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毛澤東引導國家財經工作適時轉入應對抗美援朝新形勢新任務的戰略軌道,從抗美援朝與國內建設并舉,逐步向經濟建設傾斜,并適時由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展現了他治國理政的宏才大略。在毛澤東領導下,新中國經濟走出困境,邁上了工業化建設的康莊大道,中國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應對抗美援朝新形勢新任務
建設新中國,實現工業化,是中國共產黨復興民族偉業的執著追求。
1945年,毛澤東在黨的七大報告中預言,打敗日本侵略者后要建設新中國,使中國由農業國變為工業國,成為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進一步指出,黨的工作重心要由鄉村轉移到城市,迅速恢復和發展生產力,使中國穩步地由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
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在1949年12月4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指出:“財政經濟工作已成為中央和中央局的主要議程,應該認真研究財政經濟問題。”次日,毛澤東起草《軍委關于一九五0年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要求軍隊落實《共同綱領》中關于和平時期,在不妨礙軍事任務的條件下,應有計劃參加農業和工業生產,幫助國家建設的規定;強調軍隊要樹立長期參加國家建設的觀點。
在和平建設環境下,1950年4月13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e2628d8cd1f6d45101abfb173d2c606f會第七次會議上宣布,國家的財政情況已開始好轉,根本好轉需要三個條件:完成土地改革,合理調整現有工商業,大量節減國家軍政費用。隨后,他在中共七屆三中全會的書面報告中,進一步闡述用三年時間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根本好轉的戰略思想及方針政策。據此,劉少奇和陳云在6月中旬召開的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上,部署新區土改和工商業調整。全國呈現出一派蒸蒸日上的建設景象。
軍隊整編是節減國家經費的重要步驟。1950年3月,毛澤東提出全國軍隊整編縮減為400萬人。中央政治局會議4月研究決定,人民解放軍在1950年內由550萬人整編為400萬人。國家計劃用三年或五年時間恢復生產,然后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預計將軍費從1950年占預算支出的43%減少到1951年的30%,以全部預算的70%投入經濟建設、文化、教育、衛生事業和改善人民生活。熱愛和平,建設家園,安居樂業,是中華民族的共同心聲。
但事與愿違。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中國面臨的國際局勢驟然惡化。面對美帝國主義把戰爭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的嚴重威脅,面對朝鮮黨和政府的緊急請求,毛澤東及黨中央慎重考慮了新中國成立之初百廢待興、經濟基礎極度薄弱的現實情況,從國家核心利益和長遠利益出發,以非凡氣魄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歷史性決策。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參戰。
時局的迅速變化,要求對黨的七屆三中全會確定的財經工作方針作出調整。毛澤東明確表達了兩個指導思想。第一,1951年的國家“要隨時準備對付美帝國主義來侵略”。當時,中財委考慮1951年生產及基本建設控制數字時,對建設與國防如何配合認識不統一。毛澤東支持了“一切建設,特別是交通與工業建設,凡與國防有密切關系者,應該盡先推動,提早完成,倘有余力,再及其他”的意見;批示中財委領導同志在“正準備的一九五一年計劃及某些工作的三年計劃”中對此意見加以考慮。9月13日,毛澤東審閱了中財委副主任兼財政部部長薄一波報送的1951年預算草案,并對擬訂方法提出指導意見。毛澤東明確堅定的態度,對于黨內統一認識,集中用好有限的財力,有效應對突如其來的戰爭形勢,產生重大作用。第二,他指出“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防軍,必須建立強大的經濟力量,這是兩件大事”。毛澤東的這一戰略思想對隨后編制“一五”計劃,確定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產生重要影響。
志愿軍入朝參戰前后,形勢刻不容緩。毛澤東重負千鈞,將全部精力投入軍事斗爭指揮中。他委托中財委主任陳云思謀抗美援朝開始后的財經工作方針。陳云及薄一波深入研究時局變化,預估可能出現三種情況,并基于“鄰境戰爭,國內被炸”的時局估計,對1951年概算草案進行調整,于10月26日上報黨中央,建議召開各大區財委副主任會議加以討論。中央向各中央局轉發了陳、薄的報告。11月中下旬,陳云主持召開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確定了1951年國家財政收支總概算;確立了“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的財經工作方針,獲得中央基本同意。
