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師范類高校音樂教學擔負著塑造未來合格的中小學音樂教師的重任,其“一專多能”的培養模式,對音樂師范生全能型教學能力的奠定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基礎作用。本文通過二胡選修課的教學實踐,對音樂學(師范)專業教學策略進行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音樂學(師范);一專多能;音樂教育;藝術審美
師范類高校音樂教學在藝術院校培養模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作為音樂學(師范)專業培育的學生,教學能力不僅決定了個人前途與能否勝任未來的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師范類高校音樂教學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師的培養基地,其培養質量關乎基礎教育的效果和藝術審美教育的實施與進展。長期以來,師范類高校音樂學(師范)專業培養一直以“一專多能”為指導思想,提倡音樂師范生在具有一項突出技能(聲樂或器樂)的基礎上,再加入一或多個副項技能。以本校為例,聲樂系和鋼琴系的學生在前兩個學年內還需要選擇一門器樂作為選修學習,在四個學期的有限時間內,完成教學大綱的要求,通過修畢考試后獲得學分。本文將以本校二胡選修課教學為出發點,管中窺豹,嘗試探索音樂學(師范)專業教學策略。
一、教學現狀
(一)對樂器本身存在固有印象
通常,在師生互選后的第一節課,筆者會與選課學生進行初步的對話與了解,其中一個問題是,你為什么會選擇二胡這件樂器,以及你對二胡的這件樂器是如何看待的。除少部分學生是因為對二胡這件樂器比較熱愛,有較為強烈的學習訴求以外,大多數學生的回答都是不出意料且可以預見的,如覺得二胡群眾基礎較好,故感覺這件樂器容易上手;對于二胡的認知依然停留在只能演奏《二泉映月》《賽馬》等作品;更有甚者,是因為選不上其他的西洋樂器退而求其次選擇二胡。由此可見,對于二胡現當代的發展,大部分學生還停留在固有印象階段。
(二)學習時間較短,練琴時間無法專注
因為選修學習時間較短,從零基礎到修畢時間只有短短兩年,所以在這兩年過程中,無論是“教”與“學”,時間和計劃的分配都是一個較為緊促的過程。另外師范生“一專多能”的特點,使得他們的學習與練琴精力被大大分散在幾個板塊,如主項專業,即興伴奏,自彈自唱,合唱指揮等,如不能合理設置練琴時間與學習計劃,會導致在短期內收效甚微等客觀因素。
(三)在有限時間內,缺乏科學的練琴方法
二胡作為沒有任何品位和指板的拉弦樂器,無論是入門還是更高水平的演奏都是比較難掌握的。在短短兩年內的學習周期,掌握較為科學的練琴方法,可使得練琴過程和學習過程事半功倍。目前,在二胡選修課的教學中,學生出現的問題不外乎于節拍、音準、音色、兩手配合等。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授課之余,學生的練琴過程較為主觀和無計劃性,其表現為,對于音準的準確性不敏感,如在演奏過程中,遇到音不準的情況下保持著繼續往下演奏,狀態較為松弛;節拍不穩定,在一個固定的速度中,對于音符節奏的變化較為想當然;練習曲或樂曲沒有較為完整的把握,對于突然出現的16分音符等不熟練的位置,會隨意放慢速度,改變節拍以完成整首作品。
二、教學實踐
(一)選用科學的教材
綜上所述,鑒于二胡選修教學的特殊性,在有限的時間內需要學生掌握基本的二胡演奏與教學技能,教材的選擇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筆者認為,一部全面的教材除了內容編排科學和難度循序漸進以外,對于知識的化繁為簡也非常重要。并且,二胡的演奏較為復雜,入門過程又比較枯燥,學習過程由淺入深的同時,對于大學生階段演奏興趣的培養,也應該提升到一定的審美高度。秉持著這些要求,筆者為選修學生所選取的教材是由著名二胡演奏家、教育家,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劉長福先生編著的,人民音樂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的《二胡進階教程》(初級)一書。該教材適用的讀者較為寬泛,文字部分通俗易懂,并且編入了一些耳熟能詳的歌曲,為在初學者練習過程中更客觀的呈現音準,以及品味歌唱與演奏技巧結合起到了一定示范作用。進而,本著進階的原則,在設計教學階段的基礎上難度層層遞進,不需要教師額外再為教學計劃傷腦筋。在多數譜例下方也提供了簡短的演奏要點文字,供練琴時作為參考,譜例上的標記精確且規范,對于入門階段的學習有一定的導向意義等。教材中,還編入了部分有價值的文論,涵蓋了二胡初學的常見問題,且提供了較為明確和具體的解決方法。在教學中,基于實踐反饋,該教材起到了實際且高效的演奏與教學成效。表現為:學生可根據提示文字進行自主練習;在第一把位階段,編纂了大量耳熟能詳的樂曲來促進各調音準穩定以及樂感和興趣的培養;教材中練習曲的選擇極有練習價值和營養,通過進階式的編排使得教學過程更為合理和高效等。
