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中風通常發病較急,病情危重,往往會造成患者殘疾甚至死亡。中醫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瑰寶,在治療該病方面有著獨到之處。
認識出血性中風
現代醫學認為,出血性中風包括兩種:腦出血及蛛網膜下腔出血。出血性中風多發群體為中老年高血壓患者,其中高血壓腦出血多發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但近些年來出現了年輕化的趨勢。出血性中風會導致患者意識障礙、顱內壓增高等癥狀,嚴重損害患者的生活質量。出血性中風也稱為出血性腦卒中,是一種腦血管疾病,具有發病快、癥狀嚴重、病情變化迅速、致死致殘率高的特點,對其癥狀的改善主要通過急救治療來保證。
出血性中風是怎么引起的
出血性中風大多是由于患者長期患有高血壓病、患者顱內血管發生病變以及患者自身的其他疾病引起出血所導致的,其中中老年患者是出血性中風的多發人群。誘發出血性中風的因素很多,比如血壓驟然波動、患者劇烈活動等。出血性中風的主要病因包括長期高血壓導致腦動脈硬化,腦底部穿支動脈可發生大量粟粒樣微小動脈瘤,在血壓突變時破裂出血,從而誘發出血性中風。除此之外,還包括腦血管病變以及血液病、顱內感染和藥物中毒等造成的出血。我國出血性中風的發病率從地域分布上看,北方要高于南方,并且從性別上看,男性多于女性。近幾年,出血性中風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并且呈現出逐漸年輕化的趨勢。
發病癥狀有哪些
中風主要表現為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口角歪斜、半身不遂、語言不利,或不經昏倒,而僅以口角歪斜、半身不遂為主癥。出血性中風患者的癥狀主要為意識障礙、顱內壓增高以及局灶定位方面的癥狀,典型的表現比如頭痛、嘔吐、意識障礙、偏癱,一些由小腦損傷引發出血性中風的患者還會出現頭暈、嘔吐、行走障礙等現象。除了這些臨床表現之外,出血性中風還會合并出現腦疝、下肢深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目前出血性中風的治療方法主要是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對于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很大影響,因此在患者發病時及時采取措施救治,對于患者預后具有重要作用。
牢記六個中醫急救法
出血性中風存在發病迅速和癥狀嚴重的特點,而對患者急救得當,可以大大減輕癥狀,降低致死率和致殘率。中醫的急救方法在當今仍然適用,當發現患者突發出血性中風時,首先應當撥打急救電話,在等待救護車的過程中,及時對患者進行中醫急救。
1.針刺或掐人中
導致患者突然昏倒的原因,有可能是中風、休克、中暑等,對昏倒的患者進行急救可先用注射針、三棱針、采血針、消毒過的縫衣針等針刺人中穴,其穴位于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向上斜刺,或用指甲按掐,通過強刺激喚醒患者。
2.十二井穴放血或十宣穴放血
井穴刺絡放血療法最早記載于《素問·繆刺論》中,井穴位于四肢末端,分布有豐富而敏感的神經末梢,人體全身十二經脈各有一個井穴,合稱“十二井穴”。十二井穴是治療中風的急救要穴,用刺血或掐等強刺激方法具有很強的醒腦、開竅、蘇厥、止痛的作用。
對于非專業人士,十宣穴放血是一個很好的急救措施,具有清熱、醒腦、開竅的作用。具體操作方法為:抓住患者的五個手指并捏緊,使手指尖充血,用三棱針或采血針在每個指尖上點刺一下,分別擠GQwyp4ncdDLTqrBOuZTw94wS55GQmF4zbwPb9d+7HMc=出幾滴血。若無針,可將瓷碗、瓷杯或玻璃杯打碎,用鋒利面代針。另一只手操作同上。若患者仍未清醒,可再刺十個腳趾尖,方法同手指。
3.耳垂放血
如果患者口眼歪斜,可用手捏緊患者的耳垂上部,并向下拉幾下,使耳垂部充血發紅,用三棱針或采血針點刺耳垂,擠出幾滴血。幾分鐘后,患者口眼可慢慢恢復正常。
4.素髎放血
素髎穴即鼻尖,用三棱針或采血針點刺鼻尖部,擠出幾滴血。在放血時要邊刺邊擠,每個刺血部位至少擠出三四滴血。多數患者經處理后可慢慢醒過來。
5.針灸
出血性腦中風患者可以通過針灸進行治療,可以選擇曲池、合谷、百會、風池等穴位,能有效緩解癥狀。
6.中醫急救藥:安宮牛黃丸
安宮牛黃丸出自清代醫家吳鞠通的《溫病條辨》,與紫雪丹、至寶丹并稱為“中醫急救三寶”。其具有清熱開竅,豁痰解毒的功效,臨床上可用于治療中風昏迷者,但它不是包治所有中風昏迷的神藥,因安宮牛黃丸中成分是苦寒的中藥,所以,只適合熱證中風。
【 溫馨提示】
發現患者突發出血性中風時,家人應當保持鎮定。在急救和等待救援過程中,不要移動患者,隨意移動出血性中風患者是很危險的一件事。盡量將患者的頭朝一側轉動。在急救車到來之前,凡屬中風中臟腑之閉證的,均可采用以上方法急救。在采取中醫急救措施后,仍需送醫院進行進一步的規范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