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9年3月,毛澤東率領中共中央領導機關從西柏坡遷入北平(北京)。當毛澤東看到古老的北京城門時,心中不禁回憶起三十年前的往事,無限感慨地說:“三十年了,三十年前我為了尋求救國救民的真理而奔波。還不錯,吃了點苦頭,遇到了一位好人,那就是李大釗同志。在他的幫助下,我才成了一個馬列主義者,他是我真正的老師,沒有他的指點和教導,我今天還不知道在哪里呢!”彼時的李大釗30歲上下,以他的淵博學識和人格魅力影響了一代青年。
李大釗一生關心青年,熱愛青年,對青年寄予厚望。他將青年視為“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華”,把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他說:“凡以沖決歷史之桎梏,滌蕩歷史之積穢,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者,固莫不惟其青年是望矣。”他指出青年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青年的運命就是中華民族的運命,青年的未來就是國家的未來,“青年不死,即中華不亡”。他鼓勵青年,要發(fā)揚“薪膽精神”,赴國難,雪國恥,為創(chuàng)造青春中華披荊斬棘。“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征服歷史。”
作為一代青年的思想領袖和導師,李大釗引領廣大青年服膺馬克思主義,深入勞苦大眾,促使大批青年在實踐中迅速成長。
1917年底,李大釗受章士釗推薦、蔡元培校長邀請,出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在他的管理下,北大圖書館氣象萬新,不僅從封閉的舊式藏書樓轉變?yōu)殚_放式的新型現(xiàn)代圖書館,而且成為傳播新思想、新文化,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1918年1月至1923年9月,北大圖書館所藏外文書籍從9970冊增加到28836冊,增長了近三倍。介紹各種社會思潮的新增圖書中,包括了《共產黨宣言》在內的大量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
北大紅樓圖書館成為青年們最喜愛的地方,李大釗的辦公室更成為師生的聚集地、新文化運動的中心。這里沒有師生之別,沒有禮節(jié)客氣,充滿著學術自由的空氣。大家在這里閱讀新書,暢談新思想。李大釗總是身穿一件褪了色的布袍子,熱情接待向他求教的青年,暢談自己的看法。李大釗積極發(fā)揮青年社團的作用,指導成立國民社、新潮社、少年中國學會等進步社團。其中,少年中國學會成為五四時期最具影響力的青年社團之一,會員廣布中國甚至海外,毛澤東、張聞天、鄧中夏、高君宇等來自各個領域的進步青年,都曾加入其中。當時,李大釗在北京聯(lián)系各種派別和社團,促成統(tǒng)一的社會主義運動。
1920年8月,天津覺悟社成員在周恩來的帶領下來到北京,目的是將覺悟社與北京的進步團體聯(lián)合起來,采取共同行動,挽救中國危亡。周恩來找到的聯(lián)系人正是李大釗。在李大釗的幫助指導下,8月16日,覺悟社、少年中國學會、青年工讀互助團、曙光社、人道社等團體在北京陶然亭慈悲庵舉行了茶話會,決定“改造聯(lián)合”,共謀發(fā)展。李大釗出席了茶話會,并以“標明本會主義之必要”為題做了演講。他指出:“對內對外似均應有標明本會主義的必要,蓋主義不明,對內既不足以齊一全體之心,對外尤不足與人為聯(lián)合之行動也。”李大釗這里所要標明的主義,便是馬克思主義。他希望各社團在馬克思主義思想指導下從事革命活動。
李大釗是我國最早提出知識階級要與工人、農民結合的思想家、革命家。他鼓勵青年到農村去做實際民眾的工作,使知識階級和廣大勞苦民眾打成一氣,把現(xiàn)代的新文明從根底輸入社會。他號召:“青年呵!速向農村去吧!……那些終年在田野工作的父老婦孺,都是你們的同心伴侶,那炊煙鋤影、雞犬相聞的境界,才是你們安身立命的地方!”在李大釗的指導下,1919年3月成立了北京大學平民教育講演團。團員們以“增進平民知識,喚起平民之自覺心”為宗旨,走上街頭,走進農村、工廠,宣講平民教育,宣傳馬克思主義,在當時產生了廣泛的影響。1920年冬,李大釗又委派鄧中夏等人到長辛店創(chuàng)辦勞動補習學校。從做工、勞動講起,講明白工人為什么受苦受窮,為什么要團結起來同帝國主義和軍閥官僚、資本家斗爭,講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以及為何要成立工人階級的政黨。平民教育講演團和長辛店勞動補習學校的活動,促進了知識青年與勞動群眾的聯(lián)系,啟發(fā)了群眾的政治覺悟,鍛煉了青年,為開展北方工農革命運動打下了堅實基礎。
李大釗不僅在思想上引領青年,在實踐中鍛煉青年,在學習中、生活上也時刻關心愛護學生。新潮社剛剛成立時沒有活動場所,李大釗就從紅樓圖書館中騰出一大間房子供他們使用。當新潮社的羅家倫、傅斯年兩位同學受到誣陷時,李大釗挺身而出,為他們辯護,以證學生們的清白。為了能夠解決家庭貧困學生的半工半讀問題,李大釗參與發(fā)起北京工讀互助團,并與胡適等發(fā)出啟事,為工讀互助團的學生介紹工作,懇請北大各科室為他們提供就業(yè)崗位。學生生活有困難,李大釗便慷慨解囊,有時手頭緊了便預支自己的工資,因此月底發(fā)薪時領回家的往往是一把欠條。如今,李大釗紀念館還陳列著李大釗為北大哲學系學生劉仁靜緩交學宿等費的擔保信,以及送給羅章龍的毛毯等。
李大釗關心愛護青年,也受到廣大青年的愛戴和擁護。北京大學建校25周年紀念活動中進行了一次民意測驗,其中一個問題為“你心目中,國內或世界大人物,是哪幾位?”結果李大釗在43名得票人中位居前8位,可見他在北大學生中的影響力之大。1983年以中共中央名義發(fā)表的李大釗烈士碑文中這樣寫道:“許多青年在他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其中有些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著名活動家,如鄧中夏同志、高君宇同志等。毛澤東同志和周恩來同志也都受到過他的影響。”這是對李大釗教育和影響青年的充分肯定。
責任編輯:侍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