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國資本市場出現了震蕩。9月24日央行等三部門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推出新一輪穩股市、穩房市、穩增長的利好政策之后,中國A股市場連續多日大幅上漲,成交量也創出新高。但國慶長假恢復交易之后,股票市場震蕩加大,甚至一度出現了明顯調整。一些媒體報道認為,投資者對于未來中國經濟刺激政策的持續性,特別是財政政策如何安排,仍然感到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筆者以為,一系列跡象表明,中國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正在增強。財政政策有望接力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疊加促進民營經濟的改革將有所推進,可以為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和宏觀經濟行穩致遠保駕護航。
自近期央行等三部門召開新聞發布會以來,特別是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部署加強政策逆周期調節之后,筆者注意到,無論是總量型還是結構性的貨幣政策寬松力度都明顯超出預期,并推動中國股市大幅上揚。
在總量政策方面,9月27日,人民銀行宣布降低存款準備金率0.5%,并且降低7天逆回購利率20個基點。在房地產相關的信貸政策方面,央行統一設定首套二套房首付比例下限到15%,并要求降低存量房貸利率;央行同時提升了3000億元保障房再貸款中央銀行資金支持比例,延長了兩項地產優惠政策的執行期限,宣布支持房企收購存量土地。與此同時,為了支持股票市場,央行也和其他監管部門一起支持非銀金融機構通過資產質押從央行獲取流動性,首批規模5000億元——10月10日“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正式落地;央行還創設了股票增持回購再貸款3000億元,支持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增持回購上市公司股票;央行表示,資金規模后期可能繼續增加。
9月24日政策加力到9月30日A股收市,短短五個交易日Wind(萬得)全A指數上漲超過25%,9月30日當日,兩市成交近2.6萬億元,創出歷史新高。國慶假期后第一天(10月8日),上證指數幾乎以漲停開盤,“國家牛市”似乎已然到來。
“國家牛市”的出現已經從多個渠道對提振中國經濟起到積極作用。首先,股票價格的大幅上漲帶來顯著的財富效應,有利于提振居民消費和經濟增長。由于股市大漲,一些居民國慶期間的旅游安排也跟隨升級,居民消費信心有所恢復。其次,股市大漲也有利于提振通脹預期,緩解當前經濟面臨的價格下行和需求下滑的風險。由于資產價格上漲通常領先于物價,資產價格上行會傳遞價格水平回升的信號,改善居民和企業對未來價格的預期。最后,股市上行同樣有利于社會各界改善對于經濟的預期和對包括房地產價格在內的其他資產價格的預期。
但是,單靠貨幣政策可能獨木難支。國慶節后資本市場的動蕩似乎也說明了這一點。上世紀90年代的日本面臨房地產泡沫調整,經濟陷入長期低迷。除了給銀行體系注資推動僵尸企業出清,安倍經濟學的“三支箭”——財政、貨幣政策協調出擊疊加結構性改革對日本經濟最終走向復蘇起到了關鍵作用。日本經驗頗為值得借鑒。
筆者注意到中國宏觀政策取向的一致性正在明顯增強。10月8日上午,國務院以“增強宏觀政策取向一致性,強化政策協同提升實施效果”為主題,進行專題學習。李強總理強調,“要用系統性的思維、方法和措施,優化政策資源和工具的配置組合,釋放更大的政策效能……特別是在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的情況下,各方面都要積極推出有利于穩增長、穩預期的政策,慎重出臺有收縮和抑制效應的政策。”李強還特別強調,“要大力規范涉企執法、監管行為,壓縮自由裁量空間。”10月10日,司法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在門戶網站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營經濟促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法案從公平競爭、投資融資、科技創新、規范經營、服務保障、權益保護、法律責任等方面作出規定;有助于穩定市場預期、提振發展信心,營造有利于民營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
部委層面的行動也表明,各部門正在增加協調,加強協作,努力實現全年經濟增長目標。近日,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建立聯合工作組,并召開工作組首次正式會議,就央行公開市場操作中逐步增加國債買賣進行協調。10月8日,國家發改委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落實一攬子增量政策”的有關情況。
