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南自貿港的發展離不開國際化人才的支撐,而商務德語復合型人才作為連接中德經貿往來的重要橋梁,對于推動海南自貿港與德語國家的經貿合作、擴大國際市場份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改革和完善商務德語人才培養模式,培養更多具備國際視野和跨文化溝通能力的商務德語復合型人才,不僅有助于填補行業人才缺口,更將提升海南自貿港的國際競爭力,對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海南自貿港;商務德語;跨境電商;人才培養
引言
隨著全球化進程和“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推進,海南自貿港作為我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重要窗口,正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政策優勢,成為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重要樞紐。在此背景下,商務德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旨在探討海南自貿港背景下商務德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及策略,以期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推動海南經濟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一、跨境電商為海南自貿港建設帶來新機遇
(一)全國跨境電商行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跨境電商行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根據海關總署最新發布的數據,2023年我國跨境電商進出口總額達到了2.38萬億元,同比增長了15.6%。其中,出口部分占據了顯著份額,總額達到1.83萬億元,增長率高達19.6%。即便在當前國際貿易摩擦頻繁的背景下,跨境電子商務行業依然展現出頑強的逆勢增長態勢。跨境電商行業在我國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和市場需求,同時,對于具備商務外語能力的人才需求也日益旺盛,這為外語學習者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機遇[1]。
(二)海南跨境電商發展現狀
得益于自貿港政策的積極助力,海南的跨境電商行業近年來展現出了蓬勃的發展態勢。海南省海口市以及三亞市政府為支持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紛紛出臺了相關扶持政策,涵蓋了跨境電商經營主體、產業基地、物流倉儲、海外物流、品牌建設以及專業人才培養等多個領域,為當地電商生態注入了新的活力。2021年,海南跨境電商進出口貨值達到了9.86億元,同比增長了驚人的87.4%,這一成績充分證明了海南政府對電商行業的大力扶持取得了顯著成效。政策紅利和市場潛力的雙重疊加,使海南跨境電商行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涉足跨境電商領域,尋求新的發展機遇[2]。
(三)在海南自貿港,德語跨境電商復合型人才培養的重要性
隨著中歐貿易往來的日益密切,德語作為重要的溝通工具,在跨境電商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德國作為歐盟最大的經濟體之一,全球第四經濟大國,擁有8470萬人口,是歐盟人口第一大國。在國民經濟高度發達、人民生活水平極高的同時,也以其網購能力極強而聞名。全球速賣通2023年底發布的《消費者洞察報告》稱,德國消費者以96%的網購比例在歐洲名列榜首,購物支出也保持穩定,52%的德國顧客在過去3個月的網購人均支出超過288歐元,比歐洲平均水平高3%。近幾年,由于能源危機等多種因素,歐洲也進入“消費降級”時代。據德國《經濟周刊》報道,由于極具競爭力的價格,中國的跨境電商平臺Shein和拼多多旗下的Temu在2023年圣誕銷售季表現亮眼。德國對海南跨境電商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然而,目前我省在德語跨境電商復合型人才方面存在較大的缺口。因此,在海南自貿港背景下,加強小語種尤其是德語跨境電商復合型人才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這不僅可以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還可以提升我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3]。
二、海南省商務德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現狀分析
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是海南省唯一一所開設德語專業的高校,本文以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為例,研究海南省商務德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現狀。在海南自貿港建設和雙高專業建設背景下,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根據市場需求和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優化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根據“小語種+職業”復合型外語人才的培養目標,應用德語專業除了培養德語聽說讀寫譯的基礎能力外,也在第四、第五學期開設了商務德語課程,注重培養學生的商務工作技能和就業競爭力。其主要目標是讓學生學習商務對話、寫作等基本技能,使學生具備德語商務寫作和商務口語交流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以應對德語外貿銷售、秘書或客服等崗位。
