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只有實現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國內大循環的空間才能更廣闊、成色才能更足?!备母锏木薰P,常在關鍵處落墨。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區域一體化乃大勢所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聚焦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提升區域整體實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一幅貫通東中西、協調南北的高質量發展畫卷正徐徐向世人展開。在全局上謀勢,在關鍵處落子。建設“環兩山”示范區,以一域帶全域,以發展促平衡,區域綠色合作正當時,對灣區經濟格局產生深遠的影響,為廣東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走在前列展現新擔當作為。
奮楫者先——增“綠”添美 擎畫綠色發展新空間
中國式現代化的宏偉藍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篇章。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知勢謀遠,勇開新篇。新時代“兩山”實踐正在廣東走向縱深,作為推動“百千萬工程”和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的關鍵:推進南昆山—羅浮山這一“環”下活了“一盤棋”,實現南昆山—羅浮山從“望山興嘆”到“緊密牽手”,極大地促進分布在環南昆山—羅浮山區域的廣州從化、增城和惠州博羅、龍門4個縣(區)城鄉區域協調“破圈”融合發展,南昆山—羅浮山即為大灣區“靠山”,北回歸線上這兩顆璀璨的明珠將煥發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美于生態、勝在自然”。展開廣東地圖,“北回歸線上的綠洲”上兩處格外顯眼的綠色地標:森林覆蓋率分別為96.93%、69.9%的南昆山和羅浮山,猶如兩塊綠寶石鑲嵌在嶺南綿延的山脈之中,水、泉、瀑、池、洞、林等自然風光的優美呈現,交相輝映,熠熠生輝,宛如一幅絢麗多彩的畫卷,展現著獨特的魅力。南昆蒼翠,層巒疊嶂、古木參天、翠竹遍野,擁有24萬畝原始森林,6萬畝連綿竹海,空氣中負離子高達13.6萬個/平方厘米,被譽為“南粵大氧吧”;羅浮雄壯,被稱為“嶺南第一山”,奇峰怪石、流泉飛瀑、洞天勝景,北宋詩人蘇東坡“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桔楊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名句亦猶新。“羅浮十八面”,中草藥資源豐富,分布著3400多種植物,其中藥用植物就有1240多種,素有“中草藥寶庫”的美譽。南昆山和羅浮山生態系統完整,是取舍平衡的智慧、天人合一哲思的完美呈現,質量和景觀在廣東乃至全國都是上佳。
南昆山—羅浮山之中,綠意延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印證著這方名山的生機與活力。審勢、謀局。向“綠”而行,環“兩山”示范區將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的生態花園。走進這片熱土,觸摸“兩山”的千年脈動,以“只爭朝夕,時不我待”的干勁與“綿綿用力,久久為功”的韌勁,正迸發出磅礴力量。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也在生態、最大的潛力還是在生態。共生之道于潤物細無聲處而蔚然,千百年來守護著這片多樣之美的人們,知綠、護綠、更懂綠,用心念好“生態經”,守護青山綠水這片美好家園,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
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十年,是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力度最大、舉措最實、推進最快、成效最顯著的十年。?!熬G”為要,嚴守法律“紅線”,守好生態“綠線”。抓實系統治理,抓住“統籌”全面提升森林、田園、溪流等區域生態功能和自然生態系統穩定性,厚植綠色優勢,持續擦亮生態底色,起而行之書寫生態優先“新考卷”。綠色是環南昆山—羅浮山縣鎮村高質量發展的底色。南昆山—羅浮山環繞之間一路風景旖旎,山水相連、生態相依、人文266dbac28045e7062c23dbd57a1f9eae35addd035863291af47195087763bed3相近、資源互補,村莊錯落有致,鄉鎮各具嶺南客家特色,周邊區域具備聯動打造的先天條件。如今,直線距離只有45公里的南昆山—羅浮山,以“綠”為筆,繪就生態環境“高顏值”和經濟發展“高質量”協同并進的和美畫卷,共同締造建成一批宜居宜業宜游、鎮美街靚的美麗圩鎮,建設一片和美的鄉村,打造一批有記憶、有故事的鄉村院落,構筑出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生態新空間格局。
