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指導是提升幼兒園教育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但在實踐中,針對同一件事情,常常發生專家意見不一致的情況,這可能導致園長和教師在工作時“摸不著頭腦”。比如,關于吃水果,一位專家覺得不能安排集體吃水果,要讓幼兒自主吃水果,什么時候想吃就什么時候吃,于是幼兒園認真落實專家的意見;另一位專家又覺得,集體吃水果可以培養幼兒的規則意識,于是幼兒園又根據專家的意見改為集體吃水果。再比如,關于幼兒園繪本館的圖書配置,一位專家認為,西方繪本故事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幼兒的思想觀念,建議移除這些圖書,這項建議很快被幼兒園采納;另一位專家則認為,西方經典繪本故事具有獨特的教育價值,有助于幼兒成長,于是幼兒園又進行整改,迎來了國外圖書的“回歸潮”。
“專家的一張嘴,幼兒園跑斷腿。”它促使著我們思考:幼兒園應該如何聽取專家意見?面對不同專家對同一問題有不同看法時,幼兒園應該怎么做?
理解專家指導的意義
“專家指導”是指專家在特定領域內提供的建議、指導或推薦,旨在幫助解決具體問題或優化實踐過程。在不同的學科和領域中,專家指導可能有著不同的形式和應用,但其核心都是利用專家的知識和經驗來提供權威性的支持和建議。
實證研究表明,專家指導可以長期改善教學。通過咨詢和指導,教師能夠識別和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提高教學質量,還能幫助教師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幼兒的心理問題和行為問題,從而促進幼兒全面發展。幼兒園邀請專家指導不僅能夠促進教育質量的提高,確保幼兒接受更科學、更有效的教育,還有助于更新教育理念,解決幼兒園在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師資培訓等方面遇到的實際問題,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和職業發展,最終指向幼兒園教育質量的提升。
專家指導中的權威悖論
權威的根源在于個體對專家合法地位的認可,關注的是“誰”提出的建議,而忽視建議的具體內容及建議的合理性。自主性強調個體自由意志的重要性,要求個體能夠自由選擇并對選擇的結果負責。牛津大學法哲學教授約瑟夫·拉茲認為,權威與自主性之間存在本質上的沖突,難以達成和諧,即所謂“權威悖論”。幼兒園對專家意見不加分辨、言聽計從,從本質上講,這就是對于權威與自主性的界限及其重要性,存在理解上的模糊或不明確。
專家的意見為什么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因為專家的意見也是“偏見”。在哲學領域,“偏見”通常指的是人們在認識和判斷的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而形成的固定觀念或傾向性看法,這些看法可能影響個體對信息的接收、處理和解釋。德國哲學家格奧爾格·伽達默爾認為,所有的理解都始于某種先入之見或偏見,這些先入之見是我們理解世界的基礎。他強調,偏見并非總是負面的,它們可以是積極的,幫助我們構建意義和理解。因此,偏見是合法的,每個人對事物的看法不可避免地融入個人的知識和經驗,沒有一個人可以跳出個體經驗而對外界事物有全然“中立”的看法。
偏見是理解現象的一種必要視角。關鍵在于意識到并反思這些偏見,以避免它們限制我們的視野。在專家指導活動中,專家的直覺和判斷往往基于其專業知識和經驗,使得他們的判斷具有一定的權威性和可靠性。即便如此,專家的觀點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個人經驗和知識背景的限制,從而影響決策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幼兒園對專家的意見言聽計從,不加甄別的“照搬照做”,究其本質,在于沒有認識到專家的意見也是“偏見”,需要對專家的觀點進行批判性思考,分析其論據和邏輯,并判斷其合理性。