通過對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往屆畢業生的深入回訪以及對外貿和跨境電商企業信息的細致收集,本課程組持續追蹤并了解德語專業學生當前就業的主要行業和所需的職業技能。自2013年畢業季起,跨境電商行業對德語畢業生的需求持續增長,在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應用德語專業的畢業生中,超過半數選擇投身這一蓬勃發展的領域。他們的職業方向也逐漸從傳統的客服專員、銷售助理,向更為精細化的運營、銷售、客服、直播主播、直播助理等崗位轉變。此外,還有部分畢業生在深入了解行業產業鏈后,選擇自主創業,以捕捉更大的行業機遇和紅利。這一轉變不僅體現了跨境電商行業的快速發展,也凸顯了德語專業畢業生在適應市場需求和拓展職業道路方面的積極努力。
盡管眾多公司提供了崗前培訓和實習機會,但隨著跨境電商行業的飛速發展,近年來的招聘廣告中越來越多地要求求職者具備“跨境電商銷售/運營經驗”。基于這一現狀,課程組的教師們對《商務德語》這門課程進行了深入的教學反思,旨在探索出更加符合當今就業市場需求的教學內容和實踐方法,以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職業崗位技能。
三、《商務德語》課程反思
(一)課程內容與市場需求脫節
隨著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和對德語專業畢業生需求的不斷增加,課程組發現《商務德語》課程內容在與就業市場所需人才要求的契合度,教學供給與學生需求的匹配度上仍有欠缺,而傳統課程主要聚焦商務對話和信函寫作,缺乏與跨境電商行業的緊密聯系。因此,當務之急是要改革拓展教學內容,增加跨境電商行業與德語相關崗位的工作內容,提升課程與行業的連接度。
(二)實踐教學形式單一
在早期的《商務德語》課程中,雖然對話訓練和應用文寫作也是重要的實踐環節,但這種模式難以完整地模擬真實的企業工作環境。學生在這樣的課堂環境中學到的知識和技能,在大多程度上能夠轉化為職業崗位上的實際操作能力,也缺乏明確的指導和驗證。對于進入跨境電商領域的學生而言,如果完全依賴公司的崗前培訓以及工作中前輩的指導來掌握必需的行業技能,這無疑增加了他們的職業起步難度。尤其當他們進入的是一些沒有德語背景資深員工的小微企業時,缺乏系統培訓和經驗傳承,要求他們自主學習和探索有效的跨境電商營銷策略,不僅效率低下,而且可能會面臨許多不必要的嘗試和錯誤,使個人發展和企業成長的道路變得異常艱難。因此,教師需聯合企業共同做出努力,通過提供更加貼近實際工作需求的教學內容和實踐機會,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適應未來的職業環境。
(三)未形成穩定、深度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
技能復合型人才的培養是一個復雜而多維的過程,它要求教育者不僅僅提供傳統的學術知識,還需要為學生提供實際操作和真實工作環境的體驗。由于學校作為單一的教育提供者往往缺乏實際的商業環境和最新的行業動態,因此,要想培養出能夠適應市場需求的復合型人才,需要學校、企業和電商平臺之間的緊密合作,通過創設真實的學徒環境,加強企業導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互動,以及不斷地實踐和反饋,才能有效地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使他們在未來的職場中脫穎而出。
(四)學生就業目標不明晰
大部分學生對于未來就業如何選擇工作崗位缺乏充分的實際認知,也有相當部分學生就業擇業觀偏向傳統行業,對跨境電商這個新興行業了解較少,教師應承擔起引導學生了解行業發展、認識職業崗位的責任,幫助他們清晰地理解跨境電商行業崗位的具體要求,為就業做好充分準備,并針對性地提升他們的實踐技能。
(五)跨文化溝通能力欠缺
跨境電商作為與全球消費者直接交易的商務模式,要求從業者具備高度的文化敏感性和適應性。了解德國的傳統節日、飲食習慣、工作節奏以及消費者行為模式,能夠幫助商家更好地滿足德國顧客的需求,提供符合他們預期的產品和服務。
四、商務德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策略探索
針對當前商務德語復合型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本文提出以下策略建議。
(一)優化課程體系
針對市場需求和人才能力要求,課程組提出優化商務德語課程體系的建議。(1)更新教學大綱,增加跨境電商實訓課時。課程組嘗試把第五學期的《商務德語》課定位為“德語+跨境電商”培養模式,以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的《電子商務德語》為教材,融入了知名跨境電商企業及其平臺講解、電商客服、銷售崗位操作實踐等環節,并通過實務案例探討及模擬操作實訓,增加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2)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方法,將德語以外的跨境電商行業通用知識交給線上課堂。可以讓學生學習智慧樹等數字化平臺上與跨境電商相關的共享課程,利用課后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查看學習,同時也可以節省課程教學時間和成本,教師僅需對學生在平臺上的學習進度和考試分數進行督促和檢查,即可知道學生對行業知識的掌握程度,以此調整課程進度,安排合適的考核方式。線下教學可以拿更多時間進行電商各環節實操指導、產品描述德語翻譯及撰寫等德語技能綜合實訓,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
