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時代如何更迭、地域如何變遷,孩子的心靈總能因那些純真無邪的樂趣緊密相連——他們樂此不疲地沉浸于玩水的嬉戲中,感受清涼與自由的流淌;勇敢地攀上樹梢,探索未知的高度與遼闊的視野;在躲貓貓的歡聲笑語中,編織著無盡的想象與藏匿的驚喜。這份源自天性的想象力,讓成長的路上充滿了可能。今天,有所不同的是,孩子有多少時間和空間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是否有人愿意守護孩子游戲的天性和權利?每每想到這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實驗幼兒園園長孫紅霞總是若有所思。她堅定地相信:幼兒是積極主動的、有能力的學習者,尊重孩子的意愿,把游戲的權利還給孩子,才能讓孩子在游戲中快樂成長。回望與學前教育改革相伴的近三十年,孫紅霞的青春和熱血都拋灑在了幼兒教育這片沃土上,留下的除了艱難與坎坷的成長足跡,更多的是對幼兒教育念念不忘的深厚情懷。
突破瓶頸,構建探索發現的“能量場”
1992年秋天,帶著喜悅與憧憬,孫紅霞走進了新疆石河子市師范學校,就讀于幼師班。隨著學習的深入,她對這個專業的興趣愈發濃厚,彈、唱、跳、畫,學習教育學、心理學……每一樣對她來說都是新奇的。臨近畢業,孫紅霞來到石河子市實驗幼兒園實習。憑著那股向上生長的韌勁,她勤學好問、苦練技能、認真記錄,給園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前教育工作者身上無私奉獻、開拓進取的精神也深深感染了孫紅霞。畢業之后,恰逢幼兒園要招兩名新教師,孫紅霞便報了名,并順利被錄取。
從教師、班主任、教學副園長一直走到園長的崗位,命運的選擇成就了孫紅霞的熱愛。她憑借智慧與創新,自學管理、凝心聚力,將幼兒園逐漸打造成“養成教育”的搖籃。
在孫紅霞看來,學前教育是高質量教育體系中的基礎和起始環節,要充分發揮奠基性作用。通過對相關政策文件和教育理論的深入研究,孫紅霞敏銳地捕捉到,“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教育模式不僅符合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還有助于激發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是實現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
在孫紅霞的領導下,幼兒園主要做出了三方面調整:把環境還給孩子,讓孩子有地方玩;把時間還給孩子,讓孩子有時間玩;投放豐富的材料,實現孩子有材料玩。打通場地分割,將荒蕪區改造成沙池、小樹林、山坡、山洞,創設冒險島、花草園等游戲區,豐富孩子的游戲場地;拆除“娃娃家”“醫院”等明確標識,變欣賞性為可操作性,孩子玩什么、和誰玩、在哪玩、怎么玩都由自己做主;將操場、多功能廳、走廊等變成“游戲場”,讓角角落落成為孩子探索發現的“能量場”。除入園、離園等環節相對固定外,幼兒園將其余分散、零碎的時間“模塊化”整合,教師可以根據孩子的游戲興趣彈性安排,減少消極等待。制定場地輪換表,確保孩子有一個半小時以上的連續游戲時間,讓孩子在有準備的環境中自然走向深度學習。
“以前,我們的游戲材料以自制為主,結構高、玩法單一、費時費力還不耐玩,孩子的游戲容易變成成人預設的高控游戲。此后,我們舍棄高結構玩具,增加低結構、開放性游戲材料,讓孩子與材料積極互動起來。”孫紅霞坦陳。教師集思廣益,收集廢舊材料,經過清洗、消毒、晾曬后投放到游戲區;利用氣候資源,樹立“風霜雨雪皆是課程”的理念,讓孩子在大自然中玩水、玩沙、玩土、玩雪,盡情體驗,成為自信、專注的探索者和學習者。孩子在自然野趣、材料豐富的游戲環境中學會了獨立與合作,學會了思考和解決問題,懂得了挑戰自我就是進步,也在自主、愉悅的日常生活中懂得了愛、友情和規則。
