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海上封鎖作戰是國外歷次海上武裝沖突中常用的作戰方式,可以協同登陸作戰對敵方形成包圍之勢,切斷敵方物資供給。根據國際慣例,只要遵循國際法對作戰手段和方式的限制、遵循人道主義原則,海上封鎖作戰規則同樣適用于國內武裝沖突。本文主要探討了實施海上封鎖的合法性以及應遵循的一般性封鎖規則,明確封鎖區域的劃定、封鎖手段和方式的運用、人道主義規則遵循。
【關鍵詞】國內武裝沖突|海上封鎖|國際法要求
海上封鎖作戰是由海軍兵力單獨或在其他軍兵種協同下,控制特定海洋區域或者海上通道,隔絕對方海岸、島嶼同外界聯系的作戰行動。海上封鎖作戰的目的在于對敵人施加經濟壓力,阻止所有國家(包括敵方和中立國)的艦船、飛機、潛艇進出屬于敵國或被敵國占領控制的特定港口、機場或沿海特定海域,切斷對象國的所有海上貿易。其主要特征有:第一,海上封鎖作戰關注的是被封鎖地區的經濟,是一項戰略行動。第二,實施海上封鎖行動的艦船駐扎在沿岸布防武器射程之外,封鎖范圍較大。在封鎖過程中,封鎖部隊必然阻止目標國港口的海上貿易,會對目標國的經濟貿易造成巨大影響。
一、國內武裝沖突中海上封鎖作戰的合法性分析
國際法上的封鎖是一種對敵作戰手段,涉及兩個主權國家間的行為,這就要求封鎖方和被封鎖方都是獨立的主權國家。嚴格上說,國內武裝沖突是國家內部事務,其不屬于國際法調整的范圍,因此,國內武裝沖突中實施的封鎖行為不同于海戰法一般意義上的封鎖,而是主權國家自主行使的國家管轄權,這里存在的問題就是內戰中的海上封鎖是否具有合法性。1977年《關于保護非國際性武裝沖突受難者的附加議定書》第三條明確規定,一國政府有“用一切合法手段維持或恢復國內法律和秩序或保衛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責任”。《聯合國憲章》第二條第七項規定:“本憲章不得認為授權聯合國干涉在本質上屬于任何國家國內管轄之事件,并且不得要求會員國將該事項依本憲章提請解決”。以上條款都明確了主權國家何時采取何種手段制止國家分裂、維護國家統一完整完全屬于國家內政問題。因此國內武裝沖突中的海上封鎖作戰,應理解為主權國家有權自主采取一切恰當的行為和方式處理本領土內一切事務,包括用海上封鎖的手段關閉本國部分港口、機場和海域。國內武裝沖突中實施海上封鎖在國際法上具有充分的依據,是實現國家統一的合法權力,不僅他國不得干涉,也不得提請聯合國大會討論此行為的合法性。
為此,國際法學者拉薩·奧本海提出:“沒有人認為英國在美國內戰期間可以否認美國有權宣布封鎖”。在世界戰爭史上,針對1861-1865年美國內戰中“聯邦政府”對“南部叛軍”的海上封鎖和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人民陣線和共和政府對佛朗哥叛軍的海上封鎖,國際社會至今并未質疑過其行動的合法性。國際社會實踐已經印證國內武裝沖突中采取海上封鎖行動具有合法性。值得注意的是,這里合法性的主體是指一國合法政府的封鎖行為,而不是非法政府的封鎖行為,因為“叛亂者宣布的封鎖是無約束力的,它們的軍艦不得對商船進行臨檢和搜索禁制品”。毋庸置疑,國內武裝沖突中的合法政府采取的海上封鎖行動具有合法性基礎,更值得關注和討論的是國內武裝沖突中實施海上封鎖的手段和方式要符合國際法普遍要求。
二、實施海上封鎖作戰應遵循一般國際法要求
(一)海上封鎖區域的劃定
