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生活即教育”理念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思想,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闡述了“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內涵和意義,分析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生活即教育”理念的策略,探究了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學方法,旨在探討如何更好地將生活元素融入語文教學,提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生活即教育”;教學方法
作者簡介:邱文杰(1974—),女,山東省濱州市濱州實驗學校。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育者開始認識到教育應該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在學習中體驗生活,這種理念更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發展規律,有助于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1]。小學語文作為基礎學科之一,對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文學修養等方面有著深遠的影響。然而,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往往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和應試技巧的訓練,忽視了語文與生活的聯系,導致學生在學習中無法獲得實踐和應用能力的提升[2]。教師將“生活即教育”理念引入小學語文教學中,能改變這一現狀,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一、“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內涵與意義
“生活即教育”理念由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這一理念深刻揭示了教育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強調教育應緊密圍繞生活展開,以生活為中心,與生活相結合[3]。
“生活即教育”理念強調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與生活息息相關、緊密相連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它包含了豐富的教育資源,是教育的源泉[4]。而教育應服務于生活,幫助人們更好地理解和應對生活,提升生活質量。生活與教育是一體的,它們共同構成了人的成長過程。
“生活即教育”理念能解決傳統教育與生活脫節的問題,使教育更加貼近生活,更加具有針對性[5]。教師將“生活即教育”理念引入小學語文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并拉近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的距離,使學生在熟悉和親切的環境中學習[6]。其次,這樣能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幫助學生形成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最后,這樣能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和人文精神,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確的價值觀念,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和人文關懷精神的公民。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活即教育”理念的運用策略
(一)結合生活實際設計教學內容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教學素材,將生活事件、情景等融入教學內容中,使教學內容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7]。例如,在相應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四季之美”為主題,讓學生觀察生活中的自然現象,感受四季的變化,并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首先,教師可展示一些體現四季變化的圖片或視頻,引導學生回憶并描述自己見過的四季景象,并說一說自己的感受。然后,教師可布置一個記錄任務,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通過拍攝照片或錄制視頻等方式,記錄自己所在地區四季的變化。學生可從樹木顏色變化、天氣狀況、動物活動情況等方面來記錄四季的變化。在學生完成記錄任務后,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課堂交流,讓學生依次上臺展示自己的記錄結果,并講述自己在觀察記錄過程中的感受和發現。臺下的同學可以提問或補充,這樣能使交流更加深入[8]。最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觀察記錄結果和課堂交流內容,寫一篇以“四季之美”為主題的作文。學生可以在作文中描述自己看到的四季景象,表達自己對四季變化的感受和認識,并嘗試運用所學的語文知識和技能,對作文進行加工,從而使作文更加生動和有趣。這樣的教學不僅能讓學生掌握相應的語文知識,學會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
(二)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秉持“生活即教育”理念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知識。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教育資源,將生活元素融入語文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語言的魅力,理解文本的內涵。在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時,教師要注重課堂內外的結合。在課堂上,教師應利用多媒體技術等展示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圖片、視頻資料,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文本所描述的場景。同時,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情景對話等活動,讓學生在模擬的場景中運用語言,進而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例如,在教授《我的老師》這篇課文時,首先教師可引導學生回憶自己與老師相處的點點滴滴,鼓勵學生分享其與老師之間的趣事,這種導入方式能拉近學生與課文的距離。接著,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一系列反映師生日常生活的圖片和視頻,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后,教師可創設角色扮演情境,邀請一些學生扮演課文中的老師和學生,進行對話表演。在表演過程中,學生不僅能深入理解課文內容,還能充分感受到老師的辛勤付出和無私奉獻。最后,教師可設計一系列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拓展活動。例如:鼓勵學生認真觀察老師,記錄他們的言行舉止,然后在課堂上分享;讓學生以“我心中的好老師”為主題,寫一篇作文,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這些活動不僅能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還能讓他們在實踐中提升語文綜合素養。通過這樣的語文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學會在生活中發現語文,感受語文,運用語文。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
