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別山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實踐所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其在新時代的價值引領作用不容忽視,探索將其融入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對于加強軍校學員黨史軍史學習,牢固樹立對黨忠誠、矢志強軍的革命信念,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大別山精神|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實踐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弘揚以偉大建黨精神為源頭的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用好紅色資源”。大別山精神作為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寶貴紅色資源。研究探索將大別山精神融入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的課程教學,不僅有利于豐富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程的教學內容,促進其教學目標的實現,而且有利于進一步傳承以“大別山精神”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更好地發揮紅色資源的育人價值。
一、大別山精神的基本內涵
地跨安徽、河南、湖北三省的大別山地區是近代中國革命的重要區域,自1921年中國共產黨誕生以來,大別山地區的軍民在黨的帶領下,在這片紅色沃土進行了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革命奇跡,在這個過程中,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鍛造了大別山精神。2019年9月,習主席在河南考察調研時指出:“鄂豫皖蘇區根據地是我們黨的重要建黨基地,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大別山精神等都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1]這是黨的領導人首次在公開場合使用“大別山精神”的概念。自此,“大別山精神”的研究逐漸成為學術界的一個熱點。對于大別山精神內涵的研究,可謂成果豐碩,迄今為止已經發表的論文達到50余篇。雖然到目前在大別山精神的內涵上還沒有一個權威、統一的闡釋,但所有筆者都認為大別山精神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縱觀這些研究成果,我們對大別山精神的主要內涵進行歸納概括,其核心要義為:“堅韌忠誠的理想信念、胸懷全局的無私品格、樸誠為民的革命本色、不勝不休的頑強作風”[2]。
二、大別山精神融入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的時代價值
大別山精神承載著革命先輩們崇高的理想和堅定的信仰,具有深厚的思想意涵和歷久彌新的育人價值。進入新時代,將大別山精神融入軍校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在提升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教學效果、培塑學員優良品格和宣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一)提升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教學效果
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作為生長軍官高等教育各班次的政治理論必修課,是一門回答我軍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的明史增智課,更是一門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精神培塑課。學員通過對該課程的學習,了解掌握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歷程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所形成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大別山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偉大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人民軍隊的歷史和優良傳統緊密相連,如:大別山精神形成發展的過程與人民軍隊的發展歷程有著時間上的同步性;大別山精神的內涵與人民軍隊優良傳統有著內容上的相容性;大別山精神的載體,即大別山地區的革命斗爭經歷、革命先輩事跡和革命遺址與人民軍隊歷史具有載體的相通性,等等。將內涵豐富、呈現形式多樣的大別山精神融入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有助于學員深入了解和領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是如何在艱苦環境中堅守信念,是如何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積累優良傳統的。這對于提升課程教學效果,培養學員的政治覺悟和軍事素養,具有重要意義。
(二)鑄牢學員對黨忠誠,矢志強軍的理想信念
