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在于其評價標準比較模糊,一般沒有統一的量化標準,這就要求教師慎重地處理和量化評價指標,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肯定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成長,促進學生各方面才能的發展及個性、人格的完善。為此,教師在制定兒童繪畫作業的評價標準時,應注意把握作業評價的方向,找到評價的最佳切入點,更為有效地發揮評價的診斷、導向和激勵功能,更好地實施美術課程,滿足學生的個體發展需求。
關鍵詞:小學美術;評價標準;兒童繪畫作業;新課程標準
作者簡介:石麗(1981—),女,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愛德校區。
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全面落地和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教師創新的意識已經逐漸深入課堂,并且已經開始滲透學科教學的各個環節。新課程標準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提出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要設置個性化的作業,以讓學生更好地掌握學習內容。這增加了制定美術作業評價標準的難度[1]。
傳統的美術課堂作業評價過于關注美術專業知識和技能,缺乏基本標準和原則,主要采用以教師為中心的單一性評價,忽略了對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方法、情感態度以及價值觀的評價,在一定程度上脫離了學生發展的實際,難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影響了美術教育功能的發揮。新課標背景下,作為一線的美術教師,我們需要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與激勵功能,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因此,針對示范課“如何制定兒童繪畫作業的評價標準”展開主題研究,旨在提升學生繪畫能力、藝術欣賞能力和學習能力等素養。基于學生視角,探索新課標理念下美術課堂作業評價標準的制定與實施,助推學生美術素養的提升。
一、制定兒童繪畫作業評價標準的意義
由于教師對于新課標的核心思想有不同的解讀,他們可能會形成不同的教學評價觀點,使用不同的評價指標和方法。而為了做出客觀公正的判斷,推動學生全方位發展,教師需要整合數據,設定科學的評估準則。對于藝術課程的學習評估應重視學生的創作成果,重視他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的行為和反應,留意他們在學習態度、團隊協作、美學品位、情緒狀態、創新思維等方面的發展情況,從多個角度來綜合評估學生的個人成長水平。
二、觀察過程與觀察現象
(一)觀察過程
1.故事角色代入中提升學生參與度
人美版小學美術教材三年級下冊《卵石動物造型》一課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設計應用”重在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通過體驗設計、傳統工藝等,培養學生發現與解決問題的創意實踐能力,實現傳承與創造。在本課中,沈老師從一個繪本故事開始,以“隨形猜物”這一活動引導學生開啟學習,讓學生先分別扮演不同的小動物,借助肢體語言等展示動物的特點,與同伴互相交流;再尋找合適的卵石,引導學生運用夸張、變形、簡化的表現方法在卵石上設計動物的造型,展開各種聯想,以此激活學生的藝術思維和藝術創造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
2.過程評價中提升學生個性表現水平
教師要在學生的作品形成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教學指導與點評。學生在創作中的個性與特性需要被及時發現、恰當引導,以幫助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創作出富有創意的作品。沈老師在教學一開始就呈現了評價標準,師生對照標準一邊創作,一邊評價,一邊改進,評價貫穿教學全程,指導學生發展了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提升了綜合表現水平,滿足了學生的藝術表現欲望。
(二)觀察現象
1.維度的確定從老師做主到學生參與
沈老師最先嘗試用常規的教學方法授課,沒有制定統一的評價標準,學生在展示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聽教師的評價,而缺少自己評價的機會。觀察發現,學生有發表個人看法的需要,而在“老師做主”的課堂上,他們的主動參與性減弱了,創作表現水平也隨之降低。經過幾次調整后,沈老師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興趣愛好,設計了有趣的闖關升級式評價標準(如表1),讓學生融入“升級打怪”的情境中,參考標準進行自主評價,能力在“自己來”中漸長。
評價是檢驗、提升教學質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美術課上,評價不再是甄別與選拔優秀學生的方式,而是激勵、促進學生進步的手段。在學生創作之前,出示這樣有趣的闖關升級式評價標準,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了解創作的要求,明確學習方向。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不是紙上談兵,教師要明確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沈老師在設計評價維度時,重視學生的參與。“色彩鮮艷、裝飾豐富、構圖飽滿、創意十足”,這幾個維度是教師提出,學生最終確認的。這樣的評價標準是在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基礎上形成的,能夠從源頭上激活學生的創作熱情與自主意識,突破傳統模式對學生發展的束縛。
