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職業幸福感,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和創新動力,同時加強對學生的科學引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初中教育的內涵建設與外延擴張之間取得平衡,是擺在每一位初中教育管理者面前的課題。鑒于此,論述了心理學理論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提出了心理學理論在教師管理以及學生管理中的應用策略,旨在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管理。
關鍵詞:心理學理論;教育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初中
作者簡介:孫威(1984—),男,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教研室。
當前,我國的初中教育正處于快速發展的關鍵時期。一方面,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人數不斷增長,學校規模持續擴大;另一方面,初中階段的教育管理也面臨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在教育管理領域,心理學理論的應用不僅豐富了我們對教學過程的理解,而且為提升學校管理水平、優化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方式提供了重要指導。作為一門研究個體行為和心理過程的科學,心理學不僅為教育管理者提供了理解和解釋學生行為的有力工具,也為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角色定位提供了新的視角。
以發展心理學為例,它揭示了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生理、認知、情感等方面的特點,這不僅為設計符合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教學活動和管理策略提供了基礎支撐,也讓教師意識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皮亞杰提出的逐步積累經驗、不斷修正認知的過程,讓我們認識到學生智力的發展有其內在的建構機制。維戈茨基的社會文化理論進一步指出,這一建構過程離不開他人尤其是教師的幫助和社會環境的影響[1]。同樣,諸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赫茨伯格雙因素理論等動機理論,揭示了影響和激發學習動機的復雜內在因素和外在因素。這為我們設計和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最大限度激發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內在動機提供了理論依據[2]。
心理學理論為分析和理解人的思想行為提供了多維的視角。應用心理學理論,我們可以更加立體和全面地考量教育教學這一復雜過程所涉及的角色與關系,從而使管理決策和實踐更加科學化。
一、心理學理論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
(一)能夠進一步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水平
隨著義務教育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滿足社會經濟和人才培養的需要。記憶性和應試性強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心理需求。而心理學理論提供了更為有效的指導和豐富的方法。例如,信息加工理論揭示了人們如何加工并掌握外界信息的心理過程,為提高教學技巧提供了科學依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指出個體的學習受內在需求支配,要激發學習動機必須照顧其需求[3]。如果能夠有效應用這些理論,更加了解每個學生的特點,教師便可以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加強師生互動,從而真正提高教學效果。教研室工作人員要發揮心理學理論在提高教師教學能力方面的關鍵作用,通過相關的培訓,讓教師學習應用這些理論。例如,可以利用動機理論設計學生參與度高、寓教于樂的互動課堂,從而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二)能夠加強對學生的管理和心理輔導
初中生處于青少年時期,這是人生發展的關鍵階段,無論是性格的塑造還是能力的培養,都離不開高質量且個性化的培養管理。同時,初中生的心理問題也需要得到高度關注。心理學理論為學生管理指明了方向。例如,人際關系理論有利于輔導員與學生建立親密對話;行為科學理論能幫助學生培養高效的學習和生活習慣;貝爾賓團隊角色理論有助于引導學生積極融入社團,開展有意義的集體活動[4]。我們要提高運用心理學理論來加強對學生管理和輔導的能力,從精準的問卷調查和個性化心理測評入手,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真正促進學生全面成長,使教育管理的內涵建設卓有成效。
