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美國家校社合作四層次理論的提出,建立在美國長達60多年的實踐基礎上,融合了學校與家庭關系的生態理論觀、交疊影響理論以及三層次理論。家校社合作的四層次理論既從中觀層次闡述了家校社三者之間合作的4種樣態:家庭與機構間合作、全面服務學校、全面服務社區學校以及社區發展。同時它對學校、家庭以及社區在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進行了研究。該理論給我國家校社合作的啟示是:首先,家校社一體化的推進必須符合具體實際;其次,重視學校的領導力建設;此外,努力培養家庭的參與和支持;最后,積極整合社區的教育資源。
關鍵詞:家校社合作;四層次理論;社會資本
引言
家校社合作,作為一種教育理念與實踐策略,旨在構建一個由學校、家庭和社區共同參與的教育生態系統,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育公平。2023年1月13日教育部等多部門聯合發表了《教育部等十三部門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對家校社聯合育人做了系統化的指示[1]。美國家校社合作具有深厚的歷史積淀和廣泛的實踐探索,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家校社合作四層次理論,該理論強調多元主體的互動與合作,旨在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優化教育環境,提升教育效果。該理論對我國開展家校社合作極具借鑒意義。
一、家校社合作四層次理論提出的基礎
美國自“進步時代”(即1900—1920年)以來,始終將家校社合作的建設置于重要地位,并認為這種合作建設是幫助困難學生、家庭和社區一種富有成效的方式。進入20世紀60年代,家校社合作開始發展,例如,美國聯邦政府在幼兒園和小學階段實施的“早期開端計劃”( Headstart),開始將家長納入學校教育的一環[2]。20世紀90年代初,成立于1989年的美國全國合作學校關系網(簡稱 NNPS)致力于支持學校開展家庭、學校、社區合作,建立多樣化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心理健康。同時美國政府也積極投入人力物力,例如,美國的艾森豪威爾基金會就積極支持這種一體化合作,以此來改善學生及其家庭的機會。總體而言,美國自20世紀60年代至2014年期間,不少教育學者均投入到家校社一體化的建設之中,積累了大量的一線經驗,直接促成了2014年家校社合作四層次理論的誕生。
四層次理論的提出融合了學校與家庭關系的生態理論觀、交疊影響理論以及家校社合作三層次理論。學校與家庭關系的生態理論觀從生態理論角度研究促進或阻礙健康發展和學習的同伴、家庭、學校、鄰里等環境背景[3]。美國學者愛潑斯坦和桑德斯在吸收社會資本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交疊影響域理論,該理論認為家庭、學校和社區的共同目標和共同使命是為兒童的學習和發展提供最成功的環境。三層次理論是由美國陶森大學教育研究者錢德勒·巴伯等人在2008 年提出,他們以家庭和社區組織成員參與學校教育的程度作為判定依據,區分了最低層面、聯合層面和決策層面等3種參與程度[4]。家校社合作的四層次論由美國馬里蘭大學教育研究者琳達·瓦利、阿曼達·斯特凡斯基等人于2014年提出,他們吸收了學校與家庭關系的生態理論觀、社會資本理論以及三層次理論。四層次理論致力于改變教育的中觀環境來影響學生,該理論側重于家校社一體化中個性化的合作策略[5]。
二、家校社合作四層次理論的基本內容
家校社合作的四層次理論既從中觀層次闡述了家校社三者之間合作的4種樣態,又對三者在其中分別扮演角色以及發揮的作用進行了深度研究。
(一)家校社合作四層次基本樣態
在四層次理論看來,第一種最基本的伙伴關系形式是家庭和機構間合作,它在相互協作的基礎上為學生和家庭提供教育、社會和保健服務,并要求機構間達成一致承諾;第二種全面服務學校樣態旨在協調一系列全面的服務,同時盡可能在學校中提供這些服務;第三種全面服務社區學校樣態延續了全面服務學校樣態,但增加了協商成分,家庭和社區成員是作為全面合作的伙伴,而不僅僅是作為服務的接受者。最后,4種樣態是社區發展樣態,它不僅旨在幫助學生和家庭,而且意圖改變整個社區。這種樣態的目標和愿景遠遠超過了其他3種樣態,需要組織間和文化的承諾和變革,見表1。
在四層次理論中,家校社三者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學校處于主導地位,要充分調動它的領導力建設;家庭處于基礎地位,需要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這也是公民參與理論所要求的;最后,社區是構建協同伙伴關系的重要一級,扮演了重要的支持者角色。
(二)不同主體在家校社合作中扮演的不同角色
1.學校:促進信息共享與交流
