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在技工院校開展2024年秋季學期開學第一課活動的通知》要求,各地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要指導技工院校組織好開學第一課活動。技工院校要開展教學研究,選用技工院校公共基礎課程教材《匠心傳承》《匠心傳承指導與實踐》《古代工匠故事》等開展教學。
本期《職業》雜志特別采訪了《匠心傳承》的責任編輯、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公共課教育教材編輯室副主任宋正、營銷中心市場規劃組負責人朱瓊,請他們介紹2024年秋季學期開學第一課教材編寫及配套活動情況,助力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和技工院校更好地開展有關工作。
宋正:技工院校開學第一課是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要求開展的一項教育活動。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出版集團(以下簡稱出版集團)配合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策劃、出版開學第一課教材已經有8年了。這是一個長期項目,今年做完就很快要投入到明年的工作周期中去,的確辛苦,但我們覺得很有價值。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了“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那時起,技能人才培養有了更明晰的方向。次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在全國技工院校開展2017年秋季學期開學第一課活動的通知》,主題就是工匠精神。出版集團配合該項活動,出版了《工匠精神讀本》《工匠精神教育活動課手冊》《古今中外工匠精神故事匯》《工匠精神故事繪畫版》等圖書。其中,《工匠精神讀本》作為開學第一課教材供教學使用。
從2017年起到今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每年都以通知的形式要求開展開學第一課活動,一年一期或兩期。出版集團每次均提供優秀的教材、教輔和讀物作為活動開展的抓手、精神培育的藍圖。至今已為開學第一課活動陸續出版了《工匠精神讀本》《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紅色基因代代傳》《匠心逐夢》等12種教材,以及6種教輔和10余種讀物,這些出版物切實起到了將活動引入校園、將教育落實到課堂的作用。
宋正:技工院校的開學第一課面向技能人才培養,總的來說就是要樹立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的理想信念,增強 “四個自信”,培養愛黨愛國情懷。主題設計歸納起來有兩個維度,一是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二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每次活動的具體主題還會結合中央有關要求和重要時事進行設計。
我們把這8年來各期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歸納一下:2017年秋和2018年秋的主題都是弘揚工匠精神。2020年春、2020年秋、2021年春、2022年春的主題圍繞的是弘揚勞動精神和勞模精神。2018年春、2019年春、2020年春、2022秋的主題都與世界技能大賽緊密相關(2020年春的主題兼有勞動精神和世界技能大賽)。2023年春、2023年秋的主題圍繞的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技工教育傳統。2019年秋恰逢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主題是愛國教育;2021年秋恰逢建黨100周年,主題是紅色基因代代傳。
今年秋季的主題是傳承工匠文化,爭做技能先鋒。
宋正:今年開學第一課的主題是傳承工匠文化,爭做技能先鋒。我們為此策劃出版的教材是《匠心傳承》《古代工匠故事》,與之配套的教輔是《匠心傳承指導與實踐》。
這里所說的工匠文化,指的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歷史中形成的工匠文化。其實,作為技工教育教材的開發者,我們多年來一直在思考,站在新時代的時空坐標上,應該怎樣引導技工院校學生從中華工匠文化中汲取前進的力量,創造屬于中華工匠的新輝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華文明的歷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更有力地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备鶕暯娇倳浀闹甘竞徒衲觊_學第一課的主題,我們在厘清中華工匠精神特質的基礎上,開發了這套教材和教輔。
我們認為,勇于創新是中華工匠推動文明發展的根本品質,精益求精是中華工匠推動文明發展的重要支撐,愛國愛民是中華工匠推動文明發展的動力源泉。我們開發教材不是要說教,而是要用事實說話,把這三者充分展現出來,讓學生真正體悟到中華工匠永無止境的追求、博大的胸懷、崇高的志向。