千帆競發——點“綠”成金 點燃綠色發展新引擎
綠色生態是南昆山—羅浮山的最大財富、最大優勢、最大品牌。綠色為徑,緣何而變?青山有價、綠水含金,生態賦能,這“神奇”密碼,就在綠水青山里。在南昆山—羅浮山的山水之間,綠色產業崛起勢頭迅猛,正成為新舊動能轉化的引擎。做大綠色經濟“規??偭俊?,推動“含綠量”與“含金量”共進,“高顏值”與“高品質”共鳴帶來“大流量”,唱響綠色經濟發展“重頭戲”,顯著提升“強生態”引領下的“示范區”綠色發展能級。
知為行之始,行為知之成。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習近平總書記說:“這個生態總價值,就是綠色GDP的概念,說明生態本身就是價值。這里面不僅有林木本身的價值,還有綠肺效應,更能帶來旅游、林下經濟等?!痹鼍G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在中國式現代化的道路上走在前,堅定不移走綠色崛起之路,從生態制度、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生活、生態文化、生態安全六個方面推進全域生態文明建設,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打通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讓好生態、好山水成為“有價之寶”。固碳減排,充分發揮森林“碳庫”作用,讓綠色價值可量化、可交易,助力實現“雙碳”目標。依托豐富的森林資源和美麗的森林景觀,大力拓展旅游、康養等綠色新業態,做好“生態+”“文化+”“康養+”等多元化文章,“生態+農業”“生態+旅游”齊頭并進,縣(區)一體化聯動打造產業生態聚集地,系統推進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持續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優化公益林補償標準、健全自然保護地補償制度,促進社會公平。從“綠起來”到“美起來”,走出“生態綠村、產業富村、旅游強村”的發展路子,是生態文明綠美之路,是“生態+農文旅”融合振興之路,也是產業創新發展之路。當綠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美與好便會回饋,賦予這片土地更強的競爭力與無限的生機。
近年來,各地依托資源稟賦,加快探索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路徑和模式。如浙江安吉推動“以竹代塑”,引領低碳新生活,助力產業高質量發展;貴州立足生態環境優勢,發展壯大綠色數據中心產業。國內“兩山”聯動實踐,如湖南岳麓山、大王山“兩山”聯動,立足資源互補,互相合作。破與立,蘊含著破立并舉、革故鼎新的智慧之道,源于美美與共的精神追求,源于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源于生生不息的接續奮斗。如今,環“兩山”示范區創新探索“集群發展”、基礎建設“三生融合”、產品價值“品牌賦能”、多樣性保護“萬物共生”、“雙碳”發展“減碳、降污、擴綠、增長四位一體”、制度保障“多元共治”發展新模式,形成富有辨識度的“兩山”轉化路徑,點綠成金——敲開“兩山”之門,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變量,讓“美麗顏值”產出“黃金價值”。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優良環境與百姓福祉的“雙贏”之路愈加清晰,“兩山”理念的實踐行穩致遠。
百舸爭流——聚“綠”成塔 樂享品質生活新福祉
生態為基,筑牢綠色高質量轉型發展之本。南昆山作為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羅浮山作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得益于大自然和深厚人文的饋贈,付諸于自然風光和文化遺產之上的生態旅游業價值極高。站在更廣的視角,環“兩山”示范區初步規劃3000多平方公里,地處珠三角都市旅游圈、粵東旅游區和粵北旅游區的接合部,是廣州都市圈、深圳都市圈黃金交會點,處于大灣區“一小時經濟圈”,立體式交通網絡聯“灣”成“圈”,內接腹地外出海,拉近與外界的時空距離,輻射人均GDP超15萬元的8600萬人口,擁有超大規模的市場空間和巨大發展潛力,區域年接待游客將超3000萬人次。環“兩山”示范區內森林生態良好,有32個自然保護地、2個風景名勝區,包含3個國家森林公園、1個國家風景名勝區;水源優質,是流溪河、增江兩江源頭;農業發達,擁有14項地理標志產品;溫泉資源富集,多元文化交匯。生態資源、文化資源及交通區位優勢的疊加,催生環南昆山—羅浮山區域各類特色產業的發展。
