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從唯心主義的歷史觀、鼓吹夸大英雄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貶低丑化人民群眾三個方面介紹了英雄史觀的內容,繼而分析了馬克思群眾史觀對英雄史觀的突破,包括提出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科學看待英雄人物的作用、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并闡釋了群眾史觀的意義。
【關鍵詞】群眾史觀|唯物主義|英雄史觀
英雄史觀是一種廣泛存在于東西方的歷史觀,以英雄決定歷史為核心內容,如朱熹的“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卡萊爾的“世界歷史就是偉大人物的傳記。”英雄史觀有一定的合理性,其看到了英雄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同時,英雄史觀也存在著嚴重的缺陷,一方面,英雄史觀是基于唯心主義的史觀,未能正確認識到社會存在的根本地位,另一方面,唯心史觀割裂了英雄人物與人民群眾的關系,片面放大英雄人物的功績,貶低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馬克思群眾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內容,從哲學基本問題、物質生產的人的活動以及對立統一規律出發,批判了英雄史觀,構建了群眾史觀[1],不僅實現了對英雄史觀的突破,對當今中國更有著深遠的意義。
一、英雄史觀的主要內容
(一)唯心主義的歷史觀
英雄史觀是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分為客觀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和主觀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兩支。黑格爾為客觀唯心主義體系的建立者,他將包括社會歷史在內的整個世界精神化,提出了絕對精神的概念。所謂絕對精神,指客觀獨立存在的某種宇宙精神,其是宇宙的本質、核心,先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存在,世界中的萬事萬物均是絕對精神的外在表現。在黑格爾看來,英雄人物才是人類社會中絕對精神的代理人,他們知曉什么是需要的和正和時宜的。同時,黑格爾也強調了哲學家的作用,認為哲學家是“絕對精神在完成創造歷史的行動之后用來回顧既往以求意識自身的工具。[2]”卡萊爾是主觀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代表人物,他將英雄人物的意志、品格、才能視作驅動歷史發展的主要力量,認為人類社會的整個歷史,均是降臨到世界的英雄人物思想的外在的、物質的結果。尼采則提出了更為激進的“超人”哲學思想,極端放大意志的作用,將“超人”視作歷史的主宰者,而將人民群眾視作“超人”實現意志的工具。
(二)鼓吹夸大英雄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
英雄是在社會歷史發展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人。英雄史觀在肯定英雄作用的同時,無限制鼓吹、夸大英雄的作用。黑格爾從客觀唯心主義出發,將英雄視作世界精神的代理人,認為英雄的業績源自絕對精神,而非現實社會。對歷史上的英雄人物,黑格爾極力贊揚,稱亞歷山大大帝“完成了希臘世界”,是偉大的元帥、足智多謀的軍師,稱凱撒大帝為世界歷史開創了一個新的紀元,稱拿破侖功績卓著、名揚天下。同為英雄史觀代表人物的卡萊爾,將整個的世界歷史視作英雄人物的歷史,在《論英雄、英雄崇拜和歷史上的英雄業績》一書中,卡萊爾將歷史上的英雄分為神明英雄、先知英雄、詩人英雄、教士英雄、文人英雄以及帝王英雄六類,分別闡釋了各類英雄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構建了社會歷史發展的英雄譜系。他鼓吹世界一切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均是偉人思想的具體化和實際化[3]。對英雄人物所犯的錯誤,英雄史觀也缺乏正確的態度,如黑格爾將英雄人物的錯誤視作為實現目的而不可避免的閃失,有著明顯的“為尊者諱”的色彩。
(三)貶低丑化人民群眾
英雄史觀的倡導者,為了凸顯英雄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多將英雄與人民群眾對立起來。在無政府主義者蒲魯東看來,掌握大量知識的學者是英雄,而歷史則是學者創造的。他將學者比喻為從上帝處竊取隱秘思想的人,人民群眾的知識則來自于學者的“泄露”。主觀卡萊爾認為,人天生便有賢人、貴人與愚人、賤人的區別,賢人、貴人即英雄,歷史應該由他們來創造,愚人、賤人則是人民群眾,他們僅是被動的歷史追隨者。貶低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是英雄史觀倡導者的一貫做法,俄國民粹派將人民群眾視作“群氓”,認為他們毫無創造因素,猶如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一大串零。黑格爾在夸大英雄作用的同時,不惜丑化人民群眾,認為英雄人物思想敏銳、眼光犀利、行動率先、功績顯著,而人民群眾則思想遲鈍、愚昧無知、行動可鄙、毫無建樹,并說“他們雙方之間絕對沒有共同的地方。[4]”可見,在英雄史觀倡導者看來,人民群眾不僅不是社會歷史發展中的積極因素,相反,更是阻礙社會歷史發展的消極因素,他們只能在英雄創造的時代中隨波逐流。
二、馬克思群眾史觀對英雄史觀的突破