雖然一些投資者認為,發布會未能提供增量政策具體細節,特別是財政增量政策的規模和具體投向等信息,筆者認為發布會還是明確提出了穩增長、穩地產和穩股市政策組合拳的整體框架,包括加大貨幣財政政策執行力度并促進改革,通過政策調整進一步擴大內需,多舉措幫扶企業、規范涉企執法,穩定房地產市場并提振資本市場等五大方面。10月9日,在資本市場出現調整之后,國新辦立即宣布財政部負責人將出席10月12日的新聞發布會,發布“加大財政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的相關信息,直接回應了市場關切。
當下,貨幣與地產相關政策調整已經改變了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的預期。雖有震蕩,股票市場整體也出現了明顯回升。筆者預計財政政策方面未來三年6萬億-10萬億元特別國債和結構改革方面對民營企業扶持的措施將與已經明顯發力的貨幣政策一起,構成中國宏觀政策調整的“三支箭”,推動資本市場持續向好并實現宏觀經濟行穩致遠。
三年疫情沖擊疊加房地產市場顯著調整,不僅僅居民部門資產負債表受到明顯沖擊,就業與收入也受到顯著影響,基層政府同樣運轉困難。除此以外,一些政策包括針對一些行業整頓政策造成了一些不確定性,也對民營企業家的信心造成擾動。筆者認為,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應該瞄準經濟的薄弱環節,提升居民收入和保障公共服務,降低地方政府債務和支出負擔,改善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協調發力,幫助中國走出需求不足和通縮風險上升的困境。
具體而言,政策和改革發力可以聚焦于六大方面:
首先,應該針對低收入群體大規模增加財政補貼,提升這一群體的收入。新冠疫情暴發之后,美國財政直接發錢補充居民收入,也帶動經濟最為迅速的回升。一些人擔心大規模發錢可能導致類似美國的高通脹,筆者以為中美有兩點不同:一方面,中國的房地產價格出現了明顯調整,金融周期的下行階段總需求整體偏弱會對沖財政補貼對消費的拉動;另一方面,美國高通脹一個重要因素是疫情期間供給受到約束,而當前中國并不存在這個問題。
9月26日,民政部、財政部聯合部署在國慶之際向特困人員、孤兒等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筆者以為,中央財政可以考慮針對更大范圍的低收入群體發放現金補貼和消費券。此外,中國的大學生、碩士乃至博士生的補助偏低,可以提升補助標準。例如,中國博士研究生的國家助學金標準為不低于每月1250元,與他們的工作付出和當下生活成本并不匹配,可以考慮大幅提升。
其次,應該給公務員適當調薪,促進收入增長。實際上,由于所在縣市財力偏弱,許多中西部地區公務員收入偏低,提升他們的工資水平也有利于改善地區間的收入差距。中國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總計有超過4000萬,是支撐消費的中堅力量。公務員的薪酬水平也是社會薪酬水平之錨;公務員薪水增加將有助于進一步穩定社會對收入的預期,提振消費和內需。
第三,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已經取得了明顯的效果,但在執行中仍有改善空間,并可以考慮進一步擴大規模。比如,以舊換新實施的過程中,對線上渠道和線下渠道給予同樣的重視;又比如,在更多財政補貼的支持下,可以把消費品以舊換新的范圍從家電、家居、汽車、電動自行車擴展到手機等高附加值、更新快的品類,尤其是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消費產品。針對促進服務消費,可以通過發放消費券的方式實施刺激。
第四,中央財政可以直接兜底基層政府“保民生、保工資、保運轉”三保工作,保障基本公共服務。此外,雖然在經濟轉型的背景下,財政刺激內需的主要方向應該著眼于消費,但是在一些關鍵的民生領域適當增加投資保障民生的工作也不應該被忽視。例如,伴隨著中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改造老舊小區、為具備條件的房屋加裝電梯也可以作為財政發力的重點方向。
第五,優先解決地方政府對企業“打白條”問題。部分新增財政赤字應該幫助地方政府減少債務,償還欠款。當下經濟困難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大量企業承接政府工程之后,因為地方財政困難無法獲得回款,企業經營因此面臨困境。中央財政資金下達地方之后,應優先解決地方政府“打白條”問題。政府履行償債職責,也是保基層運轉非常重要的方面。
第六,應該較快落實“規范涉企執法、監管行為,壓縮自由裁量空間”的工作要求,出臺有關辦法,減少一些部門干預企業經營、影響企業運轉、對企業吃拿卡要、亂攤派的行為。盡快完成《民營經濟促進法》的立法和落實,通過完善法律制度提升民營企業的信心。
(作者為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編輯:王延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