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拉赫瑪尼諾夫作為浪漫主義時期俄羅斯的代表音樂家之一,其作品《音畫練習曲》從根本上跳出了純技術性的練習曲體裁框架,音響色彩也充滿了別具一格的韻味。本文以《音畫練習曲》中的代表作品Op.39No.1為例,重點分析作品的藝術特點包括對拉赫瑪尼諾夫的創作風格特點的總結;對作品的演奏分析包括風格特點的把握和技術、細節的處理。筆者希望通過對作品藝術特點的探索和演奏層面的分析,能給演奏者帶來不一樣的情感體驗。
[關鍵詞]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Op.39No.1);創作風格;演奏分析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風格
(一)繼承并發展浪漫主義
謝爾蓋·瓦西里耶維奇·拉赫瑪尼諾夫(SergeiVassilievitchRachmaninoff),是俄國著名作曲家、鋼琴家和指揮家,晚期浪漫主義音樂俄羅斯民族樂派代表人物。
盡管拉赫瑪尼諾夫的創作生涯進入了二十世紀上半葉的浪漫主義時期,但他并沒有遵循印象派的形式,而是堅守在浪漫主義陣營。他的音樂中所展現的浪漫主義經歷了二十世紀的時代氛圍,卻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音樂家獨特的創作風格:和聲語匯仍然基于傳統功能性和聲,在此基礎上加入更多轉調;運用多聲部織體,拓寬了音域,增加了技術難度;繼承了從安東·魯賓斯坦到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體系,具有鮮明的俄羅斯氣質;但是保留了他本人特有的半音化線條的特色。
(二)融入悲情色彩與俄羅斯民族風情
盡管拉赫瑪尼諾夫出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卻因父母離異給他幼小的心靈造成了不小的創傷。而后俄國爆發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使他對未來充滿了恐懼,也讓他的一生基本上都彌漫在傷痛與憂郁中。所以他熱衷于描寫悲情與死亡,熱衷于用小調去進行心理的刻畫。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樂風格自始至終都沿著俄羅斯音樂的傳統,他的作品深深扎根于柴可夫斯基等俄派作曲家的音樂中,具有俄羅斯民族風情里特有的壯闊和詩情畫意。由于受到當時戰亂的影響,他時常聽到教堂里的鐘聲和人們虔誠地祈禱。而“鐘聲”也成了拉赫瑪尼諾夫慣用的音樂元素,這也是他用作品來祈禱和平的降臨。
正如拉赫瑪尼諾夫本人所說:“在我的作品中并無意要標新立異,也無意要具有浪漫樂派、國民樂派或其他樂派的風格。”在那個不斷變化的時代,拉赫瑪尼諾夫并沒有選擇打破常規、注重炫技,而是默默地利用音符傳達自己內心最真實的情感。曾有人批判他的音樂太過矛盾,但這正展現了拉赫瑪尼諾夫不為人知的細膩內心。
(一)《音畫練習曲》創作背景