“改變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到現在,我們的教育行為會根據孩子的變化而變化。”孫紅霞表示,游戲是兒童的天性,“放手游戲,發現兒童”成為幼兒園追尋學前教育真諦的起點。為了更好地幫助教師觀察、分析,孫紅霞在幼兒園開展了有關觀察、解讀游戲的教師培訓,引領教師發現游戲行為背后的兒童發展。通過重新思考師幼關系、重新定位教師的角色、重新思考教育的目的和手段,幼兒園建立起“兒童在前、教師在后”的教育觀,教師和兒童共同學習、相互促進、共同成長。“教育觀的轉變和全新師幼關系的建立,讓教師開始主動反思傳統的集體教學和教材的有效性問題。教師開始真正明白游戲和生活中的點滴都是寶貴的課程資源,課程觀發生了真正意義上的改變,扔掉了教材這根拐杖,建立了‘一日生活皆課程’的大課程觀。”教師相信兒童有掌控學習的能力,也相信自己的想法有一定局限性,可能會妨礙兒童真正的發現和探索,從而努力規避自己的觀點對兒童學習的干擾,讓兒童的興趣決定課程的內容、修正課程的架構。
這場深刻的游戲改革,讓孫紅霞和教師看到了孩子的能量,他們在游戲中不斷探索、不斷發現、不斷進步。在觀察兒童游戲、回憶自己童年游戲的過程中,教師看到了兒童無限的潛能,看到了孩子用燦爛的笑容和無盡的好奇心點亮了整個幼兒園,并由衷地熱愛兒童、尊重兒童,更新了兒童觀。教師用心聆聽、讀懂每個孩子,在關照、支持、引領孩子的教育生活里實現“以幼兒為本,倡天性為美”。
放手游戲,激發教師的成長內驅力
石河子市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的發源地,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周恩來總理紀念碑、王震將軍雕像、“軍墾第一犁”雕像,特別是軍墾博物館,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的一個縮影。
兵團人身負傳承兵團精神的使命,實驗幼兒園努力將兵團精神與幼兒園保育教育相融合,落實以游戲為基本活動的教育改革,實施三年行動方案。在孫紅霞引領下,結合本土自然資源,教師打造“軍墾娃”博物館、創設極具兵團特色的“地窩子”“軍墾之家”等游戲環境,讓孩子在游戲中體驗兵團人的辛勤勞動和奉獻精神;開展以兵團元素為主題的手工制作活動,引導孩子制作“拖拉機模型”“農田畫冊”等作品,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推動紅色文化進校園、進家庭,把紅色文化融入孩子的日常生活,萌發幼兒愛國主義情感以及“軍墾娃”的自豪感。開展講民族故事、跳民族舞蹈等活動,引領師幼共同傳承“石榴籽精神”。為將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保育教育全過程,實驗幼兒園依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立“節日活動課程”。春節開展逛廟會、包餃子等活動,體驗年味;重陽節通過獻愛心、送祝福等活動,培養幼兒敬老愛老的優秀品質。
實驗幼兒園始終堅持將兵團精神根植于教育之中,將游戲精神滲透于幼兒一日生活。教師通過豐富多彩、多種形式的游戲,挖掘孩子的潛力,啟迪孩子的智慧。“在游戲中,教師管住手、閉上嘴、睜大眼、豎起耳,不干涉孩子的游戲,認真觀察、傾聽孩子的對話,讓孩子在自由自主的真游戲中獲得經驗、形成想法、表達見解、完善規則。游戲結束后,教師是孩子堅實的傾聽者,通過一對一傾聽,真實記錄孩子的游戲過程。”在孫紅霞看來,這樣既能確保教育的公平性,又能保障孩子自由表達的權利,同時有助于孩子思維的提升。
幼兒園會征求孩子的意見,舉辦什么樣的活動、如何舉辦由孩子決定。以“后備箱集市”活動為例,每一名參與愛心義賣的孩子親手設計并制作宣傳海報、廣告詞,準備好需要的物品。活動當天,如何擺攤、如何吸引客源都需要孩子自己想辦法。孩子們大膽想象,積極探索,在動腦動手中實現了多維發展。
針對教師平均年齡為27歲、是一支年輕隊伍的現狀,孫紅霞秉持“教師在前,園長在后”的管理方式,將權力下放,全員參與管理,以此激發教師的成長內驅力,支持教師富有個性地發展。“我們在放手孩子的同時,也對教師放手,讓教師成為幼兒園的主人。”孫紅霞表示,“馬拉松比賽”“勇敢小小兵”“全民運動會”等活動,均由教師根據孩子的興趣舉辦,其間需要的場地、材料、與家長溝通等均由教師自主決定。放手之后,教師能充分發揮職能職責,敢想敢干。孫紅霞用欣賞的眼光發現每一名教師的優點,而后進行縱向對比。幾天前,她進班觀察時發現,教師A的行為相較于三周前有了很大進步,就會提出表揚;有缺點,孫紅霞也不會直接告知方法,而是讓教師在探索中自己發現,在談論中碰撞解決的智慧。
