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應貫穿課程學習的全過程,一體化教學是促進學生核心素養形成的有效途徑。一體化教學要充分尊重各學段的特點,有機銜接,層層深入,步步進階。教師可以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入手,注重一體化教學,提高小初“法治專冊”的銜接教學效率,促進小初法治教育一體化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關鍵詞
一體化教學 “法治專冊” 小初銜接
統編《道德與法治》六年級上冊和八年級下冊“法治專冊”立足學生熟悉的生活領域,以憲法精神為主線,設計主題式學習內容,對學生進行相對集中的法治教育。面對這些專業化、抽象化、序列化、體系化的法治教育內容,教師在中小學“法治專冊”之間的內容銜接上,面臨一定的困難和挑戰。在當前思政一體化背景下,教師既要在思想上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更要在深度解讀課程標準、熟悉教材體系的基礎上,做好教材的銜接研究,探究出適合不同學段學生的法治教育方式,有效地推進小初法治教育一體化建設。
一體化教學策略是指把六(上)、八(下)兩冊“法治專冊”教材看作一個整體,小初思政教師要一起研究教材內在的聯系,準確把握教材在知識、結構、思想、主題等方面的連接點,建立中小學一體化教學觀。教師可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四個方面入手,探究一體化教學的策略,使一體化教學目標更聚焦,教學過程更合理,教學評價更科學,提高小初“法治專冊”的銜接教學效率。
一、深入研讀課標,實現教學目標的一體化
教師要想有效地實施法治教育,就要深入地研讀課程標準,緊扣課標精神設計教學,結合學情特點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制定準確的教學目標。雖然不同學段的教學目標有差異,但一體化目標的實現過程是連續的、持續的、螺旋上升的。因此,教師要能通過一體化教學目標的設計來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法治觀,涵養必備品格,增強法治意識,發展社會情感,提升關鍵能力。
六年級上冊和八年級下冊“法治專冊”教材著力培養的最主要素養是法治觀念,課程標準指出“法治觀念”中課程總目標之一是“形成權利義務相統一的觀念”。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與水平發展的局限性,小學的教學重點在于學生法治意識的培養。而初中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心智與認知方面都有所提升,初中的教學重點則在于夯實學生的法治觀念與思想。如六(上)第二單元“我們是公民”的教學目標之一是“知道公民享有的基本權利、承擔的基本義務,懂得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在享受權利的同時要自覺承擔法律所規定的義務”;而八(下)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的教學目標之一是“懂得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自覺履行公民義務,強化守法意識、公民意識、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觀念、程序思維等”。由此可見,小學階段的法治教育目標是“初步感知”,初中階段則是“強化認識”。學生從了解權利與義務到理解其內涵與價值,教學目標是階梯式上升的,更有利于增強學生的權利意識。
二、關注生活實際,實現教學內容的一體化
六(上)“法治專冊”教學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本身,而應該小初一體化地審視教材,找準兩冊教材的融通之處。例如,六(上)“法治專冊”第二單元“我們是公民”中的第四課《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與八(下)“法治專冊”第二單元“理解權利義務”的第三課《公民權利》同屬于“公民與法”的話題范疇,我們在教學時就要用“一體化策略”設計好教學方案。八(下)法治專冊第三課《公民權利》第一板塊“公民基本權利”第一環節的情境填空題:
小云的爸爸媽媽的工資收入在當地屬于中等水平,小云的爺爺奶奶每月能領到養老金,媽媽還當選為縣人大代表。早餐后,小云去上學,爸爸媽媽去上班,爺爺奶奶相伴去公園鍛煉。他們開始了平凡而幸福的一天。
從小云一家人的生活可以看出他們享有哪些基本權利?①小云上學,體現她享有 權;②媽媽當選人大代表體現她享有 權;③爸爸媽媽上班體現他們享有 權;④爺爺奶奶領取養老金,體現他們享有 權。
這道題目雖然是初中教材中的實踐運用題,但是小學六(上)學生通過第四課《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的學習,了解憲法中關于權利的相關知識,再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是可以做出比較準確的判定的。所以,要用這道題目為藍本,與六(上)“法治專冊”教材中的案例進行整合,設計一道六(上)第四課《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教學拓展練習:
沈一諾同學的爸爸媽媽是園區工廠的普通員工,他們的工資收入在當地屬于中等水平。今年沈一諾的爸爸還當選人大代表。八十多歲的爺爺奶奶雖然退休了,但是每月能領到退休金和高齡津貼,生活無憂。吃完早飯后,一諾獨自去上學,爸爸和媽媽開車去工廠上班,爺爺和奶奶一起到小區公園里散步。沈一諾一家就這樣開始了平常而又溫馨的生活。思考:沈一諾一家人都享有哪些基本權利?
