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教學是當前語文教學的重點之一。《語文課程標準》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然而在當前,古詩詞教學還面臨著諸多困境。
一、詩詞教學存在的問題
1.教學內容忽視學生興趣
當下常用的串講背誦等教學方式,往往容易脫離詩詞的意象和意境。詞句記誦的趣味性和邏輯性不足,很難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導致學生產生學古詩就靠“背誦”這樣片面的觀念。
2.教學設計忽視個人體驗
古詩詞文簡義豐,情感表達雖不乏直抒胸臆的方式,但委婉的曲筆是更為普遍的表現手法。因此,引導學生形成對詩詞的整體理解就顯得尤為重要。部分教師以文詞講解的方式去教授詩歌,忽視學生個人體驗的生發,有礙學生對詩歌本身情感的理解。
3.教學環境忽視情境創設
課本上的古詩詞基本都是經典之作,內涵豐富,意韻深遠。如在情感表達上,有建功立業的豪邁雄心、寄情山水的悠然心境、謫途坎坷的悲涼寂寞等。如果教師在教學中忽視情境創設,則無法拉近古詩詞與學生的距離,很難讓學生體會到古詩詞的豐富內涵,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當我們回溯經典時,發現在《文心》中,關于詩詞教學的內容散見于各篇章,蘊含了夏丏尊和葉圣陶兩位作者的詩詞教學理念,對于今天的詩詞教學依然有借鑒意義。
二、《文心》的詩詞教學理念
《文心》認為詩詞教學應首重情感,次重韻律,最后再看辭藻的修飾,甚至辭藻的修飾都可省略。由此理念,也延伸出了別樣的詩詞教學方式。
1.借境悟情——情境化教學方式
《文心》中的教學情境,首先在于拓寬教學場地。教學場地不僅是課堂,也可以是教師的辦公室甚或家中。如在辦公室里,學生聽李先生借繪畫講《兩首〈菩薩蠻〉》,枚叔也會在家里探討陶淵明的詩歌。這種恰當的教學場地,更利于讓學生品讀詩歌內涵,從而產生自己的體悟。
教學情境還在于善用生活場景。在《新詩》一文中,對于新詩的講解,是由“小情侶”吵架引起的。由日常生活的情境引入,更能夠拉近學生與詩歌的距離,引導學生感受詩歌抒情達意的基本特征。
教學情境還在于善借時代背景。枚叔結合工業背景,讓學生理解詩歌的現實意義,跳出學科知識和個人興趣的范疇,上升到對社會命運的關注。這種關注社會現實的意識,打動了學生,也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詩畫互釋——跨學科教學理念
《兩首〈菩薩蠻〉》中,詞的相關知識是由美術老師教授的,這既體現了跨學科交流的教學理念,也包含了詩畫互釋的教學方式。在《文心》中,學生們都被一幅仕女圖所吸引,經由圖上的題詞也自然導入了詩詞的學習。在詩歌講解的過程中,李先生提到詩歌和畫的區別,指出畫是靜止的意象傳達,而詩歌兼能表現動與靜;畫可證詩,如將抽象的詩句用具象的繪畫作品展現出來,有助于幫助學生理解詩歌的內容和情感。
三、《文心》詩詞教學觀的啟示
1.情境導入,吟誦引趣:消除學生與詩歌的時間隔閡
從《文心》中可得知:詩之所以為詩,全在有濃厚緊張的情感,次之是諧和的韻律,并不在乎詞藻的修飾。這種理念是簡單的,也是實用的。學生對古詩這種文體有陌生感,那么教師可以進行類比,如通過今人唱歌抒情和古人寫詩抒情進行類比,讓學生體會到詩歌“重情”的理念。
詩歌本身有韻律,而且部分詩詞可以吟唱。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加強朗誦,必要時可拓展用新曲編排,如用唐調吟誦,或用方言吟誦,加強古代詩詞和現代歌曲的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
2.創設情境,改變環境:拉近學生與詩歌的空間距離
創設情境,在于客觀環境的轉換。教師可借鑒《文心》,恰當地改變教學環境,如在講“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時,可以帶學生走出教室去觀察天空、柳樹;也可在太湖邊給學生講解“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用現場感搭建學生與詩詞之間的橋梁等。從教室跨出去的一小步,就是學生對詩歌的體會增長的一大步。教師還可通過變換自身裝扮,增強學生學習的沉浸感。如教師可穿俠客服裝講授《俠客行》,作老儒打扮講授《春望》等。當然,還可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
創設情境,在于主觀情境的借用。借鑒《文心》中生動的主觀情境的營造,教師在現代課堂可采用話劇表演或封閉性選擇題的形式還原場景。如在講授《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時,教師可首先進行主觀情境的設置,假設學生處于杜甫這般窮困處境之中,會如何應對。在學生給出各自的答案后,教師展示杜甫的成長背景和經歷,引導學生再度思考自己的選擇,從而更深層次地理解杜甫其人。
3.畫中味詩,媒介互通:拓寬學生與詩歌的接觸邊界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詩畫、詩樂、詩文、詩史……均有相通之處。根據《文心》中詩畫共通的理念,教師可注重學科之間的聯系,嘗試跨媒介交流,拓展學生與詩歌的接觸邊界。如在講《天凈沙·秋思》時,教師可從一幅畫著手;在講《夜雨寄北》時,可從一封家信講起;在講《峨眉山月歌》時,可以從峨眉山、渝州的地理位置講起,從而幫助學生體悟更直觀的詩歌內容及詩情。
《文心》內涵豐富,教師應學習其精妙之處,幫助學生建立基礎的詩歌鑒賞理念,拉近學生與詩歌的距離,培養學生對詩歌的興趣,同時,完善對詩歌意境的鋪陳,引導學生沉浸其中,在觀照前人詩歌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個人體悟,體會傳統文化的妙趣所在。
(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