是“外出學習”,這似乎是天然形成的等級,教師低于專家,專家擁有更多話語權。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涌入學前教育行業,我相信很多教師都擁有較好的判斷能力。對于專家的指導,教師能否擁有一種自由呢?對于適合自己幼兒園的意見虛心學習,而對于一些不太適合幼兒園實際情況的意見,也能像幼兒一樣——按需自取。(山東省濟南市某幼兒園教師 陽陽)
指導“太具體”不利于幼兒園發展
作為高校的附屬幼兒園、高校學前教育實習基地,我園在專家入園指導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比如,專家經常來我園調研,學生也經常以我園為研究對象做課題。我園和專家接觸的頻率非常高,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也不斷得到提升。
在我看來,專家的有效指導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大方向上引領,專家有著寬廣的教育視野,能夠幫助幼兒園梳理教育思想、明確教育目標。第二個層面是針對需求的個性化指導,比如在開展“自主游戲日”活動中,教師無法把握好師幼互動的“度”,就可以邀請專家針對該問題做具體指導。但專家的指導不應該事無巨細,比如“ 餐前過渡 環節聽故事好還是玩手指游戲好”這種問題,由本班教師根 據幼兒興趣愛好決定就好。過度的指導會在無形中降低教師 的創造力和主動性。
專家通常會分享他們感興趣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可這并不一定適合每所幼兒園,尤其是舶來的教育思想。據我觀察,很多幼兒園雖然不會盲信專家的指導,但還是存在“跟風”行為,即當專家介紹某所幼兒園在舶來教育思想的引領下獲得了更好的發展時,會照搬到自己的幼兒園。這需要幼兒園進一步提高辨識能力,從而更好地吸納專家的指導意見。(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副園長 羅曉娜)
“非跟進式”指導難以達到理想效果
我園已經開園11年了,一直很重視專家入園指導。我覺得專家入園指導是必要的,但也存在一些普遍性問題。一是指導脫離實際。有些專家指導過于理論化,導致幼兒園很難落實。二是指導缺乏針對性。有些專家“一套方法走天下”,即用一套方法指導所有幼兒園,這樣的指導效果通常不理想。三是指導缺乏連續性。受各方面條件的制約,有些專家只能到幼兒園指導一次或者兩次,這種指導難以真正推動幼兒園提高某方面的能力。
在我看來,“跟進”是充分發揮專家指導效果的重要方式。比如,為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我鼓勵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和興趣,組成不同的賦能團,并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入園指導,跟進指導時間長達一年。受到指導之后的教師,不僅提高了相關能力,還增強了內驅力。教師是否理解了專家的指導?教師是否有疑問需要被解答?“跟進式”指導的優勢給予教師更多與專家互動的機會,使教師能深入地理解專家的教育理念,更好地在日常教育過程中實施。
與之形成對比的則是“非跟進式”指導。比如,我園曾經邀請一位專家入園指導生活活動,專家向教師分享了很多案例,教師表示收獲很大。隨后,專家走進了一個班級,并根據班級布局提出了開展生活活動的相關建議。專家離開之后,教師紛紛嘗試將專家的指導付諸實踐,可很快出現了問題——由于各班的布局不一樣,專家的指導意見不能通用。有的教師提出做出相關調整,可又擔心調整得不科學,從而陷入了困惑。由于種種原因,該專家沒有再來指導過我園,很多教師只能將問題無限期擱置。因此,針對不同園所、不同教師、不同情況,跟進式專家指導更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指導效果。(上海市嘉定區古猗幼兒園園長 陳蕾)
毫無章法的指導只會成為教師的負擔
無論是做園本課程還是做科研,幼兒園其實都存在“燈下黑”的情況,而大部分專家能夠幫助幼兒園找到問題并提供合理化建議。到我園指導的專家一般都很專業,但并不是所有幼兒園都有這樣的“好運氣”。有一次,我到一所幼兒園參觀時,一位園長告訴我,專家要求他們將墻面上的文字全部鏟除,并強調只要環境中有文字或數學計算之類的內容就是“小學化”。我覺得這個說法欠妥當,幼兒的生活環境中本來就有文字,為什么幼兒園不能出現文字?文字是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傳承的載體,中國的文字就像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幼兒可以在環境中自然習得。而部分專家僵化地“一刀切”和“瞎指揮”,使一些經驗不足的園長只能跟著指揮棒轉。
類似的事情并不罕見。有一位鄉鎮幼兒園園長曾向我提問:“專家說要一對一傾聽幼兒的聲音,但這需要很多時間,幼兒都拿著自己的畫排著長隊找教師傾聽,教師一一記錄也需要很長時間,如何解決一對一傾聽在時間上浪費的問題?”聽到這個問題時,我內心十分復雜,該園片面地將一對一傾聽理解為幼兒繪畫后一對一的聽與記,但這種片面并不是一線教師的錯,和專家的意見也有分不開的關系。他們的指導讓教師產生了認知偏差與窄化。教師固然需要聽與記,但這不是全部。傾聽要融入一日生活的點點滴滴,是教師蹲下來和幼兒平等的交流,是及時回應幼兒的需要,是共情并理解孩子的情緒……當我把自己的觀點傳遞給園長時,園長釋然了,她說:“我理解了,馬上回去做調整,把教師解放出來。”
在一次論壇中,專家的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幼兒園里很熱鬧,誰都能把你帶跑。”如果園長專業能力不足,就會完全按照專家的意見不斷調整幼兒園的課程、游戲等,久而久之,幼兒園就會失去自己的特色。幼兒園需要專家指導,卻不能完全依賴,因為一線情況千差萬別,園長對教育要有自己的理解,并明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