以八(下)“法治專冊”的學習目標為靶向,設計六(上)的課外拓展練習,一方面鞏固六(上)“法治專冊”的課堂所學,另一方面也為學生學習八(下)“法治專冊”做好必要的準備,可謂是一舉兩得。八(下)“法治專冊”的教學也應如此,不能只盯著本冊教材內容,而應該在復習環節回顧六(上)“法治專冊”同一學習主題的內容,一體化地設計課堂教學,讓學生找到熟悉的學習味道,縮短學生與新知之間的心理距離,從而實現從教材認知到心理認知的全方位銜接。
三、準確把握學情,實現教學方式的一體化
教師要能以教學內容為生長點,切實調查分析學生的已知與未知經驗,深入地了解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設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并能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特點、學習能力、認知能力、接受能力等,采用更為豐富多元的教學方式。
如在教學六(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時,六年級學生對于“公民具體享有哪些基本權利”“怎樣行使權利”等方面缺乏一定的認知,因此,教師可將“公民的基本義務”這個寬泛的教材內容進行重構,從家庭、社會、國家三個層面的場景設計教學,引導學生初步認識公民的基本義務的含義與內容,再通過理性探究不同故事鏈的方式來引導學生思考我們應該享有的權利。而在教學八(下)第三課第一板塊“公民基本權利”時,學生通過小學階段的學習,已經知道了法律保護公民的正當利益,懂得了依法保護自己的合法權利。但是,學生對于“權利應如何行使”以及“當權利受到侵犯時,應該如何維護”等,仍不甚了解。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生生活與法律的連接者,可以利用畫思維導圖、以案說法、辯論探究等多樣化教學方式,引發學生對于“依法維護公民基本權利”的多元思考,為學生搭建起學法的支架。同時,教師還可結合教材及具體的生活案例,讓學生更為清楚地認識到“權利與義務”的辯證關系,并能遵循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根據思政一體化理念設計教學活動,真正地將枯燥的法律條文變成流淌在學生心中的法治素養。
四、基于素養導向,實現教學評價的一體化
教學改革的走向取決于教學評價,評價標準決定課堂樣態。在傳統教學中,小學與初中道德與法治的教學評價相對較為隨意,且更側重于紙筆評價,評價的體系也不夠健全。思政一體化視域下的教學評價則要求教師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注重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統一,讓評價融于教學,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如教學六(上)《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時,教師可以以虛擬的“法寶人物”為引,創設招募“金牌小律師”的情境活動。用闖關活動代替紙筆測試,以“基本權利我會認”“基本權利我會辨”“基本權利我會用”三個闖關活動貫穿教學始終,并通過小組合作競賽答題、情景模擬小劇場等勛章獎勵的形式開展過程性評價。在第三關的案例分析環節,還可以采取“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連接的開放式教學,邀請一位專業律師到課堂上,為學生面對面解析案例,解答疑問。此處專業人員的點評,既能有效地實現以評促學,更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動力。這些集趣味性與知識性于一體的教學評價形式,實現了將關注點更多地放在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上,并能更好地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提升他們的法律素質。
在教學八(下)“公民基本權利”這一板塊時,教師可以以小組為單位,借助學習單,通過實地調查、訪談、查閱資料等動態評價形式,引導學生展開合作探究性學習,了解公民享有廣泛的人身、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的權利。同時,教師還可以借助身邊熱點話題來引發學生思辨,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不斷切換思維方式。這樣既豐富了教學的評價方式,也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思維能力,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一線思政教師要注重深化道德與法治教育教學研究,在準確把握學情的基礎之上積極探索,做好有效銜接,不斷提高道德與法治教育實效,充分發揮思政課立德樹人的學科優勢,進而更好地培育、涵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陽縣教師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