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環保作業
摘 要:據相關報道,一些學校出于環保目的,呼吁家長帶孩子收集空牛奶盒,洗干凈后,按月交到學校。雖然學校稱不要求數量且自愿參與,但家長還是很難放寬心。有的家庭靠自身難以集齊足夠的數量,就選擇在網上購買現成的空牛奶盒,以完成學校的“環保作業”。
人民網:以更科學的方式進行生態環保教育
保護生態環境應該是內化于心的意識和理念、外化于行的習慣與探索;教育賦予人的應該是知識的傳承、品德的培養和創新精神的激發。不論從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還是從教育的角度來說,關于生態環境保護的教育都不應該用如此方式開展,其效果也不應被如此刻板地衡量。
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激發學生潛能、培養責任感和創新能力。生態環保教育應該讓學生能夠主動、投入地參與相關活動。讓學生交牛奶盒的做法不僅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環保意識,相反還可能導致他們產生誤解和抵觸。
量化指標有其便于管理和評價的優勢,但具體問題還需具體分析。生態環保教育應當以更加科學的方式進行。無論成人還是孩子,參與生態環境保護行動時,懷抱的都應該是對世界的好奇、對自然的熱愛,而不是應付作業的煩惱和無奈。
其實,近年來,生態環保教育方面的探索已卓有成效:相關科普內容創作、傳播活躍而繁榮,環保設施大量開放,自然教育廣泛開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入人心,保護生態、節約資源、合理消費、低碳生活已經成為人們的自覺。
希望那些“引導”學生交牛奶盒的學校能及時調整要求,合理利用身邊、網上的教學資源,科學開展相關教學,真正提升學生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與素養。
光明日報:空牛奶盒、空筆芯熱賣,教育實踐方式僵硬令人詫異
環保是一個超級大的主題場域,涉及方方面面,牛奶盒的回收,其實僅僅是一個最小單位的場景。但是檢索相關報道可以發現,不同地方的不同學校都布置過相似的作業,這其實也反映出作業設置能力的匱乏,不僅缺乏創新意識,對生活的感知也很匱乏。
比如報道里有位媽媽吐槽,以前他們一家人喜歡喝瓶裝的鮮奶,為了完成任務,他們只能喝盒裝的牛奶。那么,既然都是為了環保,可不可以允許孩子收集瓶子呢?連這最基本的變通都沒有,教育實踐方式的僵硬,也著實令人詫異。
因此,學校與其把環保作業精確到多少個牛奶盒、多少根筆芯、多少個瓶子去量化,倒不如把具體題目的選擇權留給孩子,讓其主動思考和發現生活中的環保小知識、小事件。比如,讓學生記錄一次綠色出行、爸爸媽媽去義務植樹、外出露營打包產生的垃圾、點外賣不使用一次性筷子等等。
要讓孩子在自己的生活中去身體力行,而不是把所有孩子的生活想象成一種生活,然后一刀切地去搞統一作業。近年來,我國教育尤其是基礎教育的理念在更新,更加注重實踐、注重培養孩子的興趣,但是很多方式方法還是應試思維,執行81e72ac5823e68d7502400a1b859a36da79c861673dd2994faeef3260e2108e8起來就顯得非常機械。尤其是在“雙減”的大背景下,人們常常在意的是在應試教育上做減法。
中國環境:形式主義的“環保作業”要不得
開展環保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為什么收集空牛奶盒受到眾多學校的青睞?因為這種方式可量化、更直觀、操作更簡單,學校可以將空牛奶盒的數量作為其教育成果,實現“留痕”。說到底,還是形式主義的思想在作祟。
近年來,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教育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但要提升教育效果,還需要在內容和形式創新上下功夫。環境教育本身就是跨學科的教育,需要打破學科壁壘,結合學科內容,尋找不同的融合點。
到自然中看草長鶯飛,到污水處理廠看污水如何變“清流”,到垃圾處理廠見證變廢為寶的奇跡,到監測點親自動手測一測水質,到社區宣傳垃圾分類的知識……環境教育不應局限在課堂上、學校里,而是要調動相關社會資源,引導學生走進大自然和社會大課堂,進行“沉浸式學習”,提高他們在真實環境下學習多學科知識并運用其解決問題的能力。
環境保護要從娃娃抓起,環境教育必不可少。環境教育不僅關乎知識的傳授,更在于培養學生的行為習慣和價值觀。這需要學校和家庭形成合力,才能產生更好的教育效果。至于形式主義的“環保作業”,不做也罷。
每日商報:環保作業不能成為環保“作孽”
產生這種現象,究其根源是我們的教育方法有問題。比如上交空牛奶盒,完全可以讓學生把收集到的空牛奶盒悄悄放在教室某一個角落,不做數量的統計。如果沒有數量上的排名,老師的監督和表揚,家長也不會去“卷”空牛奶盒。所以,無論是環保教育,還是知識灌輸,都要做到潤物細無聲。交空牛奶盒,目的是讓學生有環保習慣,跟交多交少并沒有關系,就像學生的學習努力程度,也和分數的絕對排名沒有關系。
其實我們國家有明文規定,在2021年,教育部辦公廳就印發了《關于加強義務教育學校作業管理的通知》,要求“不給家長布置作業”,嚴禁給家長布置或變相布置作業。如果交空牛奶盒變成“家長的作業”,顯然違反了教育部的有關規定。
我們會發現,這種行為的危害還不只是家長之間的“卷”,還讓孩子們從小耳濡目染形式主義的危害,認為這種作弊行為是天經地義的。環保作業可以作假、手工作業可以作假、評優指標可以作假……漸漸地,孩子們會覺得作假是必要手段,是生活的一部分,否則就是“笨”。
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孩子最初的世界觀、價值觀主要就是從家庭和學校中得來。小小牛奶盒原本是教育孩子創造更環保更美麗的世界,一旦事情變質,反而污染了孩子們心靈。
微言微語
@卡通膠片笑聲:孩子們竟然為了完成學校的環保作業,開始網購空牛奶盒和用過的筆芯,學校本意是為了培養孩子們的環保意識,結果卻變成了家長們的額外負擔,這樣的教育方式真的可行嗎?我們需要的是真正的環保行動而非流于表面的形式主義,讓我們一起呼吁:教育應該回歸本質,創新不應成為負擔。
@諾丁漢森林小欣欣:我覺得這么說欠妥,培養學生的環保意識,做好廢舊牛奶盒循環利用是一件好事,不能一味地去唱衰,要社會各界一起努力做好這件事。
@gougou的天空快樂:綠色環保教育的初衷是好的,但上升成作業就成了形式主義。如今的素質教育還是比不過升學率,所以素質教育的作業自然也就成了家長們的作業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