海上封鎖涉及海域面積較大,往往會涉及第三國家的海上航運和貿易,應嚴格依據國際法劃定封鎖區。1909年《倫敦宣言》規定,海上交戰雙方只能將封鎖區限定在敵對方的海岸和港口,對于公海和國際航行海峽不得設置封鎖,對于中立國的領海也不得設置封鎖。依據《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19、25、40條,可以在本國的領海和內水實施封鎖,但在專屬經濟區和公海設置封鎖則無明確規定,但依據公海自由原則,在公海設置封鎖區理應推定為合法。1937年英、法、蘇等9國簽訂的《尼翁協定》專門規定了內戰中封鎖行為,該協定規定內戰各方必須將各自的封鎖作戰行為限定在己方的領海范圍內,一旦超出領海范圍,將被認為是非法的戰爭行為。《尼翁協定》還確定了一個重要原則,即封鎖不應影響船舶在公海的自由航行,內戰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以海上封鎖為理由干渉公海自由航行原則,尤其是不得影響國際海峽和水道的船舶過境通行權。因此國內海上封鎖作戰應在一國領海和內水進行,確需封鎖專屬經濟區和公海部分海域,應事先聲明封鎖并未剝奪第三國航行自由,飛機和艦船可以在風險自負的情況下進入公海上的封鎖區域。根據他國歷次海戰的傳統做法,在海上封鎖作戰中應避免使用封鎖區這一敏感字樣,多在公告和聲明中使用“海上禁運”或“海上禁航”,來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在海上封鎖作戰中,具體封鎖區域又分為“封鎖目標區域”和“封鎖作戰區域”。封鎖目標區域,是指封鎖方所要封鎖的敵方具體的港口和海岸,此項區域目標明確,范圍清晰可測,在劃定上一般不存在爭議。封鎖作戰區域,是指維持封鎖方有效海軍兵力的行動區域。在國際法上,對此區域的劃定沒有明確的數值標準,回顧歷次海上封鎖的實踐,美國對古巴的封鎖為400海里;英國對馬島的封鎖最初為200海里,后擴大至阿根廷12海里的領海外。在理論上,對封鎖區外的軍事目標進行直接武力攻擊是符合規定的,英阿馬島海戰中,英國潛艇“征服者號”就曾擊中馬島200海里封鎖區外的阿根廷巡洋艦。
(二)海上封鎖手段和方式的要求
海上封鎖制度是國際習慣法的產物,是一種有效的海上作戰軍事手段。海上強國通過封鎖來阻止目標沿海國與任何其他國家間的所有海上貿易,阻止被封鎖國的所有海上交通,并將封鎖范圍延伸到被封鎖國可用于運輸的鄰國港口,可以給到被封鎖國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害。所以封鎖的核心要素就是要切斷被封鎖國與其他國家的海上貿易往來,而只有實際部署兵力實施封鎖才能達到此項戰略目的,因此,封鎖必須切實有效。現代海戰已經摒棄16世紀初期的“紙上封鎖”,《巴黎宣言》第4條規定:“必須使戰時對敵方海岸的封鎖具有實效”。為使封鎖切實有效,封鎖國的權利包括:
1.采取一切合法手段阻斷被封鎖方與外界的聯系和交往,捕獲被封鎖方的商船及其貨物,打擊企圖突破封鎖的軍事力量。
2.迫使前往第三國而途徑封鎖區的第三方船舶按照規定的航線行駛。
3.對駛往或駛出封鎖區的所有船舶實施海上登臨檢查,對違反封鎖令和運輸禁運品的船舶實施拿捕。
4.在有合理證據認為商船正在沖破封鎖時,可以對其拿捕;經過事先警告,可對明顯抗拒拿捕的商船予以攻擊。
以上封鎖權利的實現必須有充足的水面軍事力量作為保障,而且必須是以充足的水面艦艇作為主火力。水面艦艇是實施海上臨檢、拿捕的主要軍事力量,潛艇只有在浮出水面時才可以代替艦艇作為主要封鎖軍事力量。而水雷、魚類、導彈等武器無法實現登臨、檢查和拿捕的任務,不能將其部署為主要封鎖力量,只能作為輔助封鎖手段。