教研是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確保教學活動與時俱進的重要途徑。實驗幼兒園的教師人數較多,開展教研以組級教研和班級教研為主。教師打破了“只有圍坐在一起研討才算教研”的慣性思維,確保隨時隨地皆可教研。早上來園前、中午休息時,甚至是下午打掃衛生時,都可以轉化為鮮活的教研現場。一次巡班時,孫紅霞發現幾位教師在打掃衛生時分析班級中存在的問題,說到激動時,三個人停下來,先討論一會兒再打掃衛生,做到當天發現的問題當天解決,“這種情況解決的就是班級真實存在的問題。組內大教研也根據教師的情況決定,有解決不了的問題時,教師可以尋求相鄰班級、組長、教研員的幫助,還可以召開組級教研會,大家坐在一起共同探討解決辦法”。靈活多變的教研模式,不僅豐富了教研的內涵與外延,還促使教師在實踐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此外,幼兒園給每組教師設置了一名包干干部。包干干部進入班級后,不干預教師的想法。但是在人手緊缺的情況下,比如保育員請假,包干干部就會戴上圍裙,開始打掃衛生,為教師解決后顧之憂。“只有真心為教師著想,而不是頤指氣使地指揮教師,教師才會信任我們。”孫紅霞經常聽到教師自我反思的過程。記得有一次,李老師跟她說:“園長,我覺得班級孩子的傾聽能力要比別的班弱,您有沒有發現?”孫紅霞沒有直接給出答案,反而問她是怎么發現的、接下來打算怎么辦。一段時間過后,孫紅霞再次見到李老師,詢問解決問題的進展,交流后發現李老師已經找到提高孩子傾聽能力的方法。
敢于放手游戲,給予教師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每一名教師的想法,孫紅霞讓教師獲得了更多的自主權,充分激發了教師的活力和潛力。
協同育人,構建家園社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作為改革的受益者,實驗幼兒園擔當使命,敢于作為,充分發揮引領輻射作用,依托新時代中小學名師名校長培養計劃、自治區“天山英才”教育教學名師、孫紅霞名園長工作室,帶領南北疆各團場、民辦、兵地幼兒園開展聯合教研。與喀什葉城縣城東幼兒園、八師143團花園幼兒園簽訂長期幫扶協議,定期派骨干教師幫扶支教,帶動相關幼兒園提升保教質量。
好的教育是一個和諧的生態,是相互成長和成就的。為使家長成為幼兒園的“同盟軍”,幼兒園不斷優化家園共育的方法。比如,利用家長會、家訪、家長助教、家長駐園日等,讓家長切身體驗并了解幼兒園豐富多彩的活動。家長看見了每一個鮮活生命成長的巨大能量,理念也逐漸轉變,表示會守護好孩子的天性和靈性,讓他們永葆對世界的好奇和熱愛。為解決部分家庭離園接送難的問題,幼兒園開設課后托管服務,通過種種舉措,家長從服務對象變為育人伙伴。
為充分擴大教育資源輻射面,2023年10月,孫紅霞啟動“同心圓親子坊”項目,每周面向社區邀請1.5歲-3歲嬰幼兒家庭參加親子活動,通過參觀幼兒園環境、教師組織集體活動和自主游戲,讓家長提前了解幼兒園的環境設施,幫助孩子提前做好入園準備。一系列活動有利于促進家園社各展優勢、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實增強育人合力,構建幼兒園、家庭、社區三位一體的教育網絡。
21世紀,人類已經進入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時代。“在人工智能如潮水般席卷而來的時代,幼兒園站在了科技變革的節點。這一變革不僅重塑著成人的世界,也悄然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環境。”結合多年的管理經驗,孫紅霞認為,面對時代的變遷,幼兒園應給予孩子探究問題的自由,讓孩子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自己的探究方向和節奏,鼓勵他們自由探索并提出問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給孩子提供挑戰性的任務,盡量避免代替孩子解決問題。培養批判性思維,讓孩子有質疑和反對的勇氣,鼓勵孩子思考不同的解決方案,讓孩子學會面對失敗和挫折。
邁入新階段,教育要培養全面發展、獨具個性魅力、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孫紅霞堅信,以從容不迫之姿,引領教育創新與變革,勇于探索,方能讓孩子自信從容地面對未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