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扁書”或簡稱“扁”,是基于文書公布方式的稱謂,如今日張榜公布之“榜”。“扁書”的形態特點是“明白”及“大”,即文字清晰易懂、形狀比較大,可以寫在板牘中,也可以抄在簡冊上。“扁書”通常要懸掛在人員聚集、目標明顯的場所。“扁書”的功能很多,但主要用作政策宣傳,許多重要的詔書和政策條款都以“扁書”為傳播媒介,通常要求各級政府對其宣傳效果進行檢查評估。嘗試從中國古代政策宣傳的傳播媒介扁書的研究入手,進一步了解我國古代政策宣傳的特點,并加深對它的認識。
[關 鍵 詞] 簡牘;扁書;媒介
扁書,簡稱“扁”,其作為中國古代政策宣傳的傳播媒介屢見于出土的簡牘中,卻鮮見于同時代的傳世古籍中。有學者對此做過一些探討①,但隨著出土資料的增加,仍可對其形態、功能深入研究,今試以簡牘所見解析如下。
一、扁書的形態
現代人說的“扁書”往往指“扁”的字體形態,但在簡牘中并不是這個意思,簡牘所見“扁書”或“扁”指文書本身的公布形態。
先從“扁”字談起。“扁”是會意字,由獨體的“戶”和“冊”組合而成。“戶”的本意是單扇門;“冊”則指編聯起來的簡牘,在上面可以寫字。而“扁”字把門和簡冊聯系在一起了。《說文解字》釋義:“扁,署也。從戶冊。戶冊者,署門戶之文也。”說明“扁”是與門戶有關,又是以簡冊為文字載體的物件。為何與門有關?原來是張榜公布的位置與門有關:因為人們經常通過“門”進進出出,在“門”附近公布的文字最容易被人們看到。所以簡牘所見重要的公告都要求以“扁書”的形式懸掛在各種門上(或門旁)或有類似作用的場所。
如《居延漢簡釋文合校》16.4號簡記載:“……寫移書到,扁書鄉、亭、市、里顯見處,令民盡知之……”②《敦煌漢簡》 1365號簡記載: “ ……知。令重寫令。移書到,各明白大扁書市、里、官所寺舍門、亭隧堠中,令吏卒民盡訟知之……”③ 《敦煌漢簡》 1376號簡記載:“ 寫移檄到,具寫檄扁□□亭隧高顯處,令吏卒明【知之】。”《額濟納漢簡》2000ES7S:4號簡記載:“十一月壬戌,張掖大守融、守部司馬橫行長史事、守部司馬焉行丞事下部都尉承書從事下當用者。書到,明白大扁書郷、亭、市、里門外,謁舍顯見處,令百姓盡知之,如詔書。書到言。”④簡文所見,鄉、亭、市、里、官所寺舍門、亭隧、謁舍高顯處,皆指懸掛公布“扁書”的場所與位置。鄉,鄉政府所在地;亭,大多指治安崗亭;市,指市場;里,指居民區,如今日的基層街道;寺,指衙門。《漢書·元帝紀》記“城郭官寺”,師古注:“凡府廷所在,皆謂之寺。”隧堠,指烽臺;謁舍,指旅館。《漢書·食貨志》記“坐肆列里區謁舍”,如淳注:“謁舍,今之客舍也。”
上述場所非常廣泛,而且都是人員聚集處,又規定要掛在這些地方的“顯見處”“高顯處”,即掛在比較高且醒目的位置,使人們能一目了然。
關于扁書的形狀,簡文稱“明白大扁書”“大扁書”,突出其“明白”——鮮明且清晰;“大”——形制比較大。顯然把內容寫在比較寬大的木牘或是木板上,甚至直接寫在墻壁上更容易達到此目的。而簡牘所見也有寫在編聯起來的簡冊上的,如《額濟納漢簡》99ES16ST1:4號簡記載:“●扁書胡虜講<購>賞二。亭扁一,毋令編幣絕。”大意指在扁書上抄寫兩份與處理“胡虜”相關的獎勵條款。每亭一份,要保證編聯不斷絕。編,也稱編簡或牘。《說文解字》釋義:“編,次簡也。從糸,扁聲。”段玉裁注解說:“以絲次弟竹簡而排列之曰編。”當然不一定是竹簡,木簡乃至木牘都可以編聯,出土實物常見。這說明“扁書”也可以寫在簡冊上。《敦煌懸泉漢簡釋粹》Ⅰ039③:222號簡記載“……書到,各益部吏,□泄□捕部界中,明白大編書鄉亭市里□□□□,令吏民盡知□□”①,簡文涉及對罪犯的抓捕,屬于通緝令之類。文中徑稱“扁書”為“編書”,應當與直接懸掛簡冊有關。可見,“扁書”并不是對字體或具體載體的規定,而是對公布方式(包括地點、場所、效果、受眾)的要求。可以說,“扁書”相當于今天需要張榜公布的文告,如政府公報,只不過“扁書”是簡牘時代的產物而已。
