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2年,美國南加州大學心理學家愛爾絲((J.Ayres)博士根據腦功能研究,提出“感統理論”。感統全稱為感覺統合,是指一種由大腦進行的生理功能,感覺統合是一種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沒有感覺統合,大腦和身體都不能發展;感覺統合不足容易造成行為失常,影響兒童成長。因此,我們需要運用“感統理論”幫助兒童成長。感覺統合發展至今,“感統理論”已經具備較為完善的教育體系,本文著墨于音樂感統訓練基礎理論、音調節奏律動與速度在感統訓練中的分類與運用、感統訓練中幼兒律動的分類與實踐,總結音樂音調節奏律動在感統訓練中的探索實踐。
[關鍵詞]音樂;幼兒教育;節奏律動;感覺統合
一、音樂感統訓練
感統全稱為感覺統合,是一種由大腦進行的生理功能。它指的是大腦對外界多種感覺刺激,如視覺、聽覺等的整合與協調作用。當一個人在進行某種活動或者接收某些信息時,其大腦會接收來自各個感覺器官的信息,然后對這些信息進行解析、對比、增強或減弱的處理,并據此做出相應的反應。這種能力不僅影響個體的日常行為,也是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基礎。所謂音樂感統是由我國著名兒童教育家、作曲家陳澤銘教授所創立,是指將感統訓練游戲化,與特定音響形態的音樂進行融合,集趣味性、愉悅性、審美性和增效性為一體的感統訓練,以達到訓練、改善和治療的目的。如果感覺統合失調對兒童成長危害是非常大的,會導致孩子在學齡前出現許多問題,如自閉、不愛交際、厭學等,所以對于兒童進行感統訓練非常重要。
在當今社會,有越來越多的家長注重孩子的教育,意識到這類問題的出現,音樂感統訓練映入家長們的視野,也越來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音樂感統訓練不需要過多的機器設備,便于操作,互動性強。同時,音樂可以幫助兒童有效地控制情緒,歡快的音樂可以讓兒童動起來,情緒興奮;舒緩的音樂可以讓兒童放松情緒,得到抑制。單一的感統訓練容易讓兒童產生厭煩情緒,無法達到教育目的,正是因為音樂感統訓練的諸多好處從而在當下被廣泛使用。
二、音調節奏律動與速度分類及運用
(一)音調節奏律動的分類
節奏是音樂組成的要素之一,是音樂的組織。著名節奏理論家格羅夫納·庫珀與倫納德·邁耶在其《音樂的節奏結構》中提到,研究節奏就是研究音樂的全部。當代著名作曲指揮教授張巍在他的《音樂節奏分析的觀測點》講座中說到,節奏研究需要涵蓋拍子、音型動機、元素、變化與分組四個方面的內容。所以,節奏并不像大眾所知的那樣簡單。
在西方音樂史中,把節奏模式分為六種形態:1.揚抑格;2.抑揚格;3.揚抑抑格;4.抑揚揚格;5.揚揚格;6.抑抑格。揚為強,抑為弱[2]。即音的強弱交替和音的長與短,在一首樂曲當中正是由揚抑的交替、長短的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的音樂情緒,而節奏類型更是把這種模式具體化。
常見的節奏類型有很多,主要歸類于以下三類:
1.正規節奏類型。強拍強位的音符比弱拍弱位的音符長(或相等),如附點四分音符節奏型、前四后八節奏型、平均四分音符節奏型、長時值節奏型、平均十六分音符節奏型、平均八分音符節奏型、附點八分音符節奏型等。在正規節奏類型中以十六分音符節奏型為例來具體說明。
常見的十六分音符節奏型,有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以及四個均衡的十六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節奏是每一種樂曲中幾乎都會用到的節奏類型,前八后十六和前十六后八有較強的推動力。平均的十六分音符在速度比較快的音樂中顯得活潑,在速度比較慢的音樂中就顯得溫婉流暢。在我國民族民間音樂中,著名的《瑤族舞曲》中有大量的體現。其創作于20世紀50年代,由劉鐵山、茅沅作曲,作曲家以民間舞曲《長鼓歌舞》為素材,旋律優美,講述了能歌善舞的瑤族人民的生活情貌,生動地展現了瑤族民眾歡歌熱舞的喜慶場面。其中,可以看到在舞曲的第二部分節奏類型大量運用了連續的十六分音符,將音樂推向了高潮,也使得舞曲的風格得以展現,仿佛能夠看到瑤族人們圍在一起跳舞的場景,讓聽眾身臨其境。與此類似的還有音樂劇《音樂之聲》的插曲《孤獨的牧羊人》,十六分音符的節奏再加上語氣詞,盡顯俏皮可愛,前面也有運用到前八后十六的節奏類型,更加奠定了活潑可愛的音樂情緒,感染力極強,會讓人隨音樂而動。
2.非正規節奏類型。強拍強位的音符比弱拍弱位的音符短,如切分節奏型、前八后四節奏型、休止符節奏型等,在非正規的節奏中以切分節奏為列子來具體說明。