(二)對于基礎技巧的重視
就二胡的結構形制特點,可以說二胡的演奏技巧是較為復雜的,學習和掌握二胡的演奏技巧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作為選修的學生,基礎技巧的掌握和演奏是他們在兩年學習階段的重中之重。“基礎技巧”是指在學習二胡演奏的過程中逐步為學生掌握的,諸如長弓、短弓、快弓、頓弓和換把,揉弦等最基本的弓法技巧,是相對于“應用技巧(含“風格性技巧”)而言的最基本的演奏技巧,是教學和演奏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換句話說,在兩年的時間內,作為音樂學(師范)的學生,最應該讓他們掌握一個正確、科學的演奏方法。在此之后,因為他們本身已經成年,不需要任何家長和老師的介入便可以自主學習,更復雜的作品便可水到渠成的進行練習。但一切事物的發展都有其客觀的科學性和規律性,基本功不扎實的學生一般在后續的演奏中往往是力不從心的,或者是養成了這樣或那樣的毛病,很長時間都無法解決。在選修教學過程中,學生對于學習進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對于急于求成的學生,筆者均會說服他們以循序漸進的方式進行學習。在基礎技巧的教學中,其過程較為枯燥乏味,教師避免急功近利的同時,也會出現部分較為顯著的問題,因篇幅所限,這里僅以音準,節奏,兩手配合三個問題為例。
1.音準
由于二胡既沒有指板,也沒有固定的品位,因此二胡的音準問題將一直伴隨著演奏者的整個演奏過程。其中較為常見的音準問題表現為:按音的位置不準確導致音程關系失調,半音的按音位置間隙過大等。對此,筆者所采用的教學手段為:初期學習時,在D調與G調入門階段,可進行打點式練習。即在琴桿上對基本音階進行視覺上的固定,但同時告誡學生,打點只是對于學習初級階段的一個準確的音準位置,按在點上的同時還是要敏銳的去聽辨音準的高低,同時需要對于即將按音的手指有音高的預視性。經過兩個調性的訓練,在進入F調的練習時,多數學生均能持有較為準確且自覺的音準概念。筆者認為,在副項教學過程中,對于聽覺敏銳性的培養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訓練學生對于音準的“責任感”。通常,在還課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在遇到音不準的情況下很容易蒙混過去,再明確學生對于音準概念沒有偏差后,得到的回答都是“老師,我知道自己音不準,但仍然想拉完整首再回頭糾正?!边@種情況下,便需要教師強力介入,遇到演奏中的音準問題馬上給與指出并要求迅速解決,才能把音不準的問題克服在萌芽階段。
2.節奏
節奏不穩的主要問題,來源于對節奏的感覺不敏銳,以及節拍的意識不明確等。主要表現為節奏忽快忽慢,音符時值不充分等。形成這些現象的原因是因為內心缺乏穩定的節奏律動和嚴格的節拍意識。在學習初期,筆者便要求學生準備節拍器,在練琴過程中,對于節拍器的使用應該貫穿整個練習過程。隨著樂譜譜例編寫的越來越規范,大多數練習曲或樂曲均有明確的速度要求,在練習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先從慢速開始,至于有多慢,要看整首作品中的最難點學生可以達到的速度,并以此速度作為底線開始練習。在一個速度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后,逐漸遞增速度,以達到樂譜上的標準和要求。
3.雙手配合
在最初的練習中,學生在運弓和音階練習階段較為順利,但在后面稍復雜的兩手配合時,便會出現配合不敏銳,按弦與運弓不協調,不同步等問題。形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因為在練習中缺乏慢練意識導致。筆者要求學生在練習過程中首先要有耐心確保左右手各自的方法正確,而后再由慢速開始,保證兩手配合的松弛與協調,待動作嫻熟,感覺通順后,在逐漸加速以音樂旋律線條的速度和表現力完成,最終做到音樂演奏完整流暢,兩手配合敏銳自然。
(三)設置科學的練琴計劃
在有限的時間內,設置合理的練琴計劃非常重要。在每周的授課過程中,經常有學生向筆者訴苦,“老師,我這周練的太少了”或者“老師,我因為這周太多的課程作業而沒時間練習”。每當這時,筆者通常會給出設置練琴計劃的建議,如在練習過程中,先練習空弦長弓練習,再根據所學調式練習音階,琶音,最后進入到樂曲的練習階段。在整個練琴過程中,應當做到對于每個節點時間段的分配合理,練琴過程精力集中,培養敏銳的視聽能力。在初學階段,因二胡發音難度較大,練琴過程中弓毛掛弦極易發出尖銳刺耳的聲音,需要大量的時間進行運弓練習與樂器磨合,這時更應鼓勵學生樹立信心,不要恐懼狼音的出現,對于練琴中出現的問題應及時給與關注和解決,并在練琴計劃中明確練習重點,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三、教學實踐的再探索