廣泛使用紙張以后,類似的文告已寫在紙面上,“扁書”的稱謂逐漸被人們遺忘。由于寫在木頭上更能抵擋風雨,后代作為牌匾的“匾”便直接繼承了“扁”的形態,連偏旁都帶“扁”字,但功能遠不如“扁書”那么廣泛。原先“扁書”那樣的公布方式逐漸被“榜”所替代。《資治通鑒·漢紀四十八》記“共更相標榜”,胡三省注:“揭書以示人曰榜。”作名詞與“牓”同。《資治通鑒·唐紀五十七》記“及牓出”,胡三省注:“牓者,書取中進士姓名而揭示之。”此“牓”類似于當今高考后張榜公布錄取名單之“榜”。
二、扁書的功能
關于扁書的功能,不妨從一組簡冊談起:
丞相方進、御史大夫光昧死言:
明詔哀閔元元,臣方進、御史臣光。往秋郡被霜,冬無大雪,不利宿麥,恐民□
調有余,給不足,不民所疾苦也,可以便安百姓者,問計長吏守丞條封,
臣光奉職無狀,頓首死罪,頓首死罪。臣方進、臣光前對問上計弘農大守丞立
令堪對曰:富民多畜田,出貸□
……
郡國九谷最少,可豫稍為調給,立、輔預言民所疾苦,可以便宜
弘農大守丞立、山陽行大守事湖陵□□上谷行大守事
來去城郭,流亡離本逐末浮食者浸□
與縣官并稅以成家致富,開并兼之路,陽朔年間
治民之道宜務興本,廣農桑□□□□
來,出貸或取以賈販愚者,苛得逐利□
言預可許臣清除貸錢它物律。詔書到,縣道官得假貸錢□□
縣官還息與貸者,它不可許,它別奏。臣方進、臣光愚戇頓首死罪、頓首死罪。
制:可。
永始三年七月戊辰□□御
下當用者。
七月庚午,丞相方進下小府、衛將軍、將軍、二千石、部刺史、郡大守、諸侯……
下當用者,書到言。
八月戊戌,丞相方進重:今長安男子李參、索輔等自言占租貸□
又聞三輔豪黠吏民復出貸受重質不止,疑郡國亦然,書到□
賞得自責,毋息,毋令民辦闘相殘賊,務禁絕,息貸
令
十月己亥,張掖大守譚、守郡司馬宗行長史……
書從事下當用者,明扁鄉亭顯處,令吏民皆知之,如
十一月己酉,張掖肩水都尉譚、丞平下官下當用者,如[詔書]。
十一月辛亥,肩水候憲下行尉事謂關嗇夫、吏;承書從事,明扁亭隧關
處,如詔書。
士吏猛
《肩水金關漢簡(肆)》74EJF1·1~15②
以上是由15支簡組成的冊書,下段雖然有些殘缺,內容不完整,但仍能看出大致的框架,顯示它含有6個層次的內容:
第一層從文首到“臣方進、臣光愚戇頓首死罪、頓首死罪”。“丞相方進”指丞相翟方進,“御史大夫光”指御史大夫霍光,是當時國家的二、三把手,輔助漢成帝執政。文見丞相與御史大夫通過詢問上計官吏(即負責統計上報的官吏),了解往年全國受災情況和存在的問題,所以向皇帝反映又提出解決的辦法。簡云“冬無大雪,不利宿麥”與史載符合。《漢書·成帝紀》記:“永始三年春正月,詔曰:‘天災仍重,朕甚懼焉。惟民之失職,臨遣大中大夫嘉等循行天下,存問耆老,民所疾苦。其與部剌史舉惇樸遜讓有行義者各一人。’”據此詔,可知永始二、三年秋冬季節,曾發生比較嚴重的自然災害,簡文中說其中有九個郡、國受災嚴重,需要調撥救援,所以下詔安撫災民。
第二層是皇帝的批示,單立一簡,文云“制:可”,即上述報告得到了皇帝的批準。此時報告的內容也轉化為皇帝的詔書。其下所見“永始三年七月戊辰”,即皇帝的詔書開始向下傳達的時間。“永始”為漢成帝年號。“永始三年”是公元前14年。
第三層從“七月庚午”到“書到言”,是丞相方進給郡太守、諸侯相以上高官傳達上述詔書的下行文。
第四層從“八月戊戌”到“息貸令”,是丞相方進的補充報告,從長安男子反映的情況談起,指出三輔地區尚存在的問題。核心內容是要求各地杜絕“豪黠吏民”放高利貸的行為。
第五層從“十月己亥”到“張掖肩水都尉譚、丞平下官下當用者,如[詔書]”,是張掖肩水都尉轉發上述詔書及丞相補充報告的下行文。
第六層從“十一月辛亥”到文末,是肩水候將上述文件轉發到基層金關及各亭隧的下行文。“士吏猛”是文件的撰稿人,其上內容皆為抄件。