信息共享與交流是美國家校社合作四層次理論中的基石,它不僅促進教育決策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增進各個主體的有效協同,還增強了各方在教育過程中的責任感。學校的核心功能在于建立一個開放、透明且互信的溝通環境,確保家庭、學校和社區之間能及時、準確地傳遞和理解與教育相關的信息。學校通過定期的家長會、學生報告和反饋機制,學生的信息能夠被各方共享,從而為個性化的學習計劃提供依據。它鼓勵家庭、學校和社區共同參與決策,尊重每一個主體的意見,從而確保教育政策和實踐的公平性和適應性。通過構建一個開放的信息平臺,美國家校社合作能夠實現教育資源的均衡分配,提高教育的效率,同時也有助于解決教育公平問題,比較典型的是芝加哥的“家庭學校社區合作項目”(Family-School-Community Partnership Program)[6]。該項目是芝加哥公立學校系統與社區組織、政府機構和非政府組織合作的典范。它通過設立家庭教育資源中心,為家長提供教育指導和培訓,增強他們的教育參與能力。同時,學校與社區機構合作,組織各種活動,如家長學校、社區教育項目以及提供課后輔導和夏令營,以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果和社交技能。這一項目通過多主體的協同,有效地整合了家庭、學校和社區的資源,提升了學生的學術表現和社會情感能力,顯著減少了教育不公平現象。總體而言,在4種家校社一體化樣態中,學校領導必須參與傳統學校邊界之外的實踐,歡迎社區和家庭加入協作關系,建立起合作的相關制度,使治理民主化,并參與社區聯盟,這樣學校領導層的任務遠遠超出了傳統教育管理人員的界限。
2.家庭:從被動支持到主動參與
在四層次理論中,家庭支持與參與是美國家校社合作的重要支柱,因此他們倡導家庭的深度參與,以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該層次,家長被看作是教育團隊的平等伙伴,他們對孩子的理解、對教育資源的利用以及對教育目標的設定,都直接影響到家庭與學校合作的質量,因此美國的學校積極提倡家庭由被動支持到主動參與。家庭的支持包括提供一個穩定、充滿愛和鼓勵的學習環境,定期參與學校活動,如家長會、志愿者服務,以及在家中的持續學習支持,如監督作業、參與閱讀等。在這些實踐中,科羅拉多州的“家長教育和參與項目”(Parent Education and Involvement Program)比較典型。科羅拉多州的該項目通過跨部門合作,構建了家長教育網絡,為家長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指導。從幼兒園到高中,學校與社區組織、圖書館、企業等攜手合作,組織家長研討會、工作坊以及線上教育資源,幫助家長理解教育政策、提升教育技巧,從而更有效地支持孩子的學習。此外,該項目還鼓勵家長直接參與學校決策,增強了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信任與合作,提升了教育的公平性和質量。總之,隨著模態的遞增,家庭逐漸由一個被動的卷入者變成了主動的參與者,家庭服務得到相應地增加,但家庭本身需要投入的力度也逐漸加強。
3.社區:努力實現資源整合
在四層次理論中,社區是家校社合作的重要伙伴,它將社區的多元資源有效地與教育系統對接,為學生的個性化成長和全面發展提供豐富的實踐和學習機會。四層次的理論強調了社區作為學生教育的重要補充,通過與學校和家庭的協同,將社區的獨特資源轉化為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公平和質量提升。學校通過與社區對接,為學生提供實地考察、實習、志愿者工作、文化活動等多種學習形式,這些實際操作和體驗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和社交技巧,同時增強他們對社會的理解。例如,紐約市曾經致力于“學校社區連接”(Schools Uniting Neighborhoods)項目,紐約市的該項目旨在通過學校與社區的緊密合作,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支持。學校與當地非營利組織、企業、藝術中心和體育機構合作,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課外活動,同時為家長和教師提供專業培訓,以支持學生的全面發展。通過這種方式,學校不僅能夠彌補家庭教育資源的不足,還能提供一個促進學生實踐學習和社區參與的平臺,從而在提升教育質量的同時,推動了社區的整合和發展。
三、家校社合作四層次理論的啟示
(一)家校社合作一體化的推進必須符合具體實際
正如家校社合作四層次理論所揭示的那樣,每個樣態的不同功能都需要特定類型的需求支撐,一蹴而就的一體化方案不可能成功。同樣,中國的家校社一體化建設也必須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每個地區的具體實踐也要遵循符合具體發展樣態的原則,試圖一步到位是不行的。此外,西方社會習慣于社區、家庭和學校的三方博弈,缺乏強有力政府的領導,所以即使到了所謂的第四樣態階段,往往造成一定的內耗,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在我國,不能照搬照套西方公民階梯理論,要在國家的領導下循序漸進推進家校社合作一體化,以減少其中的阻力。