大道至簡,實干為要。多年來,從化、增城、博羅、龍門四地以資源稟賦為基礎,布局生態旅游、文體康養產業集聚帶,隨著“百千萬工程”的深入實施,四地的民宿、花卉、瓜果、康養等特色產業持續升溫,多點開花、穿珠成串,聯動發展。從化,位于珠三角到粵北山區的過渡帶,珍稀溫泉、森林生態、戶外運動資源豐富,在特色民宿、高端會展會議、文旅體融合、馬術產業、新老溫泉一體化發展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入選國家首批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從都國際論壇、世界生態設計大會影響力持續提升,國家版本館廣州分館在從化建成開館,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新地標。增城,位于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被譽為珠三角的“翡翠綠洲”,將農業、生態、村居、文化、古跡等特色資源串珠成鏈,推動“美麗鄉村”向“美麗經濟”轉化,持續擦亮“增小閑”“影夢成增”“文藝增城”“跟著賽事來增城旅行”四張旅游名片。博羅,啟動環羅浮山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羅浮山腳下的民宿產業集聚化發展格局已初步形成,浮生六季、暮云歸、璞若山居、美季幻境、清水湖等特色民宿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民宿產業多點開花,高端項目正在形成集群。環南昆山的地熱資源豐富,形成永漢—龍華溫泉資源聚集區、龍門—藍田溫泉資源集聚區、國道G355-G220溫泉資源分布帶“兩區一帶”分布格局。龍門縣永漢鎮汲取來自南昆山現存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豹貓的形象靈感,打造名為“漢寶”的貓咪IP并融入場景的“豹貓小鎮”而成網紅小城,成為小城市的標準打造鎮村現代化建設的新樣板。生態好效益“萬紫千紅才是春”。借綠生金,汲取自然饋贈;加工增值,彰顯匠心獨運;文旅融合,依托美景生財。2023年,四地全年共接待游客超過400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超250億元,在冊登記民宿超千家,近萬間房。整體來看,綠色消費活力四射,呈現出多元化、品質化、個性化的顯著特征,縣域經濟迸發活力,成為美好生活新的增長點,為環“兩山”示范區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
落子無悔,一往無前。向綠色要財富、向綠色要未來。以改革之力,推進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一體聯動,探索實現高質量發展和保護協同共生的新路徑,做好“土特產文章”,實現從“賣山頭”越賣越窮,到“賣山貨”越賣越富,再到“賣生態”越賣越響的轉變,打好“生態牌”深耕綠色產業,走好“生態路”做強綠色旅游。向“美”而動,把空間格局布得更優、生態安全守得更牢、發展底色繪得更綠、資源權益護得更細。踐行綠色發展,環“兩山”示范區將建成世界級森林溫泉康養目的地、城鄉等值發展實驗區、嶺南特色縣鎮村現代化建設樣板、廣府文化和客家文化交融地。山水在變,變得更美;山村在變,變得更富;群眾在變,變得更有致富信心。綠水青山,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強大靠山,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走出一條機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路徑。
美麗中國,漸行漸近。一個發展活力四射、綠色動能澎湃的環“兩山”示范區,正闊步前行在新征程上。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到廣東來,到環“兩山”示范區來!瞄準世界級定位,邀迎天下客。奔向世界級,環“兩山”示范區有優美的生態和厚實的文化為基底;奔向世界級,環“兩山”示范區是觀察中國、觀察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的重要窗口;奔向世界級,環“兩山”示范區有底氣實現目標底氣和雄心壯志。(作者分別系廣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環境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廣東省社會科學院產業經濟學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