常見的切分節奏型有三種,大切分、小切分和附點切分,切分節奏的出現打破了正規的節奏,它使音樂變得強勁有力,動感十足,在一些需要推向音樂高潮的地方運用廣泛或者是在一些歡快的歌曲中經常出現。例如,《偉大的北京》在旋律進行當中,由于音樂的需要,改變常規的節奏規律,音符的強拍和弱拍發生了變化和強調,一個音在弱拍開始,延續到后面強拍的地方,打破了正常的強弱規律,使原來的強弱關系顛倒了,這正是切分節奏所帶來的音樂效果。
3.均分節奏類型。打破了偶分法的平衡,每一個音都突出有力,如三連音、六連音、五連音等。在均分節奏類型中以三連音為例來具體說明。
三連音是一個特別的節奏類型,在音樂的進行中如果運用三連音會給人一種錯位、不穩定的感覺,正是這樣的特別之處為音樂情緒增加了多樣性,三連音在單拍子和復拍子中運用比較多,如2/4拍和4/4拍。例如,于1962年創作完成的《烏蘇里船歌》,我們可以發現該作品運用了連續的三連音進行,使三連音的節奏律動得到了加強,仿佛置身在船上,隨著波浪飄蕩起來。
(二)音調節奏律動與速度的關系與運用
在音樂理論中,速度(tempo)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音樂元素,它影響了作品的情感與演奏難度。音樂作品都有自己的個性,這是曲作者在塑造音樂形象的時候就確定了的,有些作品舒緩柔情,有些作品緊張激動,有些作品又與行進的步伐節奏一致,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曲作者往往都會在作品完成后,確定該作品的標準“快慢”,準確的“快慢”才能準確地表達音樂內在的形象。在所有的節奏類型中以上這些只不過是冰山一角,正是因為多種多樣的節奏類型所帶來不同的節奏律動,才使得音樂變化發展到今天的多元化和豐富性,呈現百花齊放的盛世。
在這樣的盛世當中速度絕對是占有一席之地的,速度與節奏的關系密不可分,無論怎樣的速度都是建立在一定節奏之上的,當然它們有不同的側重點。節奏的側重點在音值的長短上,速度的側重點在演奏的快與慢,不同的節奏組合起來形成一定的節奏型,在配合以適當的速度下,以及音樂的其他方面的手段,就能夠更好地塑造出栩栩如生的音樂形象,表達準確的思想感情。一個作品不同的節奏相同的速度和不同的速度相同的節奏,這展現出的聽感和情緒、所表達的中心思想千差萬別。
例如,我們熟知的草原情歌《敖包相會》,這是一首速度為中速的民族歌曲,80—90的速度不會太慢也不會太快,就像一個老人圍在爐火邊不急不躁,娓娓道來給后輩們說他年輕時候的故事。《敖包相會》是根據蒙古族作家烏拉沁夫短篇小說《科爾沁草原的人們》改編的電影劇本《草原上的人們》的插曲,這首歌正是講述了在那個年代,雖然是包辦婚姻但他們仍然相愛相守、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因此,故事曲子的速度定位非常重要。曲作者的中速定位就很適合,太快,讓聽故事的人聽不清楚,不知道在說什么;太慢,又讓聽故事的人感覺拖沓、枯燥,沒有聽下去的動力。試想一下,如果把這首歌曲定位到快速100以上,那么歌曲的風格將是另外一種,就像是在敖包前為愛情而舞蹈;定位到慢速60—80,就像是一個悲慘的愛情故事,故事的結局就不是原曲那樣的圓滿、歡喜,而有可能是求而不得。所以,中速是必選,也非中速莫屬,中速大大地表達了曲子優美、悠揚舒展、親切柔和與草原的廣闊。其節奏型并不復雜,多數運用了十六分音符節奏型或者前八后十六和少量的附點切分,正是因為節奏、速度和音樂其他組織的完美配合,才讓這首經典的民族情歌流傳至今,也讓這首海內外盡人皆知、人人都能唱的《敖包相會》,成為祝愿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表達方式。
三、感統中幼兒律動的分類與實踐
(一)感統中幼兒律動分類
在感統中幼兒律動可以分為節奏律動、肢體律動和情緒律動。
1.節奏律動是指幼兒可以用自己的節奏來配合歌曲的節奏,比如跟著音樂一起跳舞,跟著音樂唱出歌曲,節奏律動主要是通過音樂節奏來帶動幼兒的身體,讓孩子們能夠體驗到歌曲的基本節奏形態,以節奏讓孩子們感知、理解歌曲的歌詞和曲調所表現的內容、情感和意義,并知道如何進行創造性的表現,最終獲得努力追求參加活動的快樂,追求美好聲音的快樂,追求與他人用舞蹈唱歌方式交往的快樂,追求集體活動中聲音和諧與情感默契的快樂。
2.肢體律動是指幼兒可以正常控制自己的身體,比如拋接球、跳繩、擺動手腿等,在感統中肢體律動同樣是跟著音樂來進行的,在音樂中感受自己的身體、認識自己的身體,以音樂肢體律動促進大腦的發育以及身體的協調性。通過肢體律動活動,增加每個身體部位的獨立活動能力以及相互之間的協調性、靈活性,增加運動器官的發育、肌肉的肌張力和肌力,調動各種感覺器官、運動器官在參與肌肉協調動作中開發右側腦部的功能,從而達到協調發展。