(二)在家校社合作一體化建設中,學校的領導力是核心
同美國一樣,學校在我國家校社合作過程中也同樣處于領導地位,這意味著需要重視培養學校領導者的領導力,適時帶領三方合作向更高層次發展。具體而言,在參與度比較低的第一和第二樣態,要重視關系的建立與鞏固,做好對家庭與社區的歡迎與管理工作,建立好協作機制并固定下來;參與度提高的第三和第四樣態,要鼓勵家庭與社區參與到學校活動與管理的各方面,并培養好學校跨主體的領導力。就信息共享和共建而言,可以推動建立更為完善的家校溝通機制,通過數字化手段(如家長教育APP、在線教育平臺)提高信息傳遞的效率,同時通過政策引導,鼓勵社區教育資源的共享,形成立體化的信息交流網絡,以實現協同育人的目標。
(三)在家校社合作一體化建設中,家庭的參與和支持是基礎
正如家校社合作四層次理論所揭示的,美國家校社合作一體化進程強調對家長主動參與性的培養,并且這種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更確切地說,家庭在伙伴關系中的角色從被服務到被授權是一個連續的演變過程,是一個由被動卷入主動參與的過程。通常這種演變伴隨著每個模型的目的和需求的復雜性的增加而發生,因此培養家庭的主動參與性任重而道遠。通過借鑒美國的經驗,政府可以探討如何通過立法、政策和資源,激勵家庭更深度地參與孩子的教育,同時提升家長的教育素養。這包括提供家長教育的支持系統,創建便于家長參與的平臺,以及鼓勵家庭與學校、社區之間的合作,從而形成一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生態系統。
(四)在家校社合作一體化建設中,整合社區的教育資源是關鍵
四層次理論及實踐中,社區與學校共建學校社區等項目,社區提供的并非簡單的物質支持,還包括服務產品與領導決策。通過整合社區資源,我國可以創建一個更為包容、開放的教育環境,讓每一個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多元化的學習資源,從而實現教育的均衡發展和學生的全面發展。借鑒美國的經驗,我國可以進一步完善相關政策,鼓勵學校與社區的深度合作,同時加強非政府組織的能力建設,提升家庭、學校與社區之間的溝通與協作。比如,湖南省常德市區很多中小學就聯合市區的綜合實踐教育中心,一起共同做好學生的勞動教育[7]。
結語
家校社合作四層次理論根植于美國自身的教育土壤,它概括了4種不同的家校社合作一體化樣態以及樣態的目標和要求。由于國情、教育制度等不同,我國在推動家校社一體化的過程中不能完全照搬這種理論,但有些方面還是值得借鑒和效仿的。要進一步推進這方面的工作,還需要繼續探討具有本國特色的家校社合作一體化理論,真正變“學西為東”為“東西對話”。通過學習和應用美國家校社合作的理論與實踐,中國的教育改革將更加注重協同與合作,以此實現更高質量的教育公平,為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創造更理想的環境。
本文系2023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教育學專項課題《共建共治共享背景下社區育人研究》(項目編號:23YBJ25)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十三部門關于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的意見 [EB/OL]. [2023-1-13](2024-06-2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325/202301/t20230119_1039746.html
[2]楊啟光.重疊影響閾:美國學校與家庭伙伴關系的一種理論解釋框架[J].外國教育研究,2006,(02):76-80.
[3]劉杰,孟會敏.關于布郎芬布倫納發展心理學生態系統理論[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02):250-252.
[4][美]錢德勒·巴伯,尼塔·H·巴伯,帕特麗夏·史高利.家庭、學校與社區———建立兒童教育的合作關系[M].丁安睿,王磊,譯.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4:420.
[5]張永.美國家校社合作的兩種層次理論及啟示[J].全球教育展望,2021,50(03):106-117.
[6]張志欣,張建波.美國家校社合作的交疊影響域理論及啟示[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21,39(02):130-134.
[7]常德:打造勞動教育“共享”模式[EB/OL]. [2023-10-17](2024-03-28).https://i.ifeng.com/c/8TxMroKKpFx.
(作者單位:湖南文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袁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