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骨科手術中,深靜脈血栓(DVT)是一種常見且嚴重的并發癥,可能導致肺栓塞等嚴重后果。結合中醫傳統療法和現代醫學技術可改善血液循環,降低血栓形成風險,能有效預防DVT。
中醫:拔罐是有效輔助方法
在中醫理論中,DVT通常被歸入“脈痹”或“血瘀”的范疇。手術對身體的創傷可能導致氣血運行受阻,形成瘀血。中醫的治療原則著重于“益氣活血、化瘀通絡”,其中拔罐療法是一種傳統且有效的輔助治療方法。通過在皮膚上加熱并放置杯子,拔罐療法產生吸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和氣血流通。此外,經皮穴位電刺激也發展為中醫的一種治療手段。中醫傳統療法因其操作簡單且患者接受度高,具有較大的應用前景。
西醫:術后24小時內開始藥物預防
在西醫領域,現代醫學強調采用多種手段來應對DVT的風險。常用的藥物如低分子肝素和Xa因子抑制劑,通過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來減少血栓的形成。此外,電子脈沖刺激儀(EPS)也被臨床廣泛使用,通過周期性電子脈沖刺激肌肉收縮,加快靜脈血流,降低血栓風險。術后24小時內開始藥物預防,并結合EPS使用,能顯著降低DVT發生率。臨床數據顯示,這種雙重預防策略比單一措施更有效,且并發癥發生風險較低。
中西醫結合更全面
中西醫結合在DVT預防中,能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實現更全面有效的治療。術后早期,中醫經皮穴位電刺激可增強血液流動,調節氣血,改善血管環境,抑制血凝塊形成。同時,現代物理治療設備如間歇性氣壓治療儀(IPC)通過施壓促進血液回流,減少淤滯,顯著提升療效。定期監測血液動力學指標和凝血系統變化,實時調整治療方案。研究表明,這種結合療法能顯著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率,加快康復速度,效果顯著。
實施中的關鍵要點
在實施過程中,醫護人員的密切協作對提升圍手術期DVT預防效果至關重要。護理團隊需在術前進行詳細風險評估,包括病史、血液凝固功能及生活方式分析,制定個體化護理方案。術后,應迅速啟動中西結合的預防策略,包括現代醫學手段和中醫療法。
護理團隊的工作還包括持續的監測和評估患者的治療反應。定期分析血液流變學指標和凝血系統變化,并根據評估結果調整治療方案。如發現患者的血液流動性不足或出現新風險因素,需及時調整措施,確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療效果。通過不斷的優化和完善,為患者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進一步提高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
中西醫結合策略為骨科手術患者預防圍手術期DVT提供了有效途徑。不僅提升療效,還為患者康復帶來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