在海上封鎖作戰中,為使封鎖具有約束力,原則上應遵循以下幾項基本要求:其一,在實施封鎖前,正式宣布封鎖通知,可由官方政府或執行任務的軍隊代表宣布;明確封鎖的開始時間、被封鎖海岸線的地理界限;允許中立國船只的行駛時間和路線。其二,根據封鎖海域的面積,部署足夠的水面艦艇,以保證對進出封鎖區的船舶實施臨檢和拿捕。其三,封鎖行動中應發揮艦載機的作用。一戰中,德國曾使用潛艇作為主要封鎖武器,擊沉協約國各類艦船5282艘。但是潛艇作戰最大的優勢在于其隱蔽性,國際法規定對商船進行拿捕的前置程序是攔截和登臨檢查,如果潛艇執行臨檢拿捕,長期暴露于海面是非常脆弱的。一戰中,德國對英國實施的潛艇封鎖并未遵守臨檢前置程序,而是直接于水下對目標發起攻擊,故而引起國際社會強烈譴責,在國際法中,單獨使用水下潛艇兵力作為封鎖手段一直存在爭論。二戰后,海上封鎖作戰方式和手段出現了新的變化,越戰中,美軍投入大量飛機封鎖越南的港口、河道和海岸帶,阻斷了越南的海上交通。在海戰中,飛機是服務于海上武裝力量的,勢必要求其要遵循海上封鎖制度,而直升機靈活機動的特點完全能夠執行登臨檢查商船的任務,為海軍兵力進一步的拿捕、攻擊提供合法性基礎。
(三)破壞海上封鎖的認定和處理
破壞封鎖的認定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客觀條件,即突破封鎖線的事實;二是主觀條件,即明知故犯,已經接到封鎖的公開宣告和通知,仍然通過封鎖線。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幾種情形不構成對封鎖線的破壞:一是由于需要修理、氣象險惡、缺少淡水或糧食等原因而不得已駛入封鎖區的;二是在封鎖前已在封鎖區的船舶而空駛出封鎖區的;三是中立國雇傭的將本國遇難船員從封鎖區域接送回國的船只。但是如果上述船舶以任何形式參與敵對行動的,應將其視為破壞封鎖。在海上武裝沖突中,作戰兵力要增強鑒別能力,識別違法事實,防止利用中立國或遇難船舶身份資敵、運載禁運品(參見1909年《倫敦海戰法規宣言》第二章)。
根據《倫敦海戰法宣言》,對破壞封鎖的處理應分以下幾種情形區別對待:一是對破壞封鎖的敵國軍艦及其輔助船只可實施直接攻擊;二是對破壞封鎖的敵方商船,經過臨檢確認后可以將其拿捕,并交由司法機關審判,軍艦對于明顯抗拒拿捕的商船可以實施攻擊。三是對于未經批準進入封鎖海域的中立國船舶,可以進行拿捕,拿捕后帶回本國港口交由有管轄權法院進行審判。
三、海上封鎖作戰應遵循的人道主義保護要求
當前,世界上很少有經濟體能夠在資源、能源、糧食方面完全實現自給自足,而海上封鎖作戰對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摧毀最為直接有效,隨著封鎖時間延長,在遏制封鎖地區的貿易時勢必也會對平民的生活造成嚴重損害。英國在1939年9月至12月間,沒收運往德國的貨物總計52.7萬余噸。其中大部分是礦石、金屬及其相關產品,其次是油料作物、糧食產品。英國官方總結實施封鎖的一個最重要的效果在于對心理的影響,英國沒收貨物措施對德國的貿易商產生巨大的震撼力和威懾力,從根本上斷絕德國的貨物來源,致使德國商船在公海銷聲匿跡,德國國內幾乎陷入“無米可炊”的境界。但此類致使平民挨餓的作戰手段違反了人道法中的“區分原則”(區分原則是指要把平民與戰斗員、有戰斗能力的戰斗員與喪失戰斗能力的戰爭受難者、軍事目標與民用物體區分開來,并給予不同的待遇),1977年《日內瓦公約》第一附加議定書第54條第一款做出人道主義規定,明確禁止使平民陷于饑餓的作戰手段和方法。紅十字國際委員會針對此條也做出學術評注,海上封鎖是為了阻斷敵方的海上貿易,切斷物資供應,而不是為了剝奪平民食物使平民陷于饑餓。《圣雷莫手冊》將人道主義救助的范圍擴大到醫療用品,第104條指出封鎖方應允許救助平民或者傷病員的醫療物資通過封鎖線,前提是經過封鎖方的查驗。因此實施海上封鎖作戰,要遵循相關人道法規定,在作戰行動中注意區分和保護民用物資和平民,尤其要保證民用物資供給,恪守作戰中的“區分原則”,實現軍事利益和人道遵循的平衡。
