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山如黛,田疇染綠。在梅州市大埔縣三河鎮韓江源現場,水面碧波蕩漾,兩岸古風新韻的建筑錯落有致,青山映入秀水,雞犬相聞,田園詩意,不少游客慕名而至。
韓江,廣東第二大河,流經河源、梅州、潮州、汕頭等市,是粵東地區最重要的飲用水源,水質安全關系到流域內外1800多萬人的飲水安全。在梅州市大埔縣,梅江、汀江、梅潭河三江匯合成韓江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面源治水,
生活污水變灌溉“肥水”
炎炎夏日,大埔縣西河鎮北塘村樹木蔥郁,沿著村里的休閑步道漫步,北塘村村民黃大媽站在河邊石階上,彎腰捧起河水一飲而盡,自豪說道:“這水天然無污染。”
曾幾何時,村子的水質并非沒有隱憂。
“村民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韓江,水面漂浮綠色青苔,水渠旁更是雜草叢生。”回想起以前的場景,黃大媽不禁皺起眉頭,“每次路過,都得捂著鼻子跑過去。”
大埔縣地處山區,大多數村莊依山而建,居住比較分散,地形高低起伏大,鄰戶間高低錯落,其生活污水治理更是困難重重。
“盡管此前全縣已建設399座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但設施正常運行率僅58.29%。”大埔縣相關負責人坦言,受限于規劃建設不匹配、運維保障不到位、長效機制不健全等因素,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效果不佳。
“以前是由幾個部門多頭建設農村污水處理設施,沒有統一標準,設施做完以后缺少維護,導致有的農村污水處理設施處于白天‘曬太陽’、晚上‘看月亮’的狀態。”該負責人表示,加上當地人口外流,人口潮汐現象突出,節假日人口激增,不僅影響設施正常運行,污水處理量與處理能力不相匹配或在運行過程中“吃不飽”“排不掉”也會導致設施不能正常運行。
去年春天,困擾大埔縣的“老大難”事情有了轉機。
2023年,廣東省生態環境廳、省農業農村廳、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省水利廳聯合印發《廣東省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利用技術指南(試行)》,提出要因地制宜推進全省農村生活污水資源化與有效管控利用。
大埔縣結合地形和人口集聚情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逐步摸索出了一條生活污水治理的低成本路徑。
首先是摸清家底。大埔縣通過聘請第三方團隊針對當地1591個自然村實施污水處理設施深度調研,對已實施生活污水治理工程的村莊,結合全面排查反饋的問題清單,以鎮、村為單位對存在問題的設施、管網開展復核,摸清自然村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現狀。
在全面摸清情況后,大埔縣將143個自然村的生活污水處理納入污水處理廠進行處理,將268個自然村的生活污水進行資源化利用,1180個自然村的生活污水零散收集自然消納。
污水變灌溉“肥水”。268個自然村資源化利用項目是梅州首個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創新資源化利用試點,采用EPC治理模式(設計—采購—施工),使用無動力或“太陽能+儲能”微動力技術。
“處理后尾水可直接用于灌溉,節省建設投資成本,極大降低運營管理費,有效破解農村污水設施長效運轉難題。”大埔縣相關負責人介紹道。
監測保水,
韓江源頭裝上“耳朵和眼睛”
走進大埔縣高陂鎮黨溪村,在韓江河附近可以看到,成群的白鷺在河流上方自由飛翔,時而佇立在樹梢末端,時而從樹端躍起,飛快地掠過水面,形成了一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鄉村畫卷。
“沒有數據就沒有支撐,水污染防治最基礎就是要捕獲到決策信息。”梅州市大埔生態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介紹,通過建設“全時水質自動監測站”,利用大數據平臺實時監測,能精準快速掌握水環境動態。
水質自動監測站是怎么工作的?采集到的數據是如何運作變為識別和抓取指令的?監測站工作人員介紹,系統使用安裝在水體中的傳感器和探頭采集水質參數數據。這些傳感器測量水質參數,如pH值、溶解氧、電導率、溫度、濁度等,并將數據傳輸至數據采集單元。
從抓取到分析,自動化裝置的研究在逐步深化。數據處理系統接收并儲存采集到的水質數據,進行數據處理和分析。這些系統使用特定的軟件對數據進行整合、處理,生成水質報告、趨勢分析等,以及檢測異常情況。
從分析完成到生成報告,監測平臺提供用戶界面,操作人員可以遠程實時監測水質數據。系統設定了警報閾值,一旦檢測到水質異常,系統會自動發出警報通知工作人員。
“總磷0.03毫克/升、氨氮0.02毫克/升、總氮1.9毫克/升……”在汀江梅州青溪自動監測站,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時“站崗”。
“自從上了水質自動檢測站以后,我們是24小時連續監測,監測密度、頻次提高了,可以實時地監控韓江的水質狀況,提供科學、全面的監測數據。”大埔生態環境監測站工作人員直言,工作人員在手機端就可以每天查看水質數據。如果發現數據異常,就可以第一時間采取措施,及時有效處置。
為韓江源安裝水質自動監測站,就像是給它裝上“眼睛和耳朵”。據了解,目前大埔縣共建設了六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對韓江、汀江、梅江、漳溪河、梅潭河的重要斷面進行實時監控。
跨界護水,
共抓共建共管韓江源
近年來,有熱心群眾在韓江發現國家一級保護水生野生動物——黿。素有“水中大熊貓”之稱的黿,對生存環境要求特別高,需要有特別好的水質和河砂層。黿的出現正是韓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好轉的最好見證。
發源于福建省的汀江是韓江的重要支流,也是福建省流入廣東的最大河流。若是按照過去“自掃門前雪”的方式進行處置,發生跨界污染事故便容易陷入僵局,且韓江途經城市較多,甚至會形成“三個和尚沒水喝”的生態三角債。
正因為如此,為送“一江清水入廣東”,保護和改善汀江—韓江流域生態環境質量,早在2016年,閩粵兩省就簽署了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協議。
據介紹,粵閩兩省共同設立汀江—韓江流域上下游橫向生態補償資金,每年各出資1億元,統籌用于生態環境保護、水源涵養、污染防治、統一監測等,根據水質目標完成情況撥付資金。
兩省三市“牽手”共同應對跨界污染。梅州市與福建省漳州市、龍巖市分別簽訂了跨省流域突發水污染事件聯防聯控合作框架協議,每月開展跨省斷面聯合采樣監測,不定期開展聯合執法和會商,共同解決突出問題和信訪投訴事項,全力維護流域水環境安全。
清清江水邊,無人機徐徐起飛,巡河的蹤跡遍布大埔縣鄉鎮和廣大農村地區。這是梅州市生態環境局大埔分局和龍巖市永定生態環境局聯合執法的一次縮影。“沿江借助無人機探查,有情況會立即采取相關行動。”大埔分局工作人員介紹道。
按照協議,大埔分局定期與龍巖市永定生態環境局在汀江粵閩交界開展跨省流域水環境風險源頭防治行動。聯合行動組會一同前往兩省交界處汀江河道,沿河察看河流水質,并通過無人機航拍汀江及兩岸情況,查看河道流域生態環境現狀。
行動結束后,執法人員還會圍繞汀江水環境質量開展深入討論,就如何進一步加強兩地跨省流域水環境風險源頭防治達成相關共識。
如今,韓江源水質長期保持在Ⅱ類—Ⅲ類,水質總體優良。在梅州市生態環境局發布的各月份水環境質量綜合指數“梅指數”各縣(市、區)排名中,大埔縣國考、省考和市考斷面水質指數均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