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消防專項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重要專項規劃類別之一,是完善城市消防安全體系、維護城市消防安全的行動綱領?,F以長三角地區某縣級城市消防專項規劃為例,分析火災風險評估、消防站空間布局、綜合救援體系構建等編制要點,以期為其他城市的消防專項規劃編制提供參考。
關鍵詞:消防專項規劃;國土空間規劃體系;風險評估
中圖分類號:D631.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1227(2024)08-0136-03
消防安全是城市安全和社會穩定的基石,是經濟發展和民生保障的重要條件,將消防工作納入平安建設、高質量發展等工作體系高位推進,具有重要意義。在“五級三類”的空間規劃體系下[1],消防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重要專項規劃類別之一,是一定時期內開展消防工作的行動綱領。本文以長三角地區某縣級市為研究對象,探討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城市消防專項規劃編制要點。
1 消防專項規劃編制面臨的新挑戰
1.1 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對消防專項規劃提出新要求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強調,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實現“多規合一”。《意見》指出,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是詳細規劃的依據、相關專項規劃的基礎;相關專項規劃要相互協同,并與詳細規劃做好銜接。因此,需要進一步強化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對各專項規劃的指導約束和統籌協調作用[2]。消防專項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專項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完善城鄉消防安全體系、提高抗御火災和應急救援能力、維護公共安全、優化空間功能和保障城鄉安全韌性的重要措施。新時期消防專項規劃編制內容應具有較強的支撐性和指導性,合理組織城市消防安全布局,確保新增消防站點與國土空間規劃相協調,對保障消防設施可落地起到關鍵作用?!拔寮壢悺钡目臻g規劃體系見圖1。
1.2 新安全格局建設對消防工作提出新指示
近年來,我國不斷強調,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是新安全格局中的重要一項,應通過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以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依據國家消防救援局提供數據,火災仍是我國發生頻率最高、影響最大的災害之一,可以說消防安全是我國新安全格局建設的基礎。防范化解火災風險是應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3 消防救援需向“全災種、大應急”拓展
2018年,在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中,公安消防部隊、武警森林部隊退出現役,成建制劃歸應急管理部,組建國家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自此,綜合消防救援隊伍擔負起應對處置各類災害事故的重要職責,向“全災種、大應急”拓展,覆蓋城鄉和森林草原火災撲救以及?;沸孤┑葹暮κ鹿示仍黝I域。面對新隊伍和新要求,消防專項規劃的編制也需要與此相適應,從消防體系構建、消防站及裝備配備、消防基礎設施等多方面全面協調。
2 消防專項規劃的編制要點
2.1 完善火災風險評估,針對性提出火災應對策略
基于層次分析法,考慮城市特征和火災危險指標兩方面因素,對火災危險性進行評估。其中,城市特征考慮人口密度、用地性質、建筑高度、重點防護單位數量等因素;火災危險指標考慮易燃易爆?;穲鏊?、大型燃氣設施、加油加氣站分布、歷史火災高發地區等因素。
通過對各火災發生風險因素的分析和空間疊加,得到規劃用地風險評估結果。以長三角地區某縣級城市為例,火災高風險區主要分布在高層建筑集中建設區、人口密度及人口流動較大區和消防重點保護單位分布密集區。針對火災高風險區,應優先在消防5min出警無法到達的區域布局消防站;在人員密集區,搬遷危險品倉儲,增設消防應急車道;增設消火栓等消防設施,并依托城市支路構建防火隔離帶;加強城內的消防重點單位的消防安全管控,避免消防車通道被占用,并增設微型消防站,購置小型消防車。
2.2 合理組織消防安全布局,消除城市不安全因素
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應結合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的契機,同步編制消防專項規劃,從系統安全角度對國土空間規劃的用地布局、消防隔離、避難疏散通道等方面進行統籌安排。明確在國土空間規劃布局中,必須將生產、儲存易燃易爆品的倉庫、工廠設在城市邊緣的獨立安全地區,并與人員密集的公共建筑保持規定的防火安全距離。對布局不合理的舊城區影響城市消防安全的工廠、倉庫,必須納入近期改造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采取限期遷移或改變生產使用性質等措施,消除城市不安全因素。
2.3 優化空間布局,統籌消防站落地實施