上文探討的海洋法海戰法對海上封鎖作戰做出的諸多限制,大部分條款是國際社會相互斗爭的結果,并不具備強制執行力和約束力。這就要求我軍在海上封鎖作戰中,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和善意遵守海上封鎖作戰的基本原則;另一方面要把研究和運用海上封鎖國際法規定置于關系我國領土主權和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來考量,力求做到師出有名、封鎖有據、執法有理、打擊有度。
四、國內武裝沖突中海上封鎖作戰規則對我國的一般性啟示
目前,高端海戰中實施海上封鎖的軍事技術手段和武器裝備應用不斷更新迭代,同時突破封鎖的作戰手段也隨之變得更多。與此同時,隨著海戰法規則的日益完善,對海戰中封鎖行動的規則和限制也越來越多,海上作戰行動已日趨變得更加公開、透明。在武裝沖突法得到國際社會普遍認可的形勢下,我們必須運用法律手段加強對海上封鎖行動的保障,以此確保海上封鎖行動取得勝利的同時贏得政治主動權。
(一)法律準備,強化海上封鎖的法理支撐
1.參與國際立法
雖然國際社會關于海戰的規則和國際慣例內容繁多,體系龐雜,但隨著武器裝備的更新和軍事技術的突破以及當代海上武裝沖突中的軍事斗爭和軍事實踐的現實情況,都對固有的海戰法規則體系的應用提出挑戰。在固有法律體系和現實海上軍事實踐的適應過程中,我國應積極參與國際立法,履行大國義務和擔當,倡導構建適應當前海上斗爭環境和斗爭形式的海戰法體系,以填補當前海上軍事斗爭中的部分法律空白,這也是我們積極爭取國際話語權,維護國家利益的必然要求。
2.完善相關國內立法
我國海軍實施的海上封鎖作戰行動是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行為,具體行動必須依靠國內法提供支撐和保障,因此完善海上封鎖行動的配套立法工作重要而緊迫,在法律層面為我軍封鎖行動提供法理支撐。立法機關可頒布制定單獨的軍事行動法作為上位法,針對具體的海上封鎖軍事可利用行動手冊的形式,為海軍指戰員提供指導。
(二)合法決策,依法組織海上封鎖行動
首先,劃定封鎖區域要盡量避開與他國存在爭議的海域。其次,根據行動需要,封鎖前應發出宣告,以保護中立國利益,爭取輿論支持。最后,應依法處置破壞封鎖的行為。對交戰方軍艦,應密切監視、及時驅離,同時留存證據,不宜直接發起攻擊;對載有禁運品和運送作戰人員的船只及時攔截、依法處置;對在公海領域自由航行的無明顯敵性活動的船只應謹慎攔截和臨檢。
綜上所述,我們既要借鑒歷次海戰的經驗教訓,又要結合未來海上斗爭的新情況和新形勢,重視對海上沖突中國際法的研究和運用,正確對待海戰法規的地位和作用,真正的將國際法規則視為我們應對海上武裝沖突、實施海上軍事斗爭的強有力武器。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英]詹寧斯·瓦茨.奧本海.國際法(下卷)第一分冊[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英]詹寧斯·瓦茨.奧本海.國際法(下卷)第二分冊[Z].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3]盛紅生,肖鳳城,楊澤偉.21世紀前期武裝沖突中的國際法問題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
[4]任筱鋒.海上軍事行動法手冊[M].海潮出版社,2008.
[5]朱路.論當代武裝沖突對國際法和戰爭法的挑戰[M].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2022.
(作者簡介:劉冉冉,海軍航空大學青島校區政治理論教研室,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軍事法;范晨,海軍航空大學青島校區政治理論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