為了把這套教材做好,我們特別聘請了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嘉賓潘天波教授擔綱主編。潘教授在工匠文化、藝術史等領域造詣高深,已出版的多部專著和普及讀物廣受好評。他認為“小技能亦能改變大世界,中華工匠的小技術推動了世界文明的大發展”“中華工匠文化是當代中國制造與工業創新的文化寶藏”。這些觀點與我們的策劃初衷不謀而合。潘教授作為主創加入,保證了這套教材能夠充分實現其對技工教育的意義。
宋正:本套教材特點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內容涵蓋廣泛,凸顯工匠價值。本套教材以淺顯親和的文字和生動的圖片,帶領學生開啟一段工匠文化傳承之旅,引領技能學子溯光陰長河而上,去探尋工匠人生,去領略文明之光。本套教材精心選取了交通運輸、橋梁水利、農業耕作、手工技藝、文化傳播、冶金軍事這六大領域,并對其中的14種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古代工匠發明創造進行了詳盡介紹,包括車輪、指南針、大運河、都江堰、趙州橋、壟耕法、鐵犁、絲綢、瓷器、蔡侯紙、活版印刷、青銅器、鼓風器以及火藥與火器等。同時,為了更生動地介紹這些發明創造,教材還特地選取了“造車鼻祖”奚仲、水利工程專家李冰、蔡侯紙發明者蔡倫、造橋大師李春等名家巨匠,通過講述他們的傳奇人生故事,展現歷久彌新的工匠精神,并凸顯了古代工匠對中華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二是內容架構完整,符合教學需求。整體架構上,教材和教輔的單元劃分是一致的。定位上,《匠心傳承》為主,偏重于展現工匠的成就;《古代工匠故事》是對前者的補充,通過詳細展現工匠的人生歷程,引導學生體會古代工匠的精神品質;《匠心傳承指導與實踐》是學生強化認知的抓手、開展教學的參考,并承擔著將精神品質認知與傳承引入現實,融入技能成才、技能報國理想的重任。在內容結構上,本套教材按發明創造的領域和種類編排了6個單元。主教材《匠心傳承》在此基礎上分為14課,每課設有 “造物小史”“中華名匠”“文明價值”“匠心接力”4個欄目。其中,“造物小史”講述核心知識;“中華名匠”是“造物小史”的故事化補充;“文明價值”提升觀察角度,基于世界文明視野,審視本課所述發明創造對人類發展的影響;“匠心接力”則回顧本課知識,引導學生體悟史實和故事蘊含的拳拳匠心。這4個欄目在一課之內形成層層遞進、螺旋上升的完整體系,旨在將知識教學與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相結合,為實現課程思政目標提供充分支持。
宋正: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校思政課建設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取得的舉世矚目成就為內容支撐,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為力量根基,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不斷提高思政課的針對性和吸引力”。
本套教材所要弘揚的中華工匠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匠心傳承指導與實踐》在指導學生將所學落實于當前學習和未來工作時,大量、深入地使用了與教材內容匹配的新時代建設成就案例,潛移默化地使學生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間的關系,增強“四個自信”。這種“教材+教輔”“傳統+當代”,相互融合、并行教學的模式,是我們對技工院校開學第一課教材體系和內容的創新,也希望為技工院校思政課程、課程思政的教學方式帶來新思路、新元素。
朱瓊:為落實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對技工院校開學第一課活動的相關要求,配合做好開學第一課教學教研和活動開展等工作,出版集團每年舉辦重點省份開學第一課師資研討、集體備課活動,并于2021年秋季學期開始組織開展“技能雛鷹杯”開學第一課主題活動。
從2021年秋季的紅色基因代代傳書記開講,到2022年秋季的匠心逐夢演講比賽,直至2024年春季的開學第一課活動成果征集,越來越多的技工院校和師生參與到開學第一課主題活動,“技能雛鷹杯”也逐漸在技工院校領域形成品牌。例如2023年春季學期配合開學第一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主題開展的“傳承傳統文化、鑄造時代匠心”攝影作品征集活動共收到近300所院校學生提交的400組攝影作品。主題活動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表達能力、展示青春風采以及幫助學生更深刻理解工匠精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方面都有促進作用。
今年秋季學期,我們為加強技工院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工匠文化精神,將開展“技能雛鷹杯”2024年秋季學期開學第一課演講比賽活動。本次活動以“傳承工匠文化,爭做技能先鋒”為主題,采用“學生主題演講+視頻作品參賽”的形式,由各技工院校通過班會、校園賽等形式進行選拔,推選不超過3名學生錄制演講視頻作品參賽。目前活動通知已發布,將于9月1日啟動征集,本次征集的優秀演講視頻將在技工教育網展示,優秀演講稿在《職業》雜志刊發,同時技工教育公眾號及其他相關媒體對活動開展情況進行報道,歡迎廣大技工院校積極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