消防站的布局應結合區域的火災風險評估情況以及消防重點防護區域的分布狀況進行統籌考慮,可借助GIS軟件進行消防5min可達性分析,對選址進行優化。同時落實用地要求,通過劃定用地控制線等方式,強化專項規劃的空間屬性,增強專項規劃的可實施性和對詳細規劃的傳導指引。
為破解老舊城區用地緊張、道路狹窄,消防救援難以覆蓋的普遍問題,對于新建普通消防站有困難的建成區和用地緊張區域,可采取改建、配建、租賃等方式,以模塊化、移動式消防站等形式,加密消防站點,從而構建以特勤、普通消防站為支點,小型、微型消防站全覆蓋的火災救援網絡。在應急響應背景下,移動消防站的模塊化設計融合了快速部署、高效性能和環境可持續性等多種功能,顯著提升了城市在緊急情況下的應對能力[3]。
2.4 根據“全災種、大應急”需求,構建綜合救援體系
消防規劃編制過程中,應將“全災種”落實到消防站和隊伍建設,充分考慮陸地、水域、航空、森林的消防需求,在規劃陸上消防站的同時,還應按需規劃水上消防站、航空消防站和森林消防站。
2.4.1 水上消防站
水上消防站選址時,應保證消防船30min內可到達其轄區邊緣,且消防隊至其轄區最遠距離不超過30km。規劃水上消防站的同時,還應同步建設水上消防站陸上基地。
2.4.2 航空消防站
可結合機場設置航空消防站,并結合機場建設陸上基地。陸上基地用地面積可借鑒陸上一級普通消防站。陸上基地建筑應獨立設置,確有困難時,消防用房可與機場建筑合建,但應劃分獨立的功能分區。參考相關實踐經驗,航空消防站配備消防直升機不應少于1架。消防器材應根據航空消防站救援任務的需要合理設置,包括滅火器材、人身防護裝備、通信器材等。
2.4.3 森林消防站
對森林面積較大的城市,應設置森林消防站,增加森林消防戰斗力。通過新建森林防火通道,增設森林防火蓄水池、護林哨(崗)及森林火災先期處置撲救裝備等措施,提升森林火災防撲救能力。
2.5 分類施策,針對性提出消防應對策略
2.5.1 易燃易6e4vTZ91fP862Q8mnpaWsxz27Jgp1NwSXkkZWHM/DBQ=爆危險品場所和設施
對現有易燃易爆危險品生產、儲存單位存在的問題,近期以控制生產或儲存的規模、加強技術改造或者轉變生產方向為主,遠期盡量創造搬遷條件,從根本上消除潛在風險。對規劃新建的易燃易爆危險品生產、儲存單位,應妥善選址,設在城市邊緣的獨立安全地區,并與人員密集的公共建筑保持規范要求的防火距離。
2.5.2 高層建筑
高層建筑消防應以自防自救為基礎,同時加強消防裝備配備,提高撲救火災事故的能力。城市公共功能的高層建筑應建設于城市開敞空間,居住功能的高層建筑應注重公共綠地或疏散空間建設。高層建筑消防供水應加強室外供水的可靠程度。嚴格管理高層建筑外部的停車場、防火間距、消防通道等。應設置環形消防通道,確有困難時,可沿建筑的兩個長邊設置消防車道。消防車登高操作場地的要求應符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的規定。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城市公共功能的高層建筑,應設置避難層。對已建但消防不達標高層建筑,必須立刻按照要求進行整改,對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火災自動噴水滅火系統、內裝修材料耐火設計、防排煙系統、安全出口、疏散樓梯通暢等方面進行檢查,確保消防安全。
2.5.3 建筑耐火等級低或建筑密集區
逐步拆除老舊城區中搭建的簡陋臨時建筑,嚴格控制開發強度,降低老舊城區建設密度,調整室外空間、增加防火間距,提高建筑耐火等級。對老舊城區內的“三合一”場所進行調整,根據火災危險程度采取保留、合并、遷移等辦法,將人員密集、火災隱患大的單位遷出,改善消防安全條件。同時推進老舊城區消防設施更新換代及改擴建,完善供水系統,優化市政消火栓設置,在消防水源缺乏地區,結合地形特點建設不同類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設置消防車取水設施。
2.5.4 歷史城區及歷史文化街區
該城市中心城區范圍內存在歷史文化街區。根據相關文獻[4],歷史文化街區普遍面臨建筑結構耐火等級偏低;多以成片連排形式布置,防火間距不足;街巷寬度較窄,消防車通行困難等問題。因此,規劃提出如下應對策略:在保留原有道路格局的基礎上,道路系統應考慮增設消防通道;應配置小型消防設施及器材,部分無法設置消防車通道和消防供水的街巷,應設置水缸、沙池、滅火器等設施和器材;歷史文化街區外圍宜設置環形消防車通道;與歷史建筑保護區毗連的其他建筑,應設置防火分隔墻并開辟防火通道;歷史建筑保護區的出入口應保持暢通,不得被堵塞和侵占;以“從嚴管理、防患未然”為消防安全管理原則,杜絕火災隱患。
3 結束語
在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消防專項規劃應適應“全災種、大應急”的新時代消防應急救援需求,更新消防規劃思路,創新“防消一體”安全布局,強化火災風險評估與預防,增強滅火與應急救援能力的規劃,提升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和裝備配備水平,以全面提高綜合防御火災的能力為目標,堅持以人民安全為中心,切實從空間規劃的角度,保障城市消防安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建立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并監督實施的若干意見[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97679.htm
[2]劉作燕,曹洪華,張林,等.《云南省消防專項規劃編制技術導則》編制探討[J].規劃師,2024,40(5):145-153.
[3]徐磊.移動消防站模塊化設計在應急響應實踐運用中的思考[J].建設科技,2024(8):76-78.
[4]朱磊,楊志,邵菲菲.歷史文化街區消防安全管理對策研究[J].中國消防,2023,(S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