(二)開展企業與高校產教深度融合
多渠道探索加強實踐教學的有效途徑,積極尋求跨境電商企業與學校合作,以學校自身的人力、智力等資源與企業進行互補置換,共同建設跨境電子商務人才實訓實習基地。通過企業項目,學生可以參與到真實的商業項目中,了解企業的市場定位、產品選擇、營銷推廣等方面的知識。企業還可以提供見習和實習的機會,讓學生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學習使用速賣通、亞馬遜等電商平臺,培養實際工作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此外,雙向互動的協同育人方式也是培養復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學校和企業應該共同設計課程,確保教學內容與企業需求相匹配。學生可以通過項目工作、實習、研討會等形式,與企業導師進行深入交流,獲取反饋,不斷調整學習方向和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時,企業也可以根據學生的反饋和表現,調整人才培養計劃,使之更加貼合實際需求。
(三)加強課證賽聯通
為增強學生的職業技能素養,必須推動課程、證書與競賽的緊密結合,首先要在課程設計中融入跨境電商B2B數據運營、海外營銷以及多平臺運營“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認證標準,持續更新和優化教學內容,確保學生所學與行業需求緊密對接;其次是將全國跨境電商專業能力大賽、全國跨境電商創新創業能力大賽等競賽項目的考核內容有機融入課程中,旨在通過競賽的方式促進教學、推動學習自覺性,有效培養出技能水平更高、綜合素質更強的商務德語復合型人才。
(四)增加跨文化溝通能力
在跨境電商行業需要與德國消費者進行深入交流,這要求從業者對德國文化、節慶傳統和社交禁忌有一定認識。商務德語課也需要增加跨文化交際部分,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更好地理解德國顧客的思維方式,避免潛在的文化沖突,并能在實際商務溝通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做出恰當的判斷和反應,從而確保跨境電商運營銷售的順利進行[4]。
(五)強化實習就業指導
學校應將“就業創業指導”作為核心要素,貫穿整個人才培養過程。從新生入學伊始,學校就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創業觀,讓他們深入了解德語專業未來的就業前景和發展趨勢。通過職業規劃課程和創新創業課程的精心設計,利用往屆學生在跨境電商等行業成功就業和創業的案例作為激勵,鼓勵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目標和發展路徑,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
(六)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為了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學校應采取一系列切實有效的措施。首先,積極引進具有豐富跨境電商企業實踐經驗的德語教師,他們的實戰經驗能夠為學生提供寶貴的行業視角;其次,鼓勵教師到跨境電商企業掛職鍛煉,深入一線,了解企業的實際運作,從而在課堂上能更加生動地傳授知識。此外,還可定期舉辦跨境電商講座,提升教師團隊的整體素質,為培養更多優秀的跨境電商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結語
海南自貿港的建設為商務德語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孕育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通過優化課程設置、加強產教深度融合、課證賽聯通、跨文化溝通能力、實習就業指導以及師資隊伍建設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商務德語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展望未來,隨著海南自貿港建設的不斷深化和跨境電商行業的蓬勃發展,商務德語復合型人才將在促進中德經貿合作、推動地方經濟繁榮等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文系1.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2023年校級課程建設項目《商務德語》(項目編號:Hwykc2023-07);2.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跨境電商背景下的商務德語課程改革與實踐研究》(項目編號:Hwyjg2022-04)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夏,張茜.海南自貿港跨境電商人才英語技能培養研究[J].商場現代化,2023,(14):22-24.
[2]云芳.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的高職跨境電商人才培養探索[J].教育與職業,2021,(24):107-112.
[3]吳悅旗.新文科視域下小語種專業發展路徑與改革方法——以“電子商務德語”課程發展為例[J].科技資訊,2022,20(16):198-201.
[4]郭艷.跨境電商多元化“出海”[J].中國對外貿易,2024,(02):12-13.
(作者單位: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