拉赫瑪尼諾夫稱他的練習曲為《音畫練習曲》(Etudes-tableaux),以此標明這是一些形象生動、意境深遠的鋼琴曲。作品創作于1911年到1917年間。《音畫練習曲》超越了一般的鋼琴練習曲,雖然在他之前李斯特的《音樂會練習曲》也是有明確標題的形象鮮明的作品,但相較于李斯特突出輝煌的鋼琴技術,拉赫瑪尼諾夫的這部作品更著重于抒發詩情畫意。他的練習曲以音符作畫,讓練習曲在技巧訓練的同時又賦予了標題的創新。拉赫瑪尼諾夫在練習曲上賦予的新的內涵為當時鋼琴技術的發展有著實際的指導意義。而這種創新形式和聽覺上的別具一格重新定義了練習曲,這也使拉赫瑪尼諾夫在世界鋼琴技術史上的地位大大提高。音畫的實際意義是指:創作靈感來源于圖像或畫面。拉赫瑪尼諾夫使用圖片或故事作為創作靈感構造音樂形象,并使用高難度的演奏技巧來刻畫音樂形象,激發演奏者從情感上融入音樂,探索曲子描繪的情境。
作品以兩部分展現,分別是Op.33和Op.39,共十五首。第一部分作于1911年,作品共有九首。據說是拉赫瑪尼諾夫在度假時期創作。作品表達了自己多年對生活的思考與感悟,我們從作品中也能體會到他當時對家人對生活的熱愛。而在創作第二部分的1916到1917年之間,拉赫瑪尼諾夫被父親的離世和當時的俄國面臨的巨大社會變革所打擊,這使他變得郁郁寡歡并開始重新思考人生。與Op.33相比,Op.39具有相對壓抑的風格和悲劇性質,表現出拉赫瑪尼諾夫對于死亡的恐懼和對未來生活的擔憂;相較于Op.33的對比性,Op.39雖然每首的音樂形象都不同,但整體情感都偏向于憂郁,更類似于故事和抒情詩。Op.39是拉赫瑪尼諾夫在故鄉創作的最后一部作品,也是對俄羅斯獨特的民間生活景象的具體描繪,而這種現象正是源于祖國的美麗風景和俄國社會生活的思維方式。
(二)作品Op.39No.1
據說這首作品的創作靈感來自瑞士象征主義畫家阿諾德·勃克林的圖畫《波浪》啟發而作,描繪了傳說中的人魚和半人半馬的神在大海波浪中嬉游的畫作。作曲家通過音符描繪了一幅浪潮涌動和旋渦翻滾的各種自然形態,如親臨海岸感受海浪變化的過程。全曲以小調貫穿,俄羅斯民族民間音樂的特征同壓抑的情感和高難度的技巧融為一體,繁復的音樂形態、多變的音型制造的海浪翻涌、緊張情緒氛圍都使整首曲子陰郁而不失激情。
這首練習曲是帶再現的單三部曲式即ABA1。A樂段由a+a1(5+5)的方整型樂段構成,調性為c小調。從第11小節開始,樂曲進入連接部分的情緒逐漸被推動,織體形式開始變化轉變為柱式和弦。19小節開始主題音調再次出現,調性由c-g小調轉變;兩個小節的連接過后,第一部分的主部主題再次出現,隨之過渡到B段的非方整型樂段(8+12)。前八小節為d小調,之后十二小節轉到c小調;之后出現的再現段A1,主題音調再次出現[a2+a3(5+8)],之后連接的8小節轉到g小調;經過12小節的尾聲回到主調。
(一)音樂形象的把握
拉赫瑪尼諾夫作品的音樂元素在俄羅斯民間音樂和傳統的宗教旋律中孕育,所以將深沉的情緒融入技術高超的演奏技巧中顯得尤為必要。因此,他的《音畫練習曲》也是藝術與技術完美結合的產物。而對于Op.39No.1而言,這是一首令人浮想聯翩的音詩,時而熱情奔放,激昂奮發;時而輕盈曼妙,妙趣橫生。整體節奏穩定且力度沉穩。它沒有過于注重技巧的華彩,更不存在歡快浪漫的情感思緒。全曲的主題音調能讓聽者迅速進入壓抑的情感體驗,所以在演奏中就不能彈得太浮躁,發力要沉穩而不能表現得過于輕快。
