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時期,廣東各地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高水平保護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打造美麗中國廣東樣板。《環境》雜志聯合“廣東生態環境”微信公眾號推出“生態文明微訪談”欄目,訪談廣東各地各單位負責人、走訪一線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現場,重點宣傳各地減污降碳、治污攻堅戰系列舉措及成效。敬請關注!
《環境》雜志:請問韶關在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動高質量發展上采取了哪些重大舉措?取得哪些成效?
陳志清:韶關是國家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和廣東的重要生態屏障,森林覆蓋率達74.59%。近年來,韶關認真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全面落實綠美廣東生態建設部署,大力實施“生態立市”戰略,把守好綠水青山、打造生態樣板作為韶關一切工作的基礎,統籌推進高水平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獲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國家森林城市等稱號。今年1—6月,韶關市區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99.5%,全市34個地表水市考以上斷面水質優良率100%,空氣質量、水質指數均排名全省前列。
扎實推進綠美韶關生態建設。做好提質文章,因地制宜規劃形成森林質量精準提升“一張圖”,2021年以來完成林分優化77.3萬畝,新造林撫育39.6萬畝、中幼林森林撫育100萬畝。做好增綠文章,建立市縣鎮村四級協同聯動機制,投入綠化總資金超億元,發動社會各界力量超18萬人參與、共計植樹155萬株。做好護綠文章,全面壓實市縣鎮村組五級林長制、森林防火責任制,加強森林資源管護,連續三年獲省林長制考核優秀等次,在省2023年度綠美廣東生態建設工作考核中獲評優秀。
全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治理。建立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掛帥的生態環境保護議事協調機制,全領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高標準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推動環境質量持續好轉,韶關連續四年獲省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考核優秀等次。大力開展自然保護地建設,管好用好105個縣級以上各類自然保護地,嶺南國家公園、丹霞山國家公園創建工作順利推進。統籌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一批項目入選全國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項目、全國山水工程首批15個優秀典型案例、廣東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十大范例。
全力推動產業綠色低碳轉型。加快全國產業轉型升級示范區建設,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連續兩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著力推動鋼鐵、有色冶金等傳統產業綠色化升級改造,建成國家級綠色工業園區1家,綠色工廠9家、數量在粵東西北地區排名第二,成功入選全國綠色礦業發展示范區。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重點抓好華南地區唯一的國家數據中心集群建設,累計簽約引進大數據產業項目超60個、總投資規模超1000億元,預計到今年底韶關集群智能算力規模將達1萬P,華南智能計算產業高地正在成形。
《環境》雜志:近年來,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對廣東進行了督察,省級生態環境保護督察也正在開展。請問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對韶關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有哪些促進作用?韶關將如何抓好督察發現問題整改?
陳志清:韶關堅持把抓好中央、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作為一項重要政治任務,黨政“一把手”親自抓,統籌全市資源力量,加快補齊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固體廢物處置、“兩高”項目管理等方面問題短板,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了新臺階。其中,2022年因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推動老工業城市生態發展成效顯著,被列為廣東省“督察整改看成效”5個正面典型案例之一。接下來,韶關將繼續以最堅決的態度、最有力的舉措、最扎實的作風,一以貫之做好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
堅持領導帶頭抓整改。嚴格落實“一崗雙責”,建立市領導包案機制,制定完善整改方案,細化清單臺賬,項目化清單化責任化推進問題整改,做到一抓到底、限期銷號。
堅持動真碰硬抓整改。重拳出擊,緊盯督察重點領域、關鍵問題和薄弱環節,建立督查調度機制,每月調度進展情況,全面壓實整改責任,嚴密防范處置整改不力、敷衍整改、虛假整改問題,確保督察反饋問題“清倉見底”、整改到位。
堅持舉一反三抓整改。統籌推進“當下改”和“長遠立”,聚焦問題不足,補齊機制短板,尤其是在小水電整治、行業節能減排、飲用水水源保護等領域建立長效管理機制,做到整改一個問題、化解一類風險、堵塞一批漏洞。
《環境》雜志:下一步,韶關將如何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更好以高品質生態環境支撐高質量發展?