(一)提出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
作為唯物主義者,馬克思對唯心主義的英雄史觀進行了深刻的揭露與批判,提出了唯物主義的歷史觀——群眾史觀,而群眾史觀也成為唯物史觀的重要支柱??茖W的實踐觀是唯物史觀大廈建立的基石,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文中,馬克思著力強調了實踐的地位與意義,主張用實踐的觀點來看待、理解世界。實踐包括物質性、主體性兩大特點,馬克思先從實踐的物質性出發,揭露了歷史發展中的客觀規律問題,繼而從實踐的主體性出發,將人從事的實踐活動視作具有主體性的實踐活動。對主體認知的差別,是區分唯物主義群眾史觀和唯心主義英雄史觀的重要標志。英雄史觀將在社會中處于支配地位的少數人物,即所謂的英雄人物,視作主體,片面放大英雄人物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而群眾史觀則正確認識到廣大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將人民群眾視作主體。黑格爾以絕對精神構建英雄史觀,將英雄視作絕對精神在社會歷史中的代言人,馬克思則將現實的人的活動,視作驅動歷史發展的動力,辯駁了黑格爾的觀點,正如《神圣家族》中所言“人類的歷史變成了抽象的東西的歷史[5]”
(二)科學看待英雄人物的作用
英雄史觀強調英雄人物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作用,群眾史觀同樣不否認英雄人物的作用,但在何為英雄以及英雄人物發揮何種作用中,群眾史觀則突破了英雄史觀的局限性。英雄史觀將英雄視作孤立個體的集合,如亞歷山大、凱撒、拿破侖等,群眾史觀則將人民群眾整體視作英雄,旗幟鮮明地表示人民群眾才是真正的英雄。英雄史觀割裂了英雄人物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認為英雄人物是歷史的創造者,而人民群眾則是英雄人物的追隨者,群眾史觀突破了英雄、人民群眾二元論的不足,將英雄人物視作人民群眾中的先進分子和杰出代表,是英雄與人民群眾的關系從對立的關系轉變為辯證統一的關系。一方面,英雄人物來自人民群眾,脫離了人民群眾的英雄人物猶如脫離了水的魚,毫無生機,另一方面,人民群眾需要英雄人物,沒有英雄人物引領的人民群眾將如烏合之眾,難以發揮人民群眾的作用。英雄史觀認為英雄人物是完美的,對英雄人物的錯誤,往往遮掩英雄人物的錯誤。群眾史觀則正確看待英雄人物的功績與不足,馬克思對拿破侖有著極高的評價,同時,也指出了拿破侖的不足,“但是,拿破侖還是把國家看做目的本身,而把市民生活僅僅看做司庫和他的不能有自己的意志的下屬。”
(三)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
英雄史觀將英雄人物視作歷史的創造者,并極力貶低、抹殺廣大人民群眾在歷史發展中的根本性、決定性、創造性作用。群眾史觀則強調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首先,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對物質生產的忽略是英雄史觀的通病,英雄史觀的倡導者,僅僅關注到了英雄人物表面的功績,忽略了物質生產的支持。群眾史觀將物質生產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強調了人民群眾在物質生產中的主體作用。其次,人民群眾是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英雄史觀認為精神財富由偉大的文學家、藝術家、哲學家等創造,群眾史觀從物質決定意識的角度出發,指出精神財富是在物質財富基礎上創造出來的財富,人民群眾作為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在精神財富的創造中起到了基礎性的作用,并且,任何類型的精神財富,均不可能脫離人民群眾而存在。最后,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英雄史觀將英雄人物視作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甚至認為人民群眾是社會變革失敗的原因,如鮑威爾簡單地將革命失敗歸結為群眾的盲目性[6]。馬克思則認為革命失敗的根本因素在于沒有真正代表群眾的真實需要。
三、馬克思群眾史觀的意義
(一)牢固樹立人民立場
群眾史觀以唯物主義為內核,闡釋了人民群眾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主體作用。作為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我們要牢固樹立人民立場。首先,深刻認識到物質生產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唯物主義源自科學的實踐觀,而物質生產則是社會實踐的焦點。要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并充分彰顯人民群眾在物質生產中的主體地位。其次,著力滿足人民群眾的需求。馬克思指出“為了生活首先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7]”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人民群眾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復雜化、個性化。要在物質生產的基礎上,進一步做好生產成果的分配,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最后,促進人民群眾的發展。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追求,也是群眾史觀的內在要求。要將人民群眾的發展作為踐行群眾史觀的價值追求,并通過人民群眾的發展來推動社會歷史的發展。
