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
中國人樂居山水的情結由古至今,從未更改。中國人的生活品質很重要一點,就是山水環境。反映在文化上,中國文化很核心的一部分,就是山水文化。杜牧“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王維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各種膾炙人口的名篇名句,無一不寄托著我們對優美山水環境的向往。
經過改革開放四十多年的發展,廣東特別是珠三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珠三角城市群橫空出世,一個發達、現代的粵港澳大灣區正在闊步前行。
可人越是遠離自然,心就越靠近疾病。“口袋”鼓了,珠三角不少人的心卻“空”了、肺卻“黑”了。現代社會中,人們往往被繁忙的工作和生活所困擾,城市空間在某種程度上成了具有敵意的環境,擁堵、吵鬧、污染……引發焦慮、抑郁、疲勞等健康問題,人們渴望尋找一處靜謐之地。
依托南昆山、羅浮山優美生態環境,以及東江、流溪河、增江等眾多碧水清流,廣東提出建設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花園、世界級森林溫泉康養目的地、城鄉等值發展實驗區、嶺南特色縣鎮村現代化建設樣板。這些目標定位,既體現了對標國際一流美麗灣區的綠色發展需求,更為人們健康詩意生活夢想提供了優質的現實承載。
山水,為何會有如此強大的治愈功能?除了負離子這些物質養分,山水自然景觀也對人的身心也有愉悅和舒散作用,陶醉自然之美,進入放空自己的狀態,“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放下一時的得失與糾結,便可舒緩療愈愈生活焦慮。明代大才子袁宏道說:“湖水可以當藥,青山可以健脾。”他還說:“山水之樂,能濯俗腸。”
隨著城市發展,山水越來越遠、越來越少,不能時時登山臨水,觀賞自然,有的人便把山水搬回了家,于是在每個中國人心里,都有一個“院子夢”,種花種草,養魚養鳥,關上了門,院里就是自己的一方小山水。院子雖小,卻是對遠山碧水的寄托。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為城市留一片綠,為生命存一方自然山水,讓節奏慢下來,讓心靈在綠色的懷抱中康養療愈,城在山水中,人享山水樂,這體現決策者的定力,也應該成為管理者的責任。
堅持治山、治水、治城一體推進,科學合理規劃城市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營造健康美麗的城市生態環境,這是美麗中國建設城市篇的大本大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