毛澤東12月26日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次會議,批準陳云《關于一九五一年度全國財政收支總概算問題的報告》。12月31日,中共中央發出的《關于執行一九五一年度全國財政收支總概算的指示》中指出:這個財政收支總概算,標志1951年全國工作的總方針及其重點所在,全黨同志首先是各級黨的領導機關和領導同志要為保證這個總概算的實施加倍努力。“我們確定一九五一年概算的總方針是:既要顧到國防開支急迫需要,又要保證財政狀況和市場繼續穩定。如此,方能使前方勝利與后方鞏固得以結合起來,穩步前進。”在毛澤東及黨中央的領導部署下,國家財經工作堅定地踏上了應對抗美援朝新形勢和新任務的戰略軌道。
抗美援朝與國內建設并舉
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中國人民志愿軍連續發起三次戰役,并取得勝利。1951年1月25日又發起第四次戰役,朝戰局勢根本扭轉。據形勢變化,毛澤東迅速將國家建設提上日程。
1951年1月29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提出:“今后大計,應該是三年準備、十年建設。”2月18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毛澤東起草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要點》,通告全黨:“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思想,要使省市級以上干部都明白。準備時間,現在起,還有二十二個月,必須從各方面加緊進行工作。”會議采納周恩來的提議,成立由周恩來、陳云、薄一波、李富春、聶榮臻、宋劭文組成的五年計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領導新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編制工作。
按照毛澤東及黨中央部署,中財委將1951財經工作思路拓展為大力促進城鄉交流、農業增產、在企業中實行經濟核算制度、統一管理下的因地制宜、經濟建設的準備工作、整頓財經隊伍六個方面。9月8日,中財委在給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的報告中提出:“今年財經工作的總方針是:鞏固國防,穩定物價,重點建設。”三項任務并列,已有別于1950年抗美援朝開始后的財經工作方針。黨中央向各中央局轉發了這份報告。
1951年6月10日,志愿軍和人民軍贏得第五次戰役勝利。7月10日,朝鮮停戰談判在開城舉行。“聯合國軍”企圖以軍事壓力迫使中朝雙方在停戰談判中接受其無理要求,先后發起夏季和秋季攻勢,美國空軍還發動以摧毀朝鮮北方鐵路系統為主要目標的“絞殺戰”。1951年“因為抗美援朝的關系,中國政府的全年預算已較一九五o年預算增加了百分之六十,而總預算中百分之三十二均直接用于朝鮮戰場,蘇聯政府給我們的軍事貸款還未計算在內”。
在戰爭未全部停止的情勢下,國家財政支出大量用于軍費是不爭的事實。但按照毛澤東“三年準備、十年計劃經濟建設”的戰略部署,1952年是國民經濟恢復的最后一年,1953年將開始大規模的經濟建設,其準備工作也是刻不容緩!
為了應對復雜局面,10月5日,毛澤東主持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聽取陳云關于財政問題的報告;聽取周恩來關于節約兵力、整編隊伍,減少機關、精減人員,收縮開支、清查家底,提倡節約、嚴禁浪費等問題的報告。他審時度勢果斷提出“戰爭必須勝利,物價不許波動,生產仍須發展”的戰略要求。據此,會議確定解決財政困難的五項措施:節約兵力,整訓部隊,全國兵員從610萬人減至465萬;精簡機關,縮編人員;緊縮開支,清理資財,各地從11月起全面開展增產節約運動;提倡節約,嚴禁浪費;組訓民兵,準備推行義務兵役制。
增產節約和精兵簡政在五項措施中有著重要意義,毛澤東對其落實給予有力指導。1951年10月23日,毛澤東在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上指出:“增加生產、厲行節約,以支持中國人民志愿軍。這是中國人民今天的中心任務。”“三反”“五反”運動,從政治上保障和推動了愛國增產節約運動的開展。12月5日和22日,毛澤東先后主持中央書記處會議,研究部隊軍事整編和財政預算問題。1952年1月5日,批準施行由周恩來主持起草的中央軍委《軍事整編計劃》。照此計劃,到1952年底,軍隊編制將從627萬減少到341萬(在編285萬,非編56萬),到1954年底軍隊編制為300萬。為了緩解國內財政困難,毛澤東還加強了對農村土地改革運動和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的引導,以提高農業生產力水平,促進城鄉交流,增加國家收入。