而旋律中所展現的狂風、閃電、雨滴、海浪、人魚等的音樂形象無不出現在畫面中,A段一開始就以速度較快的三連音迂回展開,描繪了狂風呼下浪潮翻涌的海面,給人以表面波瀾壯闊,實則陰郁沉沉的強烈壓迫感。緊密的三連音組合烘托了緊張氣氛,而瞬息萬變的電閃雷鳴好像要撕破黑夜的幕布,云海層層迭起,延綿不息。
從B段第25小節開始,畫面輾轉,音樂形象瞬間改變,透徹清亮的音響漸入,左手出現的音樂動機鐘聲,恰似黑暗漸漸散去,狂風雷電逐漸平息,海面逐漸平靜,各種人魚聚集在一起嬉戲的歡歌笑語,浪漫派的婉轉抒情在這一瞬展露無遺。
從33小節開始到45小節到了整首曲目中最為幽默歡樂的部分,以跳音展現出來的彈跳感,恰似海面上激起的朵朵浪花,充滿童趣。
繼而再現的推進段落A1,黑暗再次降臨,風浪從四面八方再次襲來,主題的回歸重啟了灰暗夜空,電閃雷鳴爆發,浪潮洶涌澎湃,仿佛是對黑夜的控訴與訓斥。第65小節開始情緒中飽含悲慘的哀嚎。密集和弦組合似乎描繪了當時動蕩的時代面貌,心中不乏充滿了對社會的黑暗的悲憤無力,仿佛在發泄自己內心的痛苦。
結尾通過強有力的不斷加速的七和弦的節奏型展開,一系列柱式和弦,如暴雨和狂風,以兇猛的氣勢再次將悲傷推向了高潮。盡管最終恢復了原來的速度,可哀聲猶在,悲痛依然,貫穿始末,不可抑制。
(二)音樂形象的演奏處理
1.表情術語
表情術語在這首練習曲中無疑預示著音樂形象的改變,所以對于一些典型的術語我們需要在演奏中尤為關注。
如從33小節標注的scherzando.開始,音樂形象即為詼諧的。所以從演奏時應稍微歡快、戲謔。根據老師的指導意見,筆者在練習這部分時為了演奏出幽默的效果,先是站起來,把手腕抬高,彈完第一個和弦后把手腕抬起,利用慣性下落帶動第二個和弦下落并奏響,后兩拍的下行分解和弦需要有彈性且清晰干脆地彈出來。
從25小節到32小節,連音線發揮了主要功能,迎來了全曲最柔美動聽的部分,彈奏時需要保持流動性均勻,左手模仿“鐘聲”出現,需要果斷沉穩并且均勻出現,總體要連貫,分句間不能間斷。全曲整體速度為Allegroagitato即激動的快板,但其中也有明確速度變化的如第45小節的標記漸慢,而后下一小節以原速回到再現部;第66小節前兩拍漸快后兩拍漸慢后,很快在下一小節又回原速。
2.音型變化
在這首作品中作曲家運用各種音型變化,增強了音響效果的緊張感,也豐富了旋律不同的形象與性格。A段主題動機貫穿了整部作品,右手以遷回的速度極快的分解和弦模仿跌宕起伏的海浪,練習時應該放慢速度不能操之過急,保持每個音的清晰度不要加重個別音符,同時想象海浪起伏的畫面,保持圓潤感,先以較弱的音量開始,根據旋律的走向帶動手腕移動,體會手腕放松的狀態和每個和弦之間的圓滑連接,以便之后快速練習保持音符的顆粒感性和旋律的連貫性。左手則是以八度開始的大切分型節奏,彈奏時觸鍵要堅定,稍微突出長音要有起伏,層層推進,一次比一次稍強一點以營造的沉悶的氣氛。
第11小節處的連接處好似以呼嘯的狂風來掀起層層巨浪,先是一小節的左右手柱式和弦的同步進行,雙手力量要集中且富有彈性,不能死板地往下砸。接著轉到同和弦的雙音反復,這里音響效果較之前更宏偉、龐大。彈奏時切勿著急,要把雙音徹底彈下去,將所有的力量送到指尖上,手腕靈活移動以配合手臂的放松,這里旋律性較弱,主要突出和弦的轉換。尤其是要注意加重音符號的左手八度低音和右手的第一個雙音,突出最高音,多用手臂帶動,以增強樂曲的表現力。