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秉持“生活即教育”的理念,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合理引入生活元素,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語文的魅力。例如,在教學中,筆者組織了一次“尋找春天的足跡”實踐活動。在這次活動中,筆者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讓學生用眼睛去觀察春天的景色,用心靈去感受春天的氣息。學生看到了嫩綠的柳枝、綻放的花朵,聽到了鳥兒的歌唱,這些生動的畫面和聲音,激發了他們的創作靈感。同時,教師還可結合課文內容,開展一系列與生活密切相關的實踐活動。比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時,筆者組織了一次角色扮演活動。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活動,不僅加深了對課文內涵的理解,還學會了如何通過語言表達情感、塑造人物。此外,教師還要注重將語文學習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例如,在相應的教學中,筆者鼓勵學生參加社區的志愿服務活動,讓他們在實踐中學習如何與人溝通和解決問題。這些活動不僅能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還能讓他們深刻體會到語文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通過這些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學生能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語文知識,產生學習的興趣,提升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
三、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創新教學方法
教師在運用“生活即教育”理念的過程中,要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
(一)采用啟發式教學法
啟發式教學法的核心在于引導學生自主思考、積極探索。在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要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場景,設計富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例如,在教學關于春天的課文時,教師可先讓學生說說自己眼中的春天是怎樣的,然后引導學生思考春天給人們帶來了哪些感受,這樣的教學設計不僅能讓學生從生活的角度理解和感受課文,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思考能力。“生活即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情感體驗。對此,教師可通過模擬生活場景、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在參與中感受語文知識的魅力。比如,在教學關于購物的課文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次模擬購物的活動,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學習如何運用語文知識進行交流和表達,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引入信息技術輔助教學
教師在教學中引入信息技術,能夠將文字、圖片、視頻等不同信息形式融為一體,創設出生動、真實的教學情境。例如,在教授《春曉》一文時,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展示春天的美景,讓學生更深入地感受詩的意境和情感。同時,信息技術的引入還能有效拓展語文教學的邊界。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搜集豐富的教學資源,如歷史背景、作者生平、相關文學作品等,為課堂教學提供有力的支撐。學生也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自主學習和探究,拓寬自己的視野,提升自己的語文素養。此外,信息技術的引入還能提升語文教學的互動性和針對性。教師可運用信息技術布置作業或進行在線輔導等,與學生進行實時互動,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并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滿足學生不同的學習需求。教師還能利用信息技術引導學生進行拓展學習。例如,教師可讓學生課后搜集關于春天的資料,了解春天的奧秘和美麗,或者組織學生進行線上討論,讓其分享自己對春天的認識和感受。這樣的教學不僅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精神。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小學語文教師能完善教學模式,優化教學方法,將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起來。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不僅能夠掌握語文知識,還能夠培養自身對生活的熱愛。這樣的創新教學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能為其未來的學習生活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開展合作學習活動
“生活即教育”理念強調教育應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讓知識在真實情景中得以應用。在合作學習活動中,教師應設計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深入理解并應用所學知識。例如,教師可組織學生進行社區環境調查,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收集數據、分析問題,并提出改善環境的建議。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讓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還能培養他們的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開展合作學習活動有助于增強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每個學生都有機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們能通過討論和協商共同解決問題,這種學習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參與度,還能培養他們的溝通能力和協作精神。而教師在合作學習活動中扮演著引導者和促進者的角色,需要密切關注學生的討論進程,及時給予指導和反饋,從而確保活動的順利進行。
此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活動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會自發地參與活動,積極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這能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和價值,使其更加熱愛學習。
結語
“生活即教育”理念為小學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小學語文教師將生活元素融入課堂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教師應深入學習與探索這一理念,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練鳳艷.“生活即教育”思想融入小學語文閱讀與寫作的教學探索[J].生活教育,2024(1):96-99.
[2]湯瑾.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論點亮生活化小學語文教學課堂[J].孩子,2023(26):42-44.
[3]王妍林.生活即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落實[J].課外語文,2022(4):34-36.
[4]李碩.生活即教育: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活化元素的融入策略[J].文淵(小學版),2024(1):82-84.
[5]楊可欣.“生活即教育”:淺析教學生活化理念在小學語文寫作中的應用[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2(4):18-20.
[6]王震宇.生活化教育理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探究[J].華夏教師,2023(29):33-35.
[7]梁起海.營造趣味盎然的生活化小學語文課堂要素探析[J].科普童話,2023(47):4-6.
[8]程莉.學陶思陶讓隨文寫作“熠熠生輝”[J].科普童話,2024(14):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