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孕癥是指有生育要求的夫婦,經未避孕的、有規律的性生活且一年未能孕育的病癥。既往沒有妊娠史,未避孕且從沒有妊娠者為原發性不孕;而既往有妊娠史,未避孕卻連續一年未孕者,稱為繼發性不孕。《濟陰綱目》是明代著名醫學家武之望所著,書中對不孕癥有詳細的論述,對今人治療不孕癥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1.氤氳之時才是求子真機
古人云“天地萬物,均有氤氳之時”。對應到婦女生育,則每月經行一度,必定有一日為孕育的氤氳之時。氤氳之時對應現代醫學,是指排卵期,這是重陰生陽、陰盛陽動的重要時刻,此時婦女更易攝精受孕,而這與現代臨床上指導夫妻雙方要在排卵期多同房以便于受孕的理論是相通的。武之望在《濟陰綱目》中也認為,把握正確的求子時機,能起到事半功倍效果。
2.女主血,調經為先
《濟陰綱目》中有“醫之上工,因人無子,語男則主于精,語女則主于血。著論立方,男以補腎為要,女以調經為先,求子先調經”。由此可見,武之望在女子不孕癥治療中,主張先行調理經血,待經血調和后,女子懷孕的幾率便會大大提升。同理,在《景岳全書·婦女規》中也有“女人以血為主,血旺則經調,而子嗣、身體之盛衰,無不肇端于此,故治婦人之病,當以精血為先”。現代臨床研究認為,由于月經不調、月經不通等引起的排卵障礙類疾病所造成的婦女不孕癥,大約能占到女性不孕因素的40%以上。這表明,調理經血在治療婦女不孕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
在《濟陰綱目》中,武之望認為,婦女月經病可分為月經不調、月經不通兩類。月經不調又可細分為先期不調、后期不調,先期病因濕熱淤阻,后期病因為氣血虧虛。月經不通則可細分為血瘀、血枯,血瘀則以疏血、活血為治療原則,而血枯則以補血、調血為治療原則。對伴有月經疼痛的婦女,先期因血瘀所導致,后期疼痛則因血虛所導致。與此同時,對于月經不調兼有發熱的婦女,先期發熱主要原因為血虛夾瘀,月經期間發熱則主要病因為血虛夾熱。
在婦女月經不調、不通治療方面,武之望認為,對于血虛患者,應采用四物湯治療;合并氣虛的,可以加參芪補氣血;合并氣滯的患者,可以加砂仁、香附、木香,通氣活血;脈癥熱的患者,可加黃連、黃芩清熱去火;脈癥寒的患者,可加肉桂、附子,補益氣血。在此辨證施治,對癥下藥的治療基礎上,患者才能夠氣血充盈、經血調和,而攝精受孕的幾率自然也會大大增加。
3.養精益血為主
武之望認為,治療女子不孕癥應以調經為先、養精益血為本。女子不孕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氣血虧虛、瘀滯所致,血氣不足則無以攝精,想要攝精成孕,需要先行滋陰補血、氣血調和。而且,女子受孕多以血為物質基礎,只有氣血調和時,月經才能調和,受孕成胎的幾率也會大大增加。在《濟陰綱目》中,治療婦女不孕癥基本上處處體現出養精益血為主的治療宗旨,將調養精血作為攝精受孕的基礎所在,常用的藥物包括大烏雞丸、調經種玉湯、十全濟陰丸以及大五補丸等,都是武之望為治療女子不孕癥而研制的藥劑,這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出其治療女子不孕癥以養精益血為主的治療方針。
4.從腎論治療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中有“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表明腎與月事、成孕之間的關系。腎為天癸之源、沖任之本以及氣血之根,腎氣盛天癸方至,其后月事才隨之而來,月事正常,方能成功受孕得子。武之望的《濟陰綱目》采集眾家所長,在求子門治療不孕癥中,對補腎調經極為重視,并遵循經后期、經間期、經前期、經期四期用藥,根據患者癥狀隨癥加減。常用調經藥物主要由四物湯演化,藥方組成包括熟地黃、當歸、白芍、山藥、枸杞子、莬絲子、石斛、葛根、女貞子、墨旱蓮等。方中熟地黃益精填髓,墨旱蓮、女貞子滋補肝腎,枸杞、莬絲子養陰益腎,當歸、白芍補血養血,葛根、石斛和胃生津,服用此方能夠起到補腎養肝、益陰養血、調理經期并助孕的功效。
5.從肝論治療不孕癥
中醫學認為,肝藏血、主氣血疏泄,而女子以氣血為機體之本,以肝臟為先天之源。而且,肝臟的疏泄功能是否正常與女子月經、排卵功能正常與否具有非常重要的關系。如果肝臟功能失調,則會影響沖任的正常生理功能,女子發生不孕癥的幾率便會大大增加。武之望先生在《濟陰綱目》中多主張以養肝疏肝的方法,調理五臟六腑同沖任督帶之間的關系,從而使不孕癥患者機體血脈氣路暢通,臟腑血氣充盈、平和,而月經也會按時來潮,排卵也會定時高質,如此狀態下攝精成孕的效率自然會成倍增加。在《濟陰綱目》中也多采用四物湯、柴胡抑肝散、柴胡散等調肝助孕的特色方來治療由肝功能失常引發的不孕癥,往往能取得不俗的治療效果。
隨著國內外不孕癥患者的數量逐年增加,治療不孕癥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重點關注的一個問題。武之望認為,無論男女,想要孕育求子,必當其年,且男子精壯、女子經調,血脈平和,交合有期,才是有子之道。在女子不孕癥治療中應以調經為先、養精益血為主,并注重調理心、肝、脾、腎,使機體氣血充盈、血脈平和,且起居有節、房事有度、交合有時,則天下之男無不父,女子無不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