(一)教會學生調試樂器
選修學生大多是零基礎開始學習,所以對于二胡各個構造和形制不是很了解。當我們拿到一把新的二胡時,必須要經過一番調試才可以使用,其調試過程包括但不限于調弦換弦、綁定千斤、正確地放置制音墊和琴碼的位置、根據握力大小調節弓魚螺絲的松緊等。調試的目的是為了讓樂器的演奏更加的順手和舒適。區別于孩童的二胡教學,大學生作為成年人有足夠的能力去理解和調試手中的樂器,使之樂器的各部位以正確的方式組合在一起震動出悅耳的聲音。所以,在教授選修伊始,筆者便會從二胡各個構造開始,以示范的方式給學生詳細講解各個部位的功用和調試方式,使學生可以在演奏之余對于出現的樂器部件問題得以及時解決。
(二)對樂譜譜例信息的精準把握
在選修課教學的過程中,筆者發現學生對于樂譜上的標記經常忽略,如弓法指法、強弱記號、表情符號、演奏速度、重音記號等。筆者認為,20世紀民族器樂表演藝術的發展,甚至可以說一定程度上依賴于樂譜寫作的完善與規范。樂譜上所呈現的內容非常重要,能把這些譜面符號準確的做到,一首作品幾乎能演奏的八九不離十。并且,短短兩年的選修教學,教師應該對于演奏的方法和讀譜方法更加重視。這樣,才能使得學生走向工作崗位后可以傳播科學,系統的演奏與教學觀念,推動二胡演奏與教學的良性發展。
(三)對音樂美感的追求
在選修課教學的過程中,筆者一直對學生強調,對于二胡的演奏與教學,不是局限于練好筆者課上布置的作業,或者是將一首樂曲演奏的向主項的同學一樣。而是在演奏中,哪怕是一首小的樂曲,也能用恰如其分的樂感給與展示。在演奏過程中做到自己不排斥,觀眾也有興趣。進而,無論樂曲的篇幅是否長大,難度與否,對演奏中對于樂曲演奏的美感的表達都要恰如其分。要做到演奏時技能順暢自如,同時恰當的表現不同的音樂情緒。為達到這一教學目的,筆者認為,“教”與“學”過程中的示范與模仿非常重要。同樣的一首練習曲也好,樂曲也好,教師的示范演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內心對音樂旋律性的培養,更可以設置一個標準讓學生在演奏中進行模仿,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提升學生對于樂感的感知能力,并且引導學生對于不同演奏情緒的捕捉與消化。通常,學生在還課過后,筆者便會把學生還課的內容示范演奏一遍,學生在驚訝于同一首作品可以做到盡善盡美的同時,對學生欣賞美,發現美,感受美,創造美的審美能力進行培養,完成演奏與教學間的轉化。
(四)美育元素的融入
基于師范生畢業后的就業去向,筆者認為在選修教學中應盡可能的把美育元素融入授課過程中。從孔子“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美育思想”,到蔡元培“以美育代替宗教”的進步主張,再到“以美育人,立德樹人”的新時代要求。藝術院校特別是師范院校在普及性藝術教育方面能提高整個社會對藝術作品的審美接受能力,并且通過培養專業的藝術人才和中小學音樂教育人才來影響藝術接受的趨勢與結構。落實在選修課教學中,雖然選修學生不以二胡演奏與教學為專業,但他們走上工作崗位之后,可以把演奏過程中的美感享受傳授給他們的學生,這樣的過程便能使得二胡的生命力得以延續下去。所以,在選修教學過程中,筆者不僅教授二胡的演奏,同時也熱衷于向學生分享經典的二胡作品甚至是民族器樂大領域的作品,通過演奏與賞析使得學生感知社會生活的變遷與以及對美好情感的熱烈期盼;并且通過作品分享的形式,在授課中積極展示傳統樂器的現當代舞臺呈現,讓學生切實感受到民族器樂傳承至今的旺盛生命力。
結語
教學過程,不僅是教師單方面的輸出,“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才能使得整個過程取得預期的效果。選修課學生大多都是從啟蒙教起,正如劉長福教授在其撰寫的著作《弦上春秋-二胡演奏與教學文論選》中《淺議“教學”》一文所指出的“從啟蒙教起,對于教師而言就如同用白紙畫畫,甚或是創作根雕作品,要根據學生的音樂素質,生理(包括聽覺和手)的條件等進行?!边@就意味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氣質,基本生理條件等培養出各樣的演奏人才。選修學生雖只有兩年的學習時間,基于其成年人的認知,較強的學習能力和對樂器較快的控制能力,均可以在教學過程為其擬定適宜的學習計劃,但切不可追求急功近利,急于求成,要遵循客觀規律講究學習方法,積極引導學生演奏與教學能力和綜合素養的升級,讓音樂師范生全能型人才的培養得以全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劉長福.弦上春秋-二胡演奏與教學文論選[M].北京:藍天出版社,2013.
[2]劉長福.二胡進階教程(初級)[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
[3]吳寧,李金羽.核心素養下音樂師范生教學能力培養實證研究[J].齊魯藝苑,2023(01):123-128
[4]王宏健.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