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了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和階段性目標,明確了“六個堅持”的原則和“七個聚焦”的重點,做出了十四個方面的系統部署。它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歷史主動;充分體現了黨的領導是把改革不斷推向前進的根本保證;充分體現了“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香港不能缺席,也不會缺席。全會閉幕后,香港特區政府第一時間發布新聞公報,行政長官李家超表示,香港應牢牢把握國家新一輪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所帶來的重大機遇,繼續發揮好香港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以及對國家深化改革所發揮的重大作用,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履行香港責任、把握香港機遇、作出香港貢獻。
無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為香港帶來了新的機遇。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帶來制度創新機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的重要論斷,強調要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主要有三個重點:
第一,必須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實現資源配置效率最優化和效益最大化,既“放得活”又“管得住”,更好維護市場秩序、彌補市場失靈,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激發全社會內生動力和創新活力。
第二,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保證各種所有制經濟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同等受到法律保護,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第三,要構建全國統一大市場,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眾所周知,內地是一個擁有14億人的超大市場,但“超大”并不等于“超強”。這個市場內部還存在物流不暢、信息不對稱、公共服務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導致企業運營成本過高、消費者體驗不佳、對投資者的吸引力不足。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意味著將推進要素市場化改革,健全勞動、資本、土地、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要素市場制度和規則;意味著將完善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包括完善產權保護、信息披露、市場準入、破產退出、信用監管等制度;意味著將構建全國一體化技術和數據市場、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等等。
國家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給香港帶來制度創新的機遇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香港經驗”可輸入內地。香港是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社會,長期實行市場經濟;香港是國際公認的“自由港”,長期實行零關稅、低關稅,貨幣自由兌換和進出,貨物自由進出;香港做出的國際貿易仲裁受到全球140多個國家的歡迎和認可,香港的規則規制與國際接軌。香港的做法和經驗,可以為內地提供借鑒。
二是香港可協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推進制度創新。粵港澳大灣區是在“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的背景下建設共同家園,必須推進制度創新,拆除“籬笆”,促進要素流動,才能激發創新活力。中央賦予大灣區“先行先試”的特殊政策,香港應發揮市場體系完備、法治體系健全、營商環境優良、開放水平高的優勢,與大灣區城市攜手創新,讓大灣區成為高水平市場經濟體制的“示范地”。
發展新質生產力帶來產業升級機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的重要論斷,強調兩個重點:一是完善推動高質量發展激勵約束機制;二是要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這釋放出中國經濟轉型的明確信號:為“高”而進,向“新”而行!
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主要的著力點是提升傳統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
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以“人工智能+制造業”的方式對傳統產業進行提升改造,這項工程的規模巨大、效益驚人;中國的新興產業異軍突起,2023年,全國“新三樣”出口增長29.9%,首次突破萬億大關;未來,中國還將在生物制造、商業航天、新材料、低空經濟等領域發力;中國布局未來產業正在積極行動,搶占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生物醫藥等新賽道。
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給香港帶來產業升級的機遇,香港可聚焦以下兩點發力:
一是為新產業提供新服務。無論是提升傳統產業,還是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都需要資金支持。香港是國際金融中心,是內地最大的外資來源地,香港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發展走在世界前列,可為內地企業提供多樣化的金融服務。同時,香港與國際市場連通性很強,是培育國際品牌的絕佳之地,內地企業可以透過在香港創立公司或與香港公司合資的方式,培育國際知名品牌。
二是爭取成為產業鏈條中的重要一環。香港在一些領域的科研能力較強,應該抓住國家培育新興產業、布局未來產業的機遇,成為產業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推動產業迭代升級。
以開放促改革帶來“聯通世界”機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鮮明標識。必須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依托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深化外貿體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資和對外投資管理體制改革,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完善推進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機制。
縱觀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以開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進開放”已成為規律。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把開放作為促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抓手,正是基于這個規律。
香港擁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優勢,如果說改革開放前香港是內地聯系世界的“窗口”,那么,實施改革開放之后,香港則是內地聯通世界的“通道”。國家堅持以開放促改革,給香港帶來更多機遇。
有利于香港做大資本市場。近年來,隨著深港通、滬港通、債券通落地,香港與內地資本市場的互聯互通“管道”增多、“流量”增大,在港上市的內地公司市值占比超過70%,內地與香港金融“雙向開放”的新格局正在形成。今后,隨著國家繼續擴大開放,將給香港資本市場注入持續動力,進一步鞏固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有利于香港發展現代物流。香港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城市,正在打造國際航運中心、加快建設國際航空樞紐。國家擴大開放,必然要做大做強現代物流,涉及多式聯運、水運體系聯通、鐵路貨運網絡聯通、綜合貨運樞紐建設,香港應該抓住國家現代物流建設的機遇,把香港的物流網編織得更大更好。
有利于香港企業“出海掘金”。國家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將推動更多中國企業“走出去”,開拓國際市場。香港擁有大量高水平的國際化專業化服務機構和人才團隊,在金融、法律、會計、咨詢、管理等專業服務領域具有顯著優勢,專業服務團隊可隨著“中國制造”“中國建造”一起“出海”,在世界各地開拓市場,特別是開拓“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發展機遇。
健全新型舉國體制帶來科技創新機遇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健全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要深化教育綜合改革,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
“一國兩制”下的香港,完全可以成為“健全新型舉國體制”的參與者、貢獻者、受益者。具體來講,香港應該在以下三個方面發力:
第一,發揮高等教育的優勢,為國家培育更多人才。2024年6月5日,世界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S)公布2025年世界大學排名,香港有5所大學位列世界百強。其中,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更躋身世界五十強之列。近年來,香港的一些大學在內地設立分校,聯合培育人才,今后應該繼續在這方面努力,培養更多的國際化人才。
第二,發揮基礎研究的優勢,助力國家攻克重要領域“卡脖子”技術。香港基礎科研實力雄厚,擁有16間國家重點實驗室;與國際學術聯系緊密,和發達國家的學術界建立了廣泛聯系;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健全,深得科研人員的信賴;香港在一些領域的科研水平處于世界前列,具備攻克難關的能力。應將這些優勢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力量,投入到“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之中。
第三,發揮人才“集散地”的優勢,為國家引進全球頂尖人才。香港特區是中國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是中西文化的交匯點,“兩文三語”均作為官方語言被廣泛使用;香港氣候宜人、城市宜居、交通便捷,從香港起飛,5個小時內可到達亞洲大部分城市,航程范圍覆蓋全球約一半人口。這些是吸引世界頂尖人才聚集的有利條件,香港可據此優勢,為國家引進各領域的頂尖人才。
中共中央港澳工作辦公室主任、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夏寶龍在香港特區2024年“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開幕典禮上的致辭中指出:“香港由治及興不是封閉孤立的,而是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背景下的由治及興。”這句話切中要害,發人深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做出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策部署,為香港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香港應把自己的發展放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背景下去思考謀劃,敏銳地發現機遇,果斷地抓住機遇,拓寬發展之路,鑄就無限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