1952年5月初,朝鮮停戰談判中的五項決議,除戰俘遣返一項未達成協議外,其他四項均解決。“‘聯合國軍’在正面戰線已經越來越被動。無論華盛頓當局還是遠東‘聯合國軍’總部,對改變戰場局面都表示無能為力和沒有信心。”黨中央和毛澤東根據局勢的發展,進一步推動財經政策向國內建設方面傾斜。5月15日,周恩來在中央軍委會議上傳達了中共中央“邊打、邊穩、邊建”的方針。5月19日,周恩來在主持國防工業會議的發言中進一步指出,在黨中央“三邊”方針指導下,“建設費應高于軍費。軍費開支,能節省就要節省”。
“三邊”方針的表述目前在公開的毛澤東相關文獻中尚未見到,但這是毛澤東的戰略思維確定無疑。陳云曾在1953年8月6日全國財經會議領導小組會上提到:“一九五0年三月全國統一財經工作,穩定市場,六月爆發朝鮮戰爭,十月志愿軍出國。當時很緊張,前面要抗美援朝,后面要穩定市場,兩頭重擔,哪一頭發生問題都不行。既要能抗,又要能穩,這是高于一切的。以后毛澤東同志提出邊抗、邊穩、邊建的任務,又加了一個‘建’的擔子。我腦筋里考慮的問題,重點常在這里。”
依照黨中央和毛澤東指示,財政部在《關于一九五一年度國家預算的執行情況及一九五二年度國家預算草案編成的報告》中確定:“1952年預算支出計劃內,國家建設費占第一位,即占總支出計劃的49.26%;國防費占第二位,即占總支出的27.93%;行政管理費占第三位,即占總支出的14.29%;其他支出占4.31%;總預備費占4.21%。如以總預備費的半數用于國家建設,則國家建設費即占國家總支出的51%以上。”毛澤東審改了這個報告。1952年8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了1952年度國家財政收支預算。
黨中央和毛澤東加緊了對“一五”計劃編制工作的指導。朱德受中央委派,從1952年4月至7月上旬先后八次出席中財委有關會議。在深入了解國家財經情況后,7月10日,朱德致函毛澤東,對“一五”計劃的編制提出五點意見。周恩來7月將工作重心移到指導“一五”計劃編制,主持完成中國政府與蘇聯政府溝通的“一五”計劃輪廓草案文件。毛澤東7月26日致電斯大林,通報周恩來一行出訪蘇聯的任務等事宜。隨后,周恩來率領中國代表團成功訪蘇,確定蘇聯援助中國“一五”計劃的大局,使新中國在工業化道路上邁出堅實的一步。
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過渡
毛澤東具有洞察世勢的雄才大略。抗美援朝戰爭前夕,他對新中國社會發展規律有過深刻揭示。1950年6月23日,毛澤東在全國政協一屆二次會議閉幕會的講話中說,解放戰爭一關已基本過去,現在要過好土改一關。“只要戰爭關、土改關都過去了,剩下的一關就將容易過去的,那就是社會主義的一關,在全國范圍內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那一關。”經過新民主義的改革、經濟事業和文化事業的興盛,全國人民“就可以從容地和妥善地走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
抗美援朝戰爭進入尾聲之際,毛澤東及時將社會主義改造問題提上日程。1952年9月24日,周恩來等人由莫斯科返回北京當晚,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聽取周恩來關于“一五”計劃同蘇聯商談的情況匯報,討論“一五”計劃的方針和任務。毛澤東說,現在就要開始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的過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開始過渡。毛澤東判斷,爭取15年不打仗是可能的。這次講話,對國家財經工作有著全局性的影響,一是明示全黨要以生產關系的變革,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在推進新民主主義經濟逐步向社會主義經濟的過渡中,推進國家工業化;二是對15年和平時期的估計,促使國家財經工作進一步轉向大規模經濟建設準備方面。
毛澤東加大了籌謀國家經濟恢復與建設的力度。
指導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十九次會議決定,大行政區一級一律改為行政委員會,不再是一級政權機關,只作為中央領導地方政府工作的代表機關;在中央人民政府內增設國家計劃委員會。同月,中共中央發布《關于建立農村工作部的決定》,規定在省委以上的黨委領導下,一律建立農村工作部。農村工作部是各級黨委領導農村工作方面的助手。12月,毛澤東在審改中共中央關于改變管理干部方法和建立財經工作部的決定草案中明確了黨中央及各級黨委對政府、財經工作、工業建設的領導責任。1953年3月,確立中央人民政府系統各部門向中央的請示報告制度,為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領導提供制度支撐。
指導黨內開展“新三反”斗爭。毛澤東從山東分局紀律檢查委員會1952年11月17日上報中央的《關于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反對違法亂紀的意見的報告》中了解到,山東省區、縣、鄉、村等基層組織中,存在強迫命令、違法亂紀的現象,并發展到極為普遍和嚴重的程度。報告提出:官僚主義是滋長干部強迫命令、違法亂紀的溫床;反對官僚主義,是糾正干部強迫命令、違法亂紀的關鍵;應結合當前中心任務和整黨工作,對這些現象堅決地開展斗爭。毛澤東肯定了山東紀檢委的報告并認為:這個問題,不但是山東的,而且是全國的。“三反”運動基本解決了中央、大行政區、省市和專區四級工作人員中的貪污和浪費等問題,但對官僚主義反得不夠。官僚主義和命令主義在我們的黨和政府,不但在目前是一個大問題,就是在一個很長的時期內還將是一個大問題。12月25日,毛澤東起草《中共中央關于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反對違法亂紀的指示》,于1953年1月5日發出,在黨內開展了反對官僚主義、反對命令主義、反對違法亂紀的“新三反”斗爭。通過“新三反”,純潔了干部隊伍,密切了黨群關系,增強了黨的干部深入調查研究、關心群眾疾苦的自覺性,調動了人民群眾建設新中國的積極性。