(二)樹立正確的英雄觀
群眾史觀雖然深刻批判了英雄史觀,但并不排斥英雄,相反,群眾史觀有自身的英雄觀。對此,要以群眾史觀為依據,樹立正確的英雄觀。首先,正確看待英雄與時代的關系。英雄史觀認為“英雄造時勢”,將英雄視作社會歷史發展的動力,群眾史觀認為“時勢造英雄”,將時代環境視作英雄誕生的土壤。群眾史觀正確闡明了英雄與時代的關系,要從更為廣闊的時代環境出發,來看待英雄。其次,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氛圍。英雄人物作為人民群眾中的佼佼者,對人民群眾具有引領作用。在抗戰勝利70周年的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8]”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風氣,發揮好英雄的引領作用。最后,鼓勵人人爭做英雄。英雄來自人民群眾,現實生活中的每個人均有成為英雄的潛力。無論是在特殊崗位做出重要貢獻的人,或是在平凡崗位默默奉獻的人,均能成為時代的英雄。
(三)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與首創精神
將人民群眾視作歷史的創造者,是英雄史觀最為核心的內容,也是群眾史觀與英雄史觀的分水嶺。要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在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創造中的作用,一方面,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主觀能動性,凸顯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另一方面,善于發現人民群眾的中的英雄人物,加強英雄人物的宣傳,強化英雄人物在人民群眾中的引領、示范作用??v觀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持續不斷的變革貫穿于人類社會始終。在群眾史觀看來,社會變革的決定性力量是人民群眾。因此,要高度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舉例而言,改革開放后,農村的土地關系已經難以滿足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求。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村民,率先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爾后,家庭聯產承包制在全國范圍內推行,推動了農村經濟社會的發展。家庭聯產承包制正是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的鮮活體現。當前,我國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要深刻認識到人民群眾首創精神的重要性,以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創造性實踐,推進社會的變革與發展。
四、結語
英雄史觀作為歷史上長盛不衰的一種史觀,有一定的合理性,最為典型的便是認識到英雄在社會歷史發展中的突出作用,但英雄史觀也存在無限放大英雄作用,抹殺人民群眾功績的問題。并且,英雄史觀的理論根基是唯心的,根源上便存在錯誤。群眾史觀以唯物主義為根本,揭露了英雄史觀的虛妄性,突破了英雄史觀的局限性,不僅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更具有深刻的實踐價值。要深入把握群眾史觀的內涵,一方面,牢固樹立人民立場、樹立正確的英雄觀。另一方面,尊重人民群眾主體地位與首創精神。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郝貴生.馬克思恩格斯《神圣家族》中的群眾史觀[J].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6(03):39-43.
[2]周澤之.唯心·客觀·辯證三位一體——黑格爾英雄史觀解析[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2(01):61-65.
[3]托馬斯·卡萊爾著.周祖達譯.論英雄、英雄崇拜和歷史上的英雄業績[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121.
[4]黑格爾著.王造時譯.歷史哲學[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219.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神圣家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顧雅超.馬克思群眾史觀的當代價值研究[D].長春大學,2022.
[7]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58.
[8]習近平.在頒發“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頒發儀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5-09-02.
(作者簡介:武映彤,內蒙古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在讀研究生,文學學士,研究方向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