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隨著學前教育的發展,幼兒園園外課程逐漸成為幼兒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豐富了幼兒的學習內容,讓幼兒在更廣闊的社會和自然環境中學習,促進了其全面發展。若想科學有效地開展園外課程,需要充分開發與利用園外課程資源,那么,幼兒園應如何做呢?
園外課程資源作為幼兒園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幼兒從“圍墻內學習”引領到“社會情景中學習”,拓展了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空間,其蘊含的教育價值對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廣東省深圳市羅湖區教工幼兒園充分挖掘園外課程資源的教育教學價值,充分利用其蘊含的社會性教育內容,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園外課程資源對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價值。第一,有助于提升幼兒的社會認知。比如,在中班“叮咚,買菜”活動中,幼兒探究了系列問題,包括“線上購物如何給錢”“為什么要拼團”“為什么配送員穿的衣服都不一樣”等。通過探究,幼兒了解到,線上購物與線下購物的區別;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促進了購物方式的變化等。
第二,有助于培養幼兒的社會情感。比如,在“叮咚,買菜”活動中,幼兒根據“送貨時遇到特殊情況怎么辦”這個問題對配送員進行了訪問。配送員告訴幼兒,有時候電動車壞了,他們會跑步送貨;有時候下大暴雨,他們即使被澆得全身濕透,也要堅持將貨送到客戶手里。采訪結束后,幼兒感受到了配送員工作的艱辛,并被他們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而感動。
第三,有助于豐富幼兒的社會行為。比如,在“叮咚,買菜”活動中,幼兒在角色扮演配送員的過程中,主動了解客戶需求,在配送超時后向客戶禮貌道歉。
利用園外課程資源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第一,搜尋園外課程資源,建立幼兒社會性發展課程資源庫。教師從城市、社區、家長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角度,梳理了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園外課程資源,并建立了課程資源庫,方便教師隨時提取資源和預設課程,為幼兒提供相應的支持。
第二,審議園外課程資源,挖掘幼兒社會性發展教育價值。一是審資源價值,資源應實現課程目標、使幼兒獲得社會性關鍵經驗。二是審資源內容,資源內容應立足于幼兒的生活經驗、幼兒興趣,并對內容進行必zcWEs7WEBFJ5wFlUsH7uoA==要的優化、刪減。三是審資源途徑,應方便易得、就近可用。四是審學習方式,幼兒可以通過參觀、實踐、游戲、調查等方式進行學習。
第三,連接園外課程資源,開展社會性主題探究活動。教師將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的園外課程資源納入主題探究活動中,以支持社會領域課程目標的達成。比如,在“叮咚,買菜”活動中,教師設計了一系列探究活動。活動開展前,教師帶領幼兒參觀配送站,了解物資配送的運轉情況,豐富幼兒對生鮮配送站的認知經驗,進而產生問題,進一步推動活動發展。幼兒帶著問題再次參訪配送站,并通過調查、訪問、查看等多種方式解決問題。這有助于提升幼兒的社會認知水平,豐富他們的交往經驗,增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成就感。
第四,評價園外課程資源,提高資源使用的適宜性。為了評估和改善園外課程資源質量,幼兒園組建了園外課程資源評估小組,評估小組根據質量評估標準對相關資源的利用情況進行綜合評估,以反思資源使用的適宜性。
利用園外課程資源需注意的問題。一是參訪安全性原則。比如,參訪前,教師需要制定安全預案,借助多方力量確保幼兒出行安全。同時,參訪地的安全教師也要提前做好排查工作,活動前加強對幼兒的安全教育。二是內容適宜性原則。園外課程資源轉化為教學內容才能有效促進幼兒的學習和發展。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經驗水平、年齡特點、興趣需求有選擇性地使用資源,并考慮知識經驗的邏輯性,系統化、結構化地整合資源,以豐富幼兒的經驗。三是領域整合性原則。教師要考慮課程資源領域之間的整合。比如“叮咚,買菜”活動蘊含了豐富的社會領域內容,也包含了數學領域的統計與分類、空間與方位等知識,教師要整合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