3.情緒律動是指幼兒可以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等待。比如安靜專注的做某件事情,或者做有規律的活動。在情緒律動中主要讓幼兒能夠感受到音樂中顯要的形態特征,在律動中情緒被音樂所感染,能夠感知、理解情緒律動所表現的內容、情感和意義,能夠運用律動控制自己的情緒,并知道如何進行有創造性的情緒表現,最終獲得能夠體驗并努力追求傾聽,與他人分享的情緒,鍛煉幼兒養成穩定的情緒表達,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發展,使幼兒能夠在自然的情緒中創造自己的想象和表現。
(二)實踐
2023年11月29日,筆者根據在感統中音樂音調節奏律動的運用,在貴州省貴陽市花溪區青巖西門幼兒園進行了一次探索,主要是根據音樂節奏、速度在感統中的使用和在感統中幼兒的律動類型進行一次綜合實踐,測試的目標是4—6歲的幼兒,人數50人,綜合實踐結果如下:
測試列子為1.速度60-80,2/4拍(茉莉花、烏蘇里船歌),3/4拍(小星星洗澡);2.速度90-100,2/4拍(三只小貓、瑤族舞曲),6/8拍(小鳥小鳥),散拍(春江花月夜);3.速度100以上,一拍子(快板),4/4拍(鈴兒響叮當、小星星變奏曲),2/4拍(孤獨的牧羊人偉、大的北京)。著重觀察了幼兒的聽統綜合能力,肢體協調能力,是否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和是否有創造性表現,而在這其中速度90-100的良好人數是最多的,也就是說在90—100也就是中速范圍內的2/4和6/8拍是比較受孩子們的歡迎,2/4拍節奏對比明顯,強弱強弱的節奏規律,交替容易區分,堅定明快,配以中速的速度,小朋友們比較容易跟住節奏,也容易抓住樂曲的重點,可以看到不管是在控制自己的情緒方面和肢體協調方面都是所有節奏類型當中最突出的。其次是同樣在中速范圍內的6/8拍節奏型比較受小朋友們的青睞,強弱弱的節奏規律,它是由兩個3拍子合成,具有二拍子和三拍子的雙重特性,節奏均勻流暢,帶動性強,小朋友們會不自覺地跟著音樂翩翩起舞,不管是在聽統綜合能力和有創造性的表現上也都是僅次于2/4拍,也有不錯的良好人數成績。其余或快或慢的速度和節奏,成績不是那么理想。在實踐時,筆者發現太快和太慢的速度和節奏容易讓幼兒專注力下降,快了跟不上,慢了注意力易分散,并且不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有的會發呆放空、有的會大喊大叫,聽統綜合能力也會下降,無法辨別音樂的屬性、內容和傳遞的情緒。所以,中速范圍內的2/4拍和6/8拍最適合這個時期的幼兒音樂感統訓練。
結語
音樂感統訓練作為一種手段,豐富了音樂治療和音樂養生的形式,增加了感覺統合訓練中的趣味性和愉悅性。以往感覺統合訓練往往很機械,許多孩子感覺痛苦,訓練的同時產生了比較嚴重的焦慮;音樂感統訓練過程伴隨音樂,加入了角色扮演等有趣的方式,使孩子們在快樂和愉悅的過程中完成訓練項目。
根據教育心理學中奧地利動物習性學家洛倫茲提出的關鍵期的概念,是指個體在早期生命中一個比較短暫的時間,在這時期,個體對某種刺激特別敏感,過了這一時期,同樣的刺激對之影響很小或沒有影響。有研究表明,2歲是幼兒口頭語言的關鍵期,4歲是感知形成的關鍵期,4—6歲是學習規范的關鍵期。當然,關鍵期也并非是絕對的,即使錯過了關鍵期,也可以通過以后的補償學習獲得能力,只是難度要稍大一些。所以,把握好關鍵期對于幼兒來說很重要,錯過關鍵期對以后的學習成長也會造成一定的影響。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加涅在早期根據學習層次進行了八類劃分中的一類,刺激—反應學習,是指學習使一定的情境或刺激與一定的反應相聯結,并得到強化,學會以某種反應去獲得某種結果。從實踐結果中可以看出,中速的2/4拍更容易帶動幼兒的專注和各方面的感知能力,教師們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多用此類節奏律動的音樂,在幼兒正式進入學校教育之前,配合在實踐結果中幼兒所感興趣的音樂節奏律動,進行音樂感統訓練,并在幼兒身心發展關鍵期時加以刺激,老師或家長給予正確的反饋,得到強化,如此反復訓練,使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更好地獲得應有的感統能力,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做好進入學校教育之前的準備。
參考文獻:
[1]李重光.基本樂理通用教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1-51.
[2]陳澤銘.幼兒園音樂有效教學六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8.
[3]趙曉生.傳統作曲技法[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5-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