2.標準的制定從面向集體到滿足個性
在制定評價標準時,教師需要謹慎地處理這一過程,肯定學生的進步,鼓勵學生成長,促進學生各方面才能的發展,以及個性、人格的完善。所以,評估指標的測定不僅要考慮集體的共性特點,也要考慮學生的個人進步。教師需要避免對藝術的表現設定固定的標準,為學生提供充足的表達自我的機會,如讓他們在課程中分享自己的作品和創作理念等,允許他們自由地發揮創意,展現個人的獨特思維,以此滿足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
3.結果的評定從“聽老師講”到“讓學生來”
為了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評價活動中來,讓評價結果更可信,突出學生的學習成果,沈老師制定了綜合評價標準,并分步驟實施。第一,每個小組根據教師的指示制定與課程內容相匹配的評估準則,并以此作為評估的基礎。第二,在教師的整體規劃下,學生根據具體的評估目標和標準完成對自我學習行為的解析。在本課中,有學生的個人評價為“我在鵝卵石上畫了一個對稱圖案并用不同的顏色上色,使用了顏色對比來增加視覺沖擊力,并注意到了其他同學的作品中的優點和不足之處”。第三,小組完成合作學習后,可以主動申請“優秀團隊”稱號,經過其他小組及教師的評估,得到結果。在本課中,某小組提出:“我們在設計階段中能夠緊密合作,除了綜合使用冷熱色調,還創新性地制作出獨特的動物形象。全體成員都覺得我們有資格被評選為優秀團隊。”其他小組則對他們的整體學習情況做出評價,肯定他們作品的創意性以及他們合作的積極性,支持他們獲得“優秀團隊”稱號。第四,教師授予“優秀團隊”榮譽稱號,把勛章發到小組成員手中,并記錄到他們的個人發展檔案里。
從發展視角來看待評估結果,能夠幫助學生保持對藝術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借助在實踐中積累的經驗為后續創作打好基礎。新課標下,教師需要關注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參與度,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鼓勵性評價促進學生的持續進步,提升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學生的獲得感。
三、觀察感悟
(一)標準中有學習繪畫的方法
在教學評價中,教師應做到專業評價,評教合一。小學生的思維豐富跳躍,教師需要充分發揮示范和指導的作用,以規范的語言引導和評價學生的學習。在小學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使用鼓勵式評價,但評價語言僅限于“畫得真棒、很好、還不錯”等簡單詞匯,沒有清晰細致地分析學生的優勢。而且部分教師只關注學生作品的還原度,沒有讓學生真正理解課堂學習的美術知識,導致學生學習效率較低。結合前文的評價表,教師應對學生的課堂學習、課堂作業進行專業化的點評,指導學生根據評價標準中蘊含的學法,創作出具有獨特性和創意性的作品。
(二)標準中有美術學科的素養
在教學評價中,教師要重視素養評價,以評促學。小學階段是學生發展的關鍵期。在這個時期,學生身心逐漸成長發育,他們開始學習獨立生活的基本技能,建立自我認知和社會認知。同時,小學階段也是塑造個性特質的關鍵時期,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和指導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由于小學生在這一年齡階段思想活躍,創造力豐富,教師若堅持灌輸式的評價方式,僅對學生的色彩運用能力和臨摹能力進行點評,容易讓學生對美術學習失去興趣。所以,教師要將課堂的評價作為促進學生學習進步的手段,在給予學生評價時,應該尊重學生的思維發展特征,用標準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
(三)標準中有課堂秩序的開關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使用科學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評價方式不能僅限于教師“一言堂”,而要增加學生自評、互評等部分,引導學生積極討論,鼓勵學生大膽地對各類作品發表看法,談談自己創作時的心情以及對同學作品的建議。自評與互評能夠促進學生了解多角度、多層次的觀察方式,了解班級同學的繪畫水平和評價能力,達到讓學生互相學習、互相進步的效果,促進學生想象力與創造力的發展。對于學生的一些獨特想法和藝術構思,教師應給予支持,注意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去思考和創作。同時,在評價時也需要尊重個性化差異,運用多元化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的美術專業學習,為學生提供認知、語言、社交、情感等方面的多樣化學習機會,促進學生的綜合發展。明確的作業評價標準能夠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行為規范,當學生知道他們的作業會被如何評價和反饋時,他們會更加自覺地遵守課堂紀律和規則,減少不良行為的發生。
評價標準要指導教師“教”的方向,引領學生“學”的方向,激活師生教與學的動力,促進師生關系的融洽。美育是小學生全面發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術教師要在小學階段通過教學實踐與研究,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審美欣賞能力,激發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陶冶他們的情操。美術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美術功底,更要有獨特的審美觀和專業的評價能力,充分激發和保護學生的好奇心和創作欲,摒棄以成人視角做出的主觀評判與武斷評價,而要從學生的視角設計評價標準,給學生創作的具有自己獨特見解、獨特風格的畫做出恰當的評價,幫助學生建立自信,發展思維。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