陳志清:韶關將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更嚴要求實施生態立市戰略,開展綠美生態建設行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在高水平生態保護中推進高質量發展。
著力建設生態山水城市。以實施“百千萬工程”為契機,依托依山傍水、山水環繞的自然環境,持續加強城鎮規劃設計和建設管理,統籌推進縣城品質提升、美麗圩鎮建設和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科學布局城鎮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讓群眾盡情享受優美生態環境。
全力打造綠美韶關樣板。發揮嶺南國家公園、丹霞山國家公園、綠美廣東生態建設綜合改革試點和全域國家森林城市創建牽引作用,統籌推進森林質量提升和林業經濟開發,力爭到2025年完成森林質量精準提升140萬畝以上、林下經濟年產值達80億元,奮力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美韶關樣板。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決抓好中央、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反饋問題整改,持續加強大氣污染治理,抓好水源環境風險防控,深入推進區域土壤與固體廢物污染防治,確保空氣質量、13個國控斷面水質指標等全面達標,推動“無廢城市”建設提檔增效。
加快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實施工業技改提升行動,加快改造傳統優勢產業,淘汰落后產能;縱深推進承接產業有序轉移“1+6”平臺建設,抓好韶關數據中心集群、華南裝備園、翁源創新原料藥基地等載體建設,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努力打造大數據電子信息、先進材料兩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生物醫藥五百億級產業集群。
《環境》雜志:韶關生態環境優越、生態資源豐富,如何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有哪些好的做法和成效?
陳志清:韶關立足生態發展區功能定位,按照“面上保護、點上開發”原則,大力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著力打通“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走出新時代“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韶關路徑。
大力發展生態農業。深入實施“富硒香米、韶關白茶、高端蔬菜、保健菌菇、優質水果、精品花卉、生態畜禽、泉水魚蛙、特色種業、農加文旅”十業千億農業全產業鏈培育工程,已打造25個國家級和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實現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縣域全覆蓋,建成81家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生產基地,擁有國家地標農產品17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77個、居廣東全省第一,韶關食用菌年產量達3.5萬噸、占廣東食用菌市場70%的份額,國蘭供應量超全國的60%,“韶關蘭花”“韶關珍果”“韶關食用菌”等農業區域公用品牌享譽省內外。
做優做特生態林業產業。出臺《關于推動茶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行動計劃(2024—2033年)》,著力在優化生產區域布局、建設高標準生態茶園、打造“韶關茶”品牌等方面下功夫,力爭通過10年左右的時間,實現全市茶園面積達到100萬畝,茶葉產量超6萬噸,全產業鏈總產值達200億元。實施竹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依托竹林面積占全省三分之一的優勢,加快建設豐產竹林基地,推動竹筍竹材精深加工,著力打造竹產業專業園區,力爭2026年竹產業總產值達100億元。2023年始興縣竹循環經濟產業園入選第四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刨花板產量居廣東第一。
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實施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三年攻堅行動,出臺“引客入韶”和旅游宣傳營銷激勵措施,全力推動“大丹霞、大南華、大南嶺、大珠璣”等景區適應新消費趨勢進行業態開發,目前已建成3A級以上景區44家,省級以上森林康養基地21個,11條線路和12個品牌地分別入選廣東省100條森林旅游特色線路、100個新興品牌地,2023年游客量、旅游收入分別增長30%和60%,美麗生態正加快轉為美麗經濟。
積極拓展林業碳匯開發機制。深化全國林業碳匯試點、全省林業綜合改革試點建設,大力推進林業碳匯項目開發儲備,率先在全省開展林業碳普惠試點,創新開發《廣東省竹林經營碳普惠方法學》,全國首單森林碳匯遙感指數保險等5個案例入選廣東綠色金融改革創新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