二、心理學理論在教師管理中的應用策略
(一)應用需求理論,解決教師教學存在的問題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教師教學活動的內在動機源于更高層次的心理需求,如受重視、成就感和自我實現。教學過程中的種種不足,都可能會削弱這一內在動機。因此,要提高教學質量,必須照顧好教師在各個層面的合理需求。
第一,重視教師的基本生活需求。目前,35歲以下的教師群體已經成為教育事業中的骨干力量。這些青年教師承受著較大的生活壓力,許多剛步入職場的青年教師,既要面對城市高額的房租和生活成本,又肩負著家庭期待,這直接影響他們的工作投入度。學校有責任為青年教師提供必要的生活照顧,這是保證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基石。具體來說,學校可以通過生活津貼、帶薪假期等方式給予幫助。對于外地教師,學校可以提供住房補貼或者建設合作公寓,以減輕其住房負擔。設立教師子女入學配額、結合本地學校提供學位保障,也是體現人文關懷的經典做法。例如,一些地區的學校已經開始實施每個月500—1000元不等的生活津貼政策,以幫助青年教師平衡工作與個人生活。當青年教師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保障時,他們便可以騰出更多心力投入教學中,從而實現更高層次的自我發展。
第二,教師的專業發展需求也應得到重視。知識更新速度極快的今天,教師僅依靠學校階段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筆者曾做過一項調查,本校約有80%的教師認為自己在教學技能和知識更新方面需要進一步提升,大約有70%的教師希望學校提供更多的專業培訓機會。學校肩負著持續為教師隊伍“充電”的責任:一方面,要建立定期培訓機制,提供技能提升的學習平臺,通過學分積累、職稱評定等方式強化教師的主體能動性;另一方面,也可以運用項目驅動的方式,鼓勵教師開設實踐工作室、承擔研究課題等,從實踐中獲得專業成就感。這無疑可以增強教師的事業心與榮譽感,使他們的教學活力和內驅力得到持續釋放。
第三,要滿足教師更高層次的自我實現需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認為,當低層需求得到滿足后,人會追求自我實現的需要。教師也不例外。因此,學校應該設立一些體現教師貢獻的榮譽獎項,如“優秀教師”“教學質量獎”“教學創新獎”等。這可以充分滿足教師被認可和敬仰的心理預期。同時,在重要事項的決策過程中,學校要給予有潛力的教師一定的發言權和參與機會,讓教師參與學校發展規劃、專業建設、課程設置等職能活動。當教師自我實現的需求得到充分照顧時,他們也會不斷增強自身的內在動力和主人翁意識,使教學活動真正達到自己效能的最大化。
(二)應用門檻理論與公平理論,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
為全面提高教師的教學能力,學校必須從根本上重視教師的發展需求,實施體現公平與合理性的目標管理。第一,教師應發揮“學高為師”的道德模范作用。初中教師承擔著知識傳授與對叛逆期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的雙重使命,必須時刻保持高度的職業責任感與社會使命感。此外,教師還要注重理論聯系實踐,在專業領域不斷深造,以身作則,以德立學。第二,學校要營造公平的工作環境。公平理論認為,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不僅與絕對收入掛鉤,也與相對公平性有關。因此,學校應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體系,讓教師有獲得相應回報的期待,并在配置教學資源時體現公平與公正,最大限度地激發教師的榮譽感與責任感。第三,學校要利用門檻效應制定合理化的發展目標。門檻效應表明,個體在拒絕過高要求后,會更易接受稍低一級的要求[5]。因此,學校可先提出高標準要求,再適當降低至教師可以接受的水平。根據某市教育局實施的一項調查報告顯示,該市學校采用了門檻效應的管理方法后,教師對工作目標的接受度明顯得到提高。過去,只有30%的教師能夠在設定的高標準下達到預期目標,而引入門檻效應后,這一比例增加到了近70%。這表明通過先提出較高的要求,再適當降低至可接受水平,能夠更好地激發教師的工作動力和積極性。在制定目標時,學校必須聯系教師自身的情況,并給予適當的引導與幫助,從而推動教師不斷成長。
三、心理學理論在學生管理中的應用策略
(一)班級管理中的社會心理學
如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與行為規范,是當前教育管理面臨的核心難題。針對部分學生存在的從眾心理與錯誤群體行為,我們必須善用社會心理學中的“典型效應”這一機制加以轉化。學校和教師要努力樹立讓學生尊敬并愿意效仿的榜樣。作為知識傳授者與道德模范,教師應保持高尚的品德與事業心,用言傳身教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與上進心。學校應積極表彰在德智體美勞各方面卓有成就的教師,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楷模。同時,學校和教師也應善于發掘學生中的佼佼者,將他們的事跡與品質通過各種渠道有效傳播,使之成為更易為學生所接受的行為典范。這些品學兼優的同窗對于校園文化建設的示范引領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學校可以設置獎學金、榮譽證書等以資鼓勵。這些外在的行為典范會通過心理上的認同和比較機制,激發學生主動模仿、自我完善的內在動力。例如,某個優秀學生在校園演講比賽中獲得了第一名,并得到了校長的表揚和獎勵,其他學生看到后也想參加演講比賽,并努力提高自己的演講水平,以爭取更多的榮譽和認可。這種典型效應的產生,必將對學生從眾心理形成有效引導,推動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養成自律守紀的良好生活習慣。