幼兒園為什么對專家意見言聽計從?根源在于幼兒園自主性缺失。因為對專家偏見的認識不足,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權威依賴”現象普遍存在。幼兒園在教育決策和問題解決過程中過度依賴教育專家的指導和建議,一方面源于專家所具備的深厚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能夠為幼兒園提供專業指導和問題解決方案;另一方面,源于幼兒園對專家權威的盲目崇拜,缺乏自主性。
專家依賴可以被視為一種“合理的偏見”,它體現了園長和教師對專家知識和經驗的尊重。盡管專家依賴有其積極面,但它的弊端在于對幼兒園自主性構成威脅。對專家的過度依賴會削弱幼兒園的自主性和創新能力,導致幼兒園在教育決策上缺乏獨立性,忽視幼兒園自身的特點和需求,進而影響幼兒園形成獨特的教育風格和文化。
保持獨立性和創新性
法國哲學家耶夫·西蒙曾說,社會幸福建立在權威和自主的巧妙結合的基礎之上……其中任何一者,如果因其過度而摧毀另一方,它馬上也必將摧毀它自身。解決幼兒園專家指導問題的關鍵是充分尊重和發揮幼兒園的辦學自主權。幼兒園應參考專家意見,并獨立地作出判斷和選擇。
基于“共同善”,明確專家的角色定位。英國法學家約翰·菲尼斯提出“共同善”作為連接自主性與權威的關鍵概念。“共同善”包含了不同主體共同的追求目標,認為權威應為協調方案,而非簡單的命令與服從,從而為權威的合理性提供了支持。在幼兒園專家入園指導中,秉持著追求“共同善”的原則,園長和教師應將專家定位為合作伙伴,即專家負責提供信息和建議,與幼兒園共同探討適宜的教育策略,并協助幼兒園解決教育實踐中的問題。一言以蔽之,專家應該幫助幼兒園做出更明智的決策,而不是代替幼兒園做出決策。比如,在幼兒園“園本課程”構建過程中,專家可以從理論的視角解析什么是園本課程、園本課程建構的基礎是什么、邏輯框架如何搭建,園長和教師則是在專家理念的引導下,結合自己幼兒園的實踐,形成具有特色的教育方案。再如,幼兒園開展“行動研究”,專家可以通過“非參與式”的幫助,引領教師反思自身的教育實踐,并不斷改進行動方案。這種方式有助于將專家的權威性轉化為推動教育改革的力量。
喚醒教師自主意識,增強專業自信。專業自主是指教師有意識、有權利基于自身所掌握的知識和技能,在遵循專業倫理的前提下,在專業范圍內獨立自主地作出判斷、采取行動的能力。專家入園指導過程中,園長和教師應該實現身份與角色的轉變,從“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主動改變者”,不僅要積極吸納專家的智慧,還要勇于表達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獨特見解;面對專家的意見,能夠基于豐富的教學經驗和扎實的專業知識,做出科學的、符合自身實際需要的決策。比如,文章開頭提到的“吃水果”和“繪本館”的案例,園長和教師應聽取專家意見的重點,這個重點不是“這樣做”或者“那樣做”,而是分析每種做法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對幼兒園的要求和條件是什么、對幼兒的發展和教師發展的利弊是什么……從而做出適合自己幼兒園的選擇。通過這種方式,專家的指導能夠有效提升幼兒園的教育教學質量,并激發教師的專業自主性,促進其專業成長。
持續對話,實現視界融合。理解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幼兒園應在專家指導和自主性之間建立持續的對話機制。通過對話,不同主體的“視界”,即各自的認知、經驗、價值觀等發生碰撞和融合,最終達成共識。視界融合強調雙方是平等的主體,幼兒園尊重專家的“視界”,即理解專家指導的出發點、核心理念、價值旨歸;專家也要尊重幼兒園教師的“視界”,即了解教師的教學理念、經驗、困惑等,認識到他們的“視界”是有價值的。在此基礎上建立平等的對話關系,共同探討問題,形成新的共識。這種共識并非簡單的妥協,而是雙方在深入理解彼此的基礎上,達成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通過不斷地對話和交流,教師的專業素養能夠不斷得到提升,幼兒園的教育質量也會得到持續改善。
綜上所述,專家入園指導過程中,園長和教師應既尊重權威又不盲從,既借鑒經驗又勇于創新,確保教育實踐既受益于專家的指導,又保持獨立性和創新性。
(本文系吉林省教育廳2024年重點項目“吉林省城鄉兒童發展與幼兒園教育質量差距——基于100所幼兒園的調查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項目編號JJKH20240982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