大別山精神生成于大別山地區這一特定的區域,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大別山區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克服一切困難,憑借著堅韌的意志和堅定的革命必勝的信念克服一切困難,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大革命失敗后,大別山地區先后發動了黃麻、商南、六霍等三次武裝起義,率先舉起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旗幟,之后組建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紅四方面軍,開創了三大蘇區之一——鄂豫皖蘇區革命根據地;在革命失利,主力紅軍撤出鄂豫皖蘇區的情況下,大別山地區的軍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重新組建了紅二十五軍,堅持和保衛鄂豫皖蘇區;其后在紅二十五軍被迫撤離后,又重建了紅二十八軍,在大別山地區一直堅持斗爭,創造了28年紅旗不倒的奇跡。在這個過程中,大別山地區的軍民充分表現出了對黨絕對的忠誠和對革命事業的絕對忠貞,面對任何艱難險阻、困境逆境,都不曾放棄革命事業。也正是這些艱難奮斗史凝結成了光輝燦爛的大別山精神,堅韌忠誠也成為大別山精神的核心要義,這些也是新時代軍人品格塑造的寶貴精神財富。通過學習大別山精神,學員可以從中汲取力量,樹立起崇高的道德觀念和行為準則,培養出一批批具有堅定理想信念、忠誠于黨的事業、矢志強軍的優秀軍人。
(三)促進大別山精神的研究和宣傳
軍校即是學員學習科學知識的基地,也是宣傳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基地。軍校學員既是知識的學習者,也是文化的宣傳員。將大別山精神融入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能夠使學員更好地掌握大別山精神的歷史地位、豐富內涵和精神實質,更加深刻地感受大別山精神的時代價值,從而激發學員學習大別山地區紅色文化的熱情,不斷提升其歷史文化素養,摒棄紅色文化過時論、無用論等錯誤觀點,切實增強學員對以大別山精神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偉大精神的自主宣揚意識和能力。大別山精神及其所蘊涵的紅色文化也可以依托青年學員更廣泛地在社會傳播,通過青年學員的傳導不斷增加傳播主體,進而提升大別山精神的社會傳播力,擴大覆蓋面,從而推動大別山精神在新時代的傳承與發展。

三、大別山精神融入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的現實困難
當前,在大別山精神融入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的過程中,由于一些主客體原因,導致大別山精神還未能深度融入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程,進而制約了大別山精神的育人效果。
(一)研究成果不足,融入內容有限
近幾年,關于大別山精神的研究成果還是不少的。以“大別山精神”為關鍵詞,僅從知網上查詢到的文章已經多達277篇,這些研究成果都是大別山精神發揮育人作用的基礎。但是,綜合目前關于大別山精神的研究成果分析,絕大部分的研究集中在對于大別山精神的內涵、大別山精神的形成過程以及大別山地區的英雄人物和革命故事,成果雖多,但尚未形成系統權威的理論體系,有些觀點也不盡相同,譬如,關于大別山精神的內涵,目前研究成果確實不少,但沒有一個權威、統一的闡釋,即使是處于大別山地區的湖北、河南、安徽三地,各自對于大別山精神內涵的闡述也是各有不同。這種情況使得在將大別山精神融入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的過程中,缺乏相應系統、權威和深層次的教學資源。
(二)教學方式缺乏創新,融入效果不佳
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的教學方式對于大別山精神與課程融合的實際效果存在直接的影響。當前,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共計40學時,我校將其中30學時用于專題教學,其主要授課方式還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種方式的優勢在于讓學員能夠在短時間內了解掌握相關內容,但不足之處則在于,學員處于被動學習,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習主動性,學習的熱情大打折扣。雖然,我們在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上還是嘗試性地增加了一些教學方式,譬如:運用案例教學、研討教學、翻轉課堂等,但這些方式還是重在守成,缺乏創新,學習參與積極性不高,這也導致大別山精神的育人效果被弱化。
(三)校園紅色文化氛圍不強,融入環境缺失
政治理論教育效果,不僅依托于教員課堂講授,學員的課后實踐活動,也需要周邊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軍校學員具有管理嚴格,活動環境相對封閉的特點,這樣校園文化對于學員的影響力更大,可以說校園文化是軍校學員開展政治理論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濃厚的紅色文化氛圍能夠對學員產生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對于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的教育效果也能起到輔助提升的作用。當前紅色文化在我校校園文化建設中所占的比重還是有限的,這可能也是不少高校存在的共同問題。從實際情況來看,許多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紅色文化因子并不突出,高校的紅色文化傳播工作不夠深入,而關于大別山精神的弘揚則更為薄弱,有限的紅色文化主題活動也未能突出大別山精神的內涵和特質。例如,很少有高校設有反映大別山精神的紀念性建筑和宣傳欄,學校圖書館、檔案館中缺少大別山精神的系統性資料,不利于學生全面深入地學習大別山精神。學員社團也是軍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當前,軍校社團中關于紅色文化的學員社團相對較少,開展紅色文化的理論宣講和社會實踐活動不足,使得學員對包括大別山精神在內的紅色文化的認知比較淺薄,這種校園文化現狀顯然不利于大別山精神高效地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四、大別山精神融入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的實踐路徑
