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化學習以提高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為導向,強調幼兒對知識經驗的整合建構和遷移運用。然而,一些教師在開展項目化活動時僅停留在淺層,無法支持幼兒走向深度學習。究其原因,項目活動忽略了幼兒新舊經驗的銜接,忽視了項目縱深發展、問題聚焦以及幼兒連續經驗的建構,導致新舊經驗之間存在斷層與割裂的問題。筆者以大班項目“秋千”為例,探討如何形成“經驗鏈”,以助推項目走向深度學習。
項目化學習中,幼兒“經驗鏈”缺失的原因。其一,幼兒的新舊經驗之間缺乏關聯性的銜接。幼兒的認知能力有限,難以建立復雜的聯系、整合新舊經驗,需要教師架構新舊經驗銜接的橋梁。然而,一些教師沒有了解幼兒原有經驗,直接預判幼兒可能獲得的新經驗。比如,“秋千”項目活動中,教師沒有了解大班幼兒關于“秋千”的認知經驗,就開展了“認識秋千、玩玩秋千、說說秋千、畫畫以及制作秋千”等一系列活動。雖然這些活動都圍繞“秋千”的主題,但以碎片化的方式組合、拼湊“秋千”項目,難以形成幼兒新舊經驗之間有關聯性銜接的“經驗鏈”。
其二,幼兒的新舊經驗之間缺失連續性的遞進。有些項目缺失源自幼兒視角的“真實性”問題驅動,幼兒的經驗水平處于簡單重復狀態,不能在原有經驗基礎上獲得有益經驗的連續性發展。比如幼兒運用中班時探索風箏、松果等舊經驗,通過辨認、制作或創作等平行的過程去探索秋千,或者是平行問題的探究,看似很熱鬧,其實幼兒的經驗在原有水平上停滯不前。細究后可以發現,教師忽略了幼兒在項目階段中的經歷、挑戰、分享與問題解決,缺失真實的探究與發現,從而無法實現經驗的層層遞進和深化。
生長“經驗鏈”,助推項目持續性發展。第一,支持幼兒新舊經驗之間聯結性銜接——有準備地開啟項目。在項目活動計劃與開始階段,教師對幼兒前期經驗進行整體分析,了解幼兒的原有經驗。通過問卷調查、互動對話等方式,教師在問題情境的驅動下支持幼兒獲得新的經驗。例如,在“秋千”項目活動開始前,通過自主提問、表征交流與分享等,研討“制作秋千需要哪些材料”,有效引發幼兒在新舊經驗之間建立聯結。
第二,支持幼兒新舊經驗實現連續性發展——項目活動有關聯。在項目化活動中,教師需要基于幼兒的前期活動經驗,考慮項目活動之間是否有聯系,幼兒在各個項目活動之間能否獲得連續性的經驗。例如,教師和幼兒圍繞“制作秋千”的線索,聚焦兩條關鍵經驗“在成人的幫助與引導下,制定計劃并嘗試探索,同時能運用一定的方法來驗證自己的猜測”“通過觀察、比較與分析,能描述使用不同材料制作秋千的發現與體驗”,設計了“怎樣制作秋千”“怎樣優化秋千”“怎樣創玩秋千”等有關聯的項目活動。
教師在第一次實地觀察中組織“制作秋千需要哪些材料”的研討,而后引導幼兒在自主收集、小組合作制作秋千的親身經歷中,生成第二次探究“哪些材料制作秋千牢固”。幼兒再次直接感知、親身體驗與實際操作,又生成了第三次探究“如何讓秋千保持平衡”。三次探究活動一環緊扣一環,實現了“制作秋千”新經驗的持續建構。
第三,支持幼兒新舊經驗呈現遞進式生長——項目推進聚焦高階問題。經驗的遞進式生長,首先是項目推進由淺入深,聚焦高階問題,提供適當的支持并反復探究;其次是支持幼兒將活動中獲得的經驗進行遷移和運用。例如,在推進“秋千”項目活動的過程中,針對“怎樣創玩秋千”,幼兒逐漸生成了“秋千為什么不平衡”“秋千怎么蕩不起來”等新的高階問題,教師引導和鼓勵幼兒開展猜測驗證、實驗操作、團體討論等,共同尋找和捕捉問題背后的經驗生長點,支持幼兒形成遞進式的“經驗鏈”。尤其在探究“如何讓秋千蕩起來”過程中,經歷了“目測發現、比較不同秋千的高度—自發測量秋千離地面的高度—學習使用測量工具、記錄秋千高度”的過程,層層遞進地探究,支持幼兒獲得“測量”的核心經驗并遷移運用。
在“秋千”項目活動中,幼兒的經驗不斷遞進,經歷了深化、重組以及遷移的動態過程,不僅豐富了幼兒對活動的多維度理解,還有力推動了他們在該項目中的深度學習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