(二)應用群體理論,加強學生管理
校園內存在著正式群體(如班級集體)和非正式群體(如興趣小組),后者具有強大的內聚力和信息傳播力。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認知非正式群體的作用,將其納入學校管理的整體框架,發揮其推動學生發展的重要功能。具體來說,首先,要加強引導,提高非正式群體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從滿足學生需求的角度著手,主動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以此舉辦豐富多彩的主題團日活動,如運動會、歌詠會等,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增進對彼此的感情和了解。其次,要加強監管。可以設立預警機制,注意觀察群體中是否出現消極情緒或行為。如果發現異常,先與群體負責人或優秀成員交流,引導其做出調整,必要時可采取分化的策略,將問題核心分離,避免整體受損。最后,要建立聯系渠道。可以讓群體負責人定期向輔導員匯報,反映群體心聲和動態。輔導員也應主動了解情況,與他們交流意見建議。這樣的良性互動,不僅能推進素質教育,還能大幅提升管理效能,助力學生成長。
(三)學生激勵機制中的激勵理論
針對部分學生學習動機不足的現象,我們有必要從激勵機制著手,調動其內在活力。激勵理論表明,行為的產生源于對預期結果的預估和評價。換言之,學生學習意愿不足,是因為他們無法清晰預見學習的具體效用。基于此,學校必須在教學設計上進行針對性優化。首先,調整部分理科實驗課程,增加動手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這可以增強學習的趣味性,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受科學原理的奧妙,從而提升他們的成就感和獲得感。其次,完善綜合實踐活動,如社會調查、電子報編輯等,讓學生將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這可以幫助學生明確知識的應用價值,增強學習的目的性。最后,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必要時進行個別化情感疏導與心理輔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重建學習動力。這些舉措將有效激發學生的內生動力,使其重新認識學習的意義所在。
(四)營造良好的校園管理氛圍,培育學生的歸屬感
學校應當深刻認識到校園文化氛圍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力。部分社會偏見和誤解的存在,讓一些學生和家長對初中教育缺乏認同感,這已成為制約義務教育發展的心理障礙。我們必須通過自身努力來消除這些偏見,建設充滿正能量、富有凝聚力的校園文化,讓每一個步入校園的學生都能找到精神認同和價值歸屬。具體來說,應從兩個層面入手。一是打造互助友愛的班級關系。班主任應加強對學生的關心交流,采取“一對一”指導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生活上的困難,使每個學生都感受到教師的關愛,從而培育班集體榮譽感和歸屬感。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學生開展不同學科的結對互助活動,實現資源共享、知識傳播和經驗交流,推動跨學科交流。二是舉辦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如知識競賽、趣味運動會等,滿足學生多樣性的學習需求。同時,可開設一系列素質拓展課程,如國學知識、書法訓練等,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此外,也可以鼓勵學生社團開展主題展演活動,組織興趣小組之間的交流切磋,豐富校園文化內涵。
結語
心理學理論為教育管理實踐提供了科學化的認知工具和行為解釋框架,現代教育管理也為心理學知識的創新應用提供了廣闊的實踐場景。在這個過程中,心理學理論與教育管理實踐實現了良性互動。一方面,心理學理論指導下的教學設計、資源配置、師生互動等舉措使管理決策更加科學高效;另一方面,教育管理實踐中所反映的問題也推動了心理學研究的深入,促成了新的理論成果。
[參考文獻]
[1]李蓉.心理學理論在教育管理中的作用探討[J].求學,2020(27):73-74.
[2]李杰.心理學應用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及實踐[J].智庫時代,2019(49):209-210.
[3]劉欣榮.學生教育管理中的心理學應用分析[J].現代職業教育,2019(9):88-89.
[4]王鳳兵.后現代心理學在學生工作中的應用[J].發明與創新(職業教育),2018(7):52.
[5]蔡林明.學生教育管理中的心理學運用[J].明日風尚,2017(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