大別山精神作為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實踐所形成的寶貴精神財富,將其融入軍校政治理論教育,能有效提升軍校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效果。為更好地將大別山精神融入軍校思政課,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進一步加強大別山精神的研究,為深度融合奠定扎實基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主席多次強調:要“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 紅色文化的研究程度、研究成果,對于紅色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具有基礎的作用。為更好地將大別山精神融入軍校政治理論課,要進一步挖掘大別山精神的內涵,深入研究其形成與發展背景和過程,特別是要重點發掘大別山精神在新時代的價值和意義。可以通過學術研討會、研究課題等形式,推動大別山精神研究向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拓展。同時,需要系統梳理與大別山精神相關的歷史事件、革命故事、英雄人物、革命遺址和紀念場館,并篩選出適合軍校政治理論課的教學資源。
(二)不斷優化教學方式,加快政治理論課教學方法創新
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軍校學員雖然生活學習的環境相對地方大學生還是封閉一些,但互聯網信息的高速流通,讓現在軍校中的00后也能在軍校中接收更多的信息,他們更加樂于主動尋求新知識、新資訊,對于課堂教學中以“灌輸式”為主的教學方法興趣不高,部分學員甚至帶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在這樣的情況下,探索嘗試更多新的,以學員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和實踐模式,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在人民軍隊歷史與優良傳統課中,我們嘗試了互動式教學法、翻轉課堂、雨課堂等教學方法以及情景劇展演、紅色經典中的大別山精神主體展演、紅色場館參觀見學等實踐教學,都取得了不錯效果。下一步,在現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可以更好地利用現代化教學工具,特別是互聯網的功效,比如可以用VR 網上參觀大別山地區的紀念館,讓學員身臨其境感受紅色場館;也可以整合網絡上有關大別山精神的數字課程,利用學校的智慧平臺增加學員自主學習的資源和平臺;在實踐教學方面,還可以通過邀請大別山地區革命后代、研究專家來校為學員開設專題講座,或者邀請他們通過網絡平臺為學員授課,分享紅色故事。也可以利用學員每年到紅安進行野營拉練的機會,增加紅色教育地點,以體驗式的教學方法為學員走進大別山文化創造條件。
(三)加強校園紅色文化建設,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
為了更好地弘揚大別山精神,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加緊創設文化浸染環境。一是豐富校園紅色文化設施。在學校內設立大別山精神主題紀念館、雕塑、宣傳欄等,展示大別山地區革命歷史、英雄事跡和精神內涵,讓學員在日常生活學習中時刻感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二是開展豐富多樣的紅色文化主題活動。舉辦大別山精神講座、研討會、紅色歌舞晚會等,讓學員在參與活動中深入了解大別山精神;鼓勵學員創作以大別山精神為主題的文學作品、書畫作品等,激發學員對紅色文化的熱愛。三是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傳播紅色文化。在學校官網、微信公眾號等平臺推出大別山精神系列文章、視頻、音頻等,讓紅色文化滲透到學員的網絡生活;開展線上紅色知識競賽、話題討論等活動,激發學員學習紅色文化的興趣。四是加強紅色文化隊伍建設。選拔優秀學員擔任紅色文化宣傳員,參與紅色文化活動的組織和策劃;鼓勵學員自發成立紅色文化社團,開展紅色文化活動;加強對紅色文化隊伍的培訓和指導,提高他們的思想政治覺悟和業務能力。通過這些措施,我們將紅色文化融入軍校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厚的紅色氛圍,讓大別山精神在學員心中扎根,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成效。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本報評論員.弘揚大別山精神,把偉大事業奮力推向前進[N].人民日報,2021-11-03(4).
[2] 田青剛.大別山精神[M].中共黨史出版社,2020(4):1.
(作者簡介:謝春婭,海軍工程大學政治理論系講師,碩士;楊玉榮、干寧,海軍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