從這份ad92181026171f1ac6bb858be34f62f379603c2fee7cd4298957e5ccfe02e0d6冊書可以清晰地看出詔書及丞相補充報告往下傳達的全過程,按丞相—中央機構—郡太守、諸侯相—都尉—候官(縣級)—金關(鄉級)—亭隧的次序逐級下傳,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簡文所講“明扁鄉亭顯處,令吏民皆知之”“明扁亭隧關□處,如詔書”句。“明扁”即前文“明白大扁書”的省稱。這表明詔書本身對傳達方式的要求為:到了基層一定用“扁書”的形式在顯眼處公布,目的是讓吏民都知曉。史籍所見詔書也常提出要達到廣泛宣傳的要求,如《漢書·平帝紀》元始元年詔書記載:“夫赦令者,將與天下更始,誠欲令百姓改行絜己,全其性命也……令士厲精鄉進,不以小疵妨大材。自今以來,有司無得陳赦前事置奏上。有不如詔書為虧恩,以不道論。定著令,布告天下,使明知之。”此外在《史記·平準書》《史記·匈奴列傳》中頒布的詔書上也屢見“布告天下,使明知之”句。而利用“扁書”,便是進行廣泛宣傳的最佳傳播媒介。
“扁書”承載的內容不僅僅是詔書,凡是需要向大眾公布的政策都可以用“扁書”宣傳。例如,前文《額濟納漢簡》99ES16ST1:4號簡論“扁書胡虜講<購>賞”,指的是有關胡虜的獎勵條款,簡牘所見此類條款如《居延新簡》EPF22·222號簡記載:“·捕斬匈奴虜反羌購賞科別。”①《居延新簡》EPF22·223號簡記載:“·其生捕得酋豪王侯君長將率者一人□吏增秩二等,眾奴與購如比。” 《居延新簡》EPF22·224號簡記載:“其斬匈奴將率者將百人以上一人,購錢十萬,吏增秩二等,不欲為□。”將這些條款通過“扁書”宣傳給廣大將士,無疑能極大地鼓舞士氣。《敦煌漢簡》 1376號簡記載:“ 寫移檄到,具寫檄扁□□亭隧高顯處。”“具寫檄扁”就是完整地把檄文的內容抄在“扁書”上公布出去。“檄”是一種行事急切且具有較強的勸說、訓戒與警示作用的文書形式。將這一類鼓動性極強的檄文抄在“扁書”上,宣傳效果勢必倍增。
再者,對“扁書”的宣傳效果及所公布政策的落實情況要認真檢查。《敦煌漢簡》1365號簡記載:“知。令重寫令。移書到,各明白大扁書市、里、官所寺舍門、亭隧堠中,令吏卒民盡訟知之,且遣鄣吏循行,問吏卒,不知令者案論,尉丞令丞以下毋忽如律令,敢告卒人。”這里公布傳達的無疑是重要的法令,所以要求“令吏民盡訟知之”,“訟”讀“誦”,誦讀、背誦的意思,即要求每個人都能記住其內容。而后還要“遣鄣吏循行,問吏卒”,即派遣鄣吏巡查,考問吏卒對該法令的熟悉程度,查處不知令者。《敦煌漢簡》1557號簡記載:“扁書亭隧顯處,令盡諷誦知之,精候望,即有峰火,亭隧回度舉,毋必。”根據簡文后段內容,“扁書”所載應為與邊塞警戒有關的規定,所以要求相關人員都能背誦熟知。《居延新簡》EPT59.162號簡記載:“……里上造張憙、萬歲候長居延沙陰里上造郭期不知讀烽火、兵弩不敬持。憙……斥免。它如爰書,敢言之。”張憙和郭期都是中級軍官,因為沒有背誦牢記烽火品約等而被免職。
“扁書”也用在民間的教化宣傳上。《后漢書·百官五》曰:“三老掌教化。凡有孝子順孫,貞女義婦,讓財救患,及學士為民法式者,皆扁表其門,以興善行。”文中列舉各種人物的表現,堪稱當時的模范,值得頌揚提倡,所以“扁表其門”,即在其門上掛著“扁書”光榮榜,倡導人民學習他們的模范行為。
扁書作為中國古代政策宣傳的傳播媒介,具有文字清晰、內容易懂等特點;傳播途徑是懸掛在人員聚集、目標明顯的場所;傳播功能主要是用作政策宣傳的工具,許多重要的詔書和政策條款都以“扁書”為傳播媒介;傳播評估是要求各級政府對其宣傳效果進行檢查。因此,“扁書”在漢代各級政府政策宣傳的傳播上發揮了巨大的功效,在世界傳播史上也比較突出,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作者單位: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機關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