從B段第25小節開始,充滿了浪漫派哀婉的曲風,柔美的音響籠罩著淡淡的憂愁,音型轉變為七連音。以兩小節為單位,進行了兩次模進。筆者在老師的指導下彈奏的方法是:開始以均勻的速度貼鍵彈奏,突出每一拍第一個音的同時自然銜接;第一次模進基本按前兩小節的方法,只是力度要強于前兩個小節;第二次模進要比第一次力度再強一些,整個過程中,中聲部始終在三個聲部中最突出,基本靠手腕移動,手指不用過高抬指。而對于“7對2”的左右手對應方式,演奏時需要找到左手的平衡感,控制住手腕的力量保持左手像“鐘聲”一般的均勻發聲。整體感覺像激流的海浪不斷被激起,以迎接下面的浪花滾滾的歡樂詼諧。
3.延音踏板
延音踏板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右踏板,適當在演奏中加入延音LUvSQx1GPZ3++tQpn61QVlQjpD/tRfZG1UPGzreqpVI=踏板可以提升音樂的感染力和音色的飽和度,它也被稱為鋼琴音樂的靈魂。一般我們可以根據節奏、樂句、和聲進行和作品的風格等原則去換踏板,但是過度使用延音踏板會使聲部混合,無法準確傳達出音樂作品的情緒。而本首練習曲清光緒本來就偏于陰郁沉悶,所以更不能過度使用延音踏板以免造成聲部混亂。
樂曲一開始的主題部分為了保證旋律的流動性營造起伏感,建議使用1/2踏板而不使用全踏板;
第11小節演奏時每一個和弦的觸鍵要飽滿,和弦的三個音統一發聲,手指立起,用大臂帶動和弦,適當作漸強處理。由于第11小節為下一段的音樂形象有一個鋪墊的作用,所以在每次和弦轉換時需要換一次踏板。對于第11-12小節延音踏板的實際運用問題,可參照筆者上課時專業老師給予的意見:在第12小節第一個和弦上采用音后踏板,彈完之后再換踏板,避免出現斷奏的效果;第12-14小節每次模進之后要提手腕,不加重尾音并越來越弱,突出高聲部。
4.指法使用
作品Op.39No.1音樂情緒激動,音域跨度較大,是對演奏基礎的極大考驗就指法來說,整首曲子跑動較多,練習時需要左右手分開練習,根據旋律的走向來轉動手腕才能保證旋律的緊密連接,運用正確的指法并逐漸提速:
如第14小節左手是旋律聲部,想要順利與右手雙音更好地配合可以按照52143212123412的指法順序演奏;40小節如果按1、2、3指的順序彈完單音再用4、5指同時按鍵彈增二度音程是比較困難的,可以使用“131”再彈增二度音程的方法解決不夠整齊的問題。
結語
拉赫瑪尼諾夫的《音畫練習曲》(Op.39No.1)是《音畫練習曲》系列中的一首描繪自然環境、音樂形象鮮明的作品。它打破了以往鋼琴練習曲體裁只訓練單一技巧的固有模式,融合了俄羅斯民族風情、拉赫瑪尼諾夫獨有的悲情風格和憂郁氣質,用音樂作畫并傳遞情感,為鋼琴練習曲創造了新的可能。筆者希望通過這篇文章對《音畫練習曲》作品Op.39No.1藝術特點以及演奏上的分析,讓演奏者在練習時對作曲家的創作風格、作品藝術形象中的畫面感和演奏處理上有更深刻的了解,盡可能避免以往練習練習曲時只注重技巧而忽視表現力的練習觀念,努力讓音響效果與藝術表現力得到充分發揮。
參考文獻:
[1][英]羅伯特·沃克:拉赫瑪尼諾夫[M].何貴峰[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9(9):36.
[2]楊陽:拉赫瑪尼諾夫音畫練習曲(Op.39No.1)演奏分析[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