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對國家財經工作乃至新中國的發展產生重大戰略影響。1953年6月15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的講話中,對過渡時期黨的總路線作了比較完整的表述:“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時間內,基本上完成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毛澤東在講話中還闡釋了五個重大問題。第一,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包括兩部分性質:一是工業化,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要超過農業;二是社會主義改造,即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第二,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是照耀各項工作的燈塔,不要脫離這條總路線,脫離了就要發生“左”傾或右傾的錯誤。第三,對公私企業在政策上要“有所不同”“一視同仁”“統籌兼顧”。國營與私營企業的所有權不同,一個是社會主義,一個是資本主義;一個是領導者,一個是被領導者,因此政策方面要“有所不同”。公私企業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經濟核算、工資待遇、勞動條件等方面有相同之處,總目標都是增產節約,因此政策方面又要“一視同仁”。當前資本主義企業數量很多,作用不小,因此公私企業要“統籌兼顧”。第四,對資本主義工業的改造和商業的改組是不同的。對私營工業的改造要采用加工訂貨、公私合營;對私營商業的改組是逐年把它擠掉,使商業資本家轉為工業家。第五,人民已經清清楚楚地看到了社會主義、半社會主義經濟的勞動生產率比較高。7月中旬,毛澤東在全國財經工作會議領導小組會議紀要上批示,中國現在的資本主義經濟“已經不是普通的資本主義經濟,而是一種特殊的資本主義經濟,即新式的國家資本主義經濟。它主要地不是為了資本家的利潤而存在,而是為了供應人民和國家的需要而存在”。“這種新式國家資本主義經濟是帶著很大的社會主義性質的,是對工人和國家有利的。”毛澤東提出的過渡時期黨的總路線及對中國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思考,開闊了全黨的理論境界。
新中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邁進的同時,還要逐步由新民主主義社會轉向社會主義社會。這個戰略方向,毛澤東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就確定了。經過近四年的執政實踐,他對全黨在大規模經濟建設中,把握好生產關系的變更,促成新中國新民主主義經濟向社會主義經濟的轉變,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戰略路徑。這對于處在社會轉變復雜局勢中,又沒有領導國家大規模經濟建設經驗的中國共產黨來說,是重大的思想啟示和行動引導。
抗美援朝戰爭期間,財經工作極度艱難,承擔著多項任務:要支撐前方軍用需求,要穩定國內社會經濟秩序,要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完成國民經濟恢復和發展的任務。新中國經濟基礎的薄弱,眾所周知!但在毛澤東及中共中央的領導下,激發出了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齊心協力、團結奮斗、勇往向前、無私奉獻、頑強拼搏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漲的生產熱情,支撐了前方巨額戰費,國內生產和生活井然有序,市場基本穩定,財政收支平衡,保障了人民基本生活,提前完成國民經濟恢復任務,如期開啟了“一五”計劃建設進程。新中國沒有被陳兵國門的侵略者扼殺于搖籃中,而是在物質極度匱乏的艱難環境中頑強生長,堅強地站了起來,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毛澤東不僅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軍事斗爭的偉大勝利,鞏固了政權,而且領導新中國經濟走出困境,邁上了工業化建設的康莊大道,使中國社會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毛澤東治國理政的智慧,為我們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心并生成新的創造力,提供了深刻的歷史啟示!
責任編輯:侍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