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舉措,是全面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的重要路徑。習近平總書記曾對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適應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需要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層次人才。這一論述為新時代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根本遵循,凸顯了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緊迫性。課程思政作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其實踐難點與解決對策應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與深思。
將思政教育深度融入并充分確立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一項復雜的任務。這要求在研究生教育實踐中,既要兼顧研究生教育的高層次性、專業性等特點,還要融入思政教育的價值導向與方法路徑,實現二者的內在聯系與深度契合,構建全新的教育模式,創新現有的融合路徑。但是,高校現在的研究生培養理念與模式,尚未對接研究生課程思政的導向性、專業性、融合性、創新性特點,并未形成區別于本科的系統化的教學模式。
提升課程思政效果的關鍵在于任課教師需具備高水平的思政素養。專業教師通常具有良好師德師風、較高學歷水平和較好教學科研能力。然而部分專業教師接受過長期的西方專業理論教育,受西方價值觀的影響較為深刻。部分教師存在自身政治理論素養不足、價值觀念模糊,自我提升較慢、言行難以合一等問題,直接影響研究生思政教育效果。此外,在科研教學壓力顯著的高校,自身思政素養的提升自然被教師放在了無足輕重的位置,課程思政的直接效果并不突出。
碩士研究生教育具有時代性知識融匯、專業性理論深化、跨學科知識構架、自主性學研模式、職業性實習實踐等特征,這些特征要求課程思政的內容與方法持續創新。同時,由于實習環境及指導老師的思政素養學校無法全面掌握,有時會起到負面激勵的作用。總之,課程思政的系統化建設中一項是費時耗力的工作,在實踐中的達成難度較大。
高校在思政教育評價方面尚未建立起完善的評價體系,主要存在以下問題:評價主體單一,評價結果不夠全面;評價指標不夠科學,難以訓練學生的多維素養與能力;評價指標模糊不具體,無法全面客觀反映課程思政實際效e+UNGaP/2z8ufKBl3Of96A==果;評價維度單一,偏重課程考核,忽略科研與實踐過程的思政效果考評;評價反饋機制不健全,不利于教師及時調整課程思政策略。評價反饋修正機制不健全,不利于教師及時調整課程思政策略。
由于人的認知具有連貫性和一致性,所以課程思政在塑造價值觀方面的作用是具有局限性,當學生接受的教育與本人在現實環境中的體驗不一致時,就會破壞這種連貫性和一致性,進而引發學生的困惑和矛盾,無法形成穩定的價值觀念,甚至質疑課堂上老師傳授的價值理念。可見,生活和學習環境是思政教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積極的環境因素能夠成為課程思政的隱性支持要素,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的形成。鑒于上述分析,改善研究生課程思政的環境因素顯得尤為重要。
課程思想建設的直接關系到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的質量與方向,決定他們的政治素養、價值取向與能力構成,能夠有效激勵他們更好地為國家的發展服務。因而需要構建科學的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增強工作實效性。
思政教育是研究生教育階段人才培養的根本要求,是立德樹人的重要途徑,維護社會穩定的基石、推動國家長遠發展的動力,同樣是應對全球化挑戰的需要。因而必須確立思政教育的碩士研究生教育體系中核心地位。并在此基礎上,依據《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所提出的課程思政建設方向,構建“目標—路徑—環境—管理”“四位一體”協同模式,有效推進碩士研究生課程思政提升實效,實現育人目標。
一是加強培訓,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觀念。以學校和各專業教指委為培訓主體,結合碩士研究生人才培養要求,定期為專業課教師提供系統的課程思政培訓。二是建立課程思政獎勵機制。設立課程思政成果獎、優秀課程思政獎等獎項,表彰在課程思政中表現突出的教師。將課程思政教育成果納入教師職稱評定、績效考核等體系,激發教師主動思考與投入課程思政建設的積極性。三是強化評估與反饋機制。建立學校、學生、思政專家與行業專家對課程思政組織實施過程與效果進行評估,并及時反饋結果、問題與建議。
一是目標融合,實現教學理念轉變;遵循教育規律、思想政治工作規律與學生成長規律,將“立德樹人”理念貫穿至碩士研究生培養全過程,與專業特色、科研活動、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重點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思政素養、多維能力、執業水平。二是素材融合,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具體而言,要加強教材建設、課程思政素材庫與案例“兩庫”建設、開發專業微課與在線課程,有效地發揮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三是體系融合,優化教學內容供給。通過將中國話語體系與專業知識融合,增強學生政治認同和國家意識,促使學生探索中國發展最優路徑的重要路徑。四是方法融合,實現育人路徑創新。將思政教育方法與多種教學方法融合,增強教學的吸引力、說服力與感染力,具體方法包括設置規范化案例教學、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采用課程研討教學模式等多種方式。
一是提高評價內容的全面性。綜合評價教學備件的思政融入程度、教學內容的思想性與前沿性、教學方法的適合度與有效性、教學效果的達成度與滿意度。二是要構建多樣化的評價方法。建立學生評價、學校評價、同行評價的多主體評價體系,進行量化評價與質性評價;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成為當前理論界的共識,筆者認為,除此之外,還應采取專家評價方式,即由學校聘請專門的思政教育專家進行評價,并為教師們提供專業性幫助,以彌補碩士研究生教師缺少系統教育學與思政專門教育的不足。三是注重評價結果的反饋與改進。評價結果應及時反饋給教師,以便其了解自身在課程思政方面的表現和不足。同時,還應根據評價結果提出具體的改進建議和措施,不斷優化課程思政的教學內容、方法和效果。
首先,加強校園文化建設與政策支撐,構建校內育人環境。高校應當營造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積極開展改革發展偉大成就的展示活動、紅色教育的實踐活動、愛國主義的主題教育與校園精品活動等多種形式,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此外,應強化與課程思政相適應的激勵政策,包括財力支撐、教學管理、職稱評定、評獎評優等政策,確保課程思政能夠規范化實施、教師有熱情投入、育人有顯著實效。其次,開展高質量產學合作,構建社會育人環境。積極爭取社會各界的支持和幫助,建立實踐、調研、研學基地,并制定定期評估機制,對于與思政教育理論相悖的機構場所,應及時停止一切合作活動。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教育目標的有效達成。
綜上所述,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從教育內容、方式、環境和評價體系等多個方面進行全面加強和創新。通過不斷深化理論教育、創新教育方式、優化教育環境和完善評價體系等措施,培養出一批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優秀思想品德的高素質人才。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財經類碩士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研究”;2023年吉林省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課題“新時代稅務專碩研究生課程體系優化研究”。
(作者單位:吉林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