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幼兒園和社區是幼兒身心發展的主要場域,對幼兒性格、人格的形成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加強家園社之間的協同合作,對于提升協同育人的實效性,助力幼兒的健康成長尤為關鍵。遼寧省沈陽市大東區教育局小北幼兒園提出“用幸福的教育成就孩子幸福的人生”的幸福教育理念,形成了幸福共育機制,構建了幸福共育模式,創設了幸福共育課程,制定了幸福共育評價體系,營造了良好的家園社幸福共育新生態,共促幼兒全面和諧發展。
打造共育機制。
我園從共育培訓、豐富形式、整合方法等方面,打造家園社幸福共育機制,為家庭、社區提供協同共育的措施和方法,幫助家庭、社區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提高共育水平。我園建立了由教師、家長代表和社區相關人員組成的共育組織。目前,共育組織成員達400余人,建立了以“幸福公約”為主要內容的共育制度。在共育組織的引領下,教師成為幼兒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家長能夠學習更多科學的育兒方法,社區也積極配合幼兒園的各項共育活動,為共育活動獻計獻策。我園通過共育組織,整合資源,形成了共育合力,提高了共育質量,攜手促進幼兒幸福快樂成長。
構建共育模式。
我園邀請專家入園,同教師深入研討,交流經驗,不斷改進教育方法和共育策略。通過梳理經驗,我園基于“幸福教育”理念,以“幼兒幸福成長”為唯一目標,以“幸福家長”“幸福教師”“幸福社會”三者為支撐,運用“豐富共育形式”“深化共育方法”“拓展共育內容”三種機制,構建“1+3+3”家園社幸福共育模式,形成了結構優化、銜接暢通、發展協調的協同體系,使開展共育工作有方法、有方向。這一體系解決了家園社共育存在的教師與家長教育觀念有差異、共育工作方法單一、活動內容片面化等問題,促進了教育生態優化,滿足了家長對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需求,促進了教師專業水平發展。“1+3+3”家園社幸福共育模式將幼兒園教育與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融合在一起,做到了真正的合作共育,共同擔起培養幼兒健康成長的重要責任。
創設共育活動。
我園以五大領域為核心構建幸福園本課程體系,以“豐富共育形式、深化共育方法、拓展共育內容”三種機制,創新幸福共育活動,如開展幸福暢談、幸福成長、幸福實踐等。在幸福體驗活動中,我園充分發揮家長的教育資源和優勢,結合家長職業特點,邀請家長走進幼兒園參與教學,為幼兒帶來不一樣的學習體驗。例如,在“非遺潤童心、文化共傳承”主題活動中,身為非遺傳承人的家長走進園所,向幼兒展現糖畫的制作技藝。在制作過程中,幼兒與家長協作,共同完成作品,培養了幼兒細致、耐心的品格,使幼兒萌發出對家鄉的熱愛,增強了幼兒學習民俗文化的興趣。同時,家長還可以體驗教師的工作,感受教師職業的責任感,在體驗的過程中了解幼兒的成長所需,理解教育的價值和意義,成為幼兒園的協作者、支持者。在幸福實踐活動中,我園與家長攜手組織社會活動,滿足幼兒多方面的發展需要,提升幼兒的綜合能力。例如,在“火車的奧秘”主題活動中,教師帶領幼兒走進鐵路博物館,了解火車與路軌,體驗交通工具的進步帶給生活的便利。通過這些活動,家長懂得了幼兒園游戲活動對幼兒的教育價值,愿意遵循幼兒身心發展規律科學育兒;社區為幼兒提供教育資源和服務,為幼兒的活動提供支持,形成了家園社三位一體的育人格局。
制定共育評價體系。
我園建立了科學、系統的共育評價體系,通過觀察記錄、作品集展示、家長問卷表、社會調查表等方式,從多個維度和角度觀察、分析,得出全面且客觀的結果,以此評估和衡量幸福教育在家園社共育中的成效。通過評價數據,我園及時發現幼兒的問題和困難,并與家長溝通交流,共同探討解決方案,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和指導。此外,我園根據評價結果,形成了以問題為導向的教育改革機制,不斷調整教學策略和方法,更好地促進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推動家園社共育向更高水平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