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云南技師學院通過開設非遺專業,開展非遺技能培訓、非遺進校園藝術教育,傳承非遺技藝,塑造良好育人環境,打造文化傳承陣地。通過建立非遺特色課程體系和活動育人體系,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和開展社會服務,不僅傳承了非遺技藝,提高了學生的技能水平和人文素養,也激發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創新精神,為當地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關鍵詞:非遺;傳承;藝術教育;育人環境
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2018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共同實施“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 云南技師學院作為首批參與計劃實施的全國3所技工院校之一,在原有非遺相關專業教學經驗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了非遺傳承藝術教育工作,對民族地區非遺技藝的傳承創新進行實踐探索,積極做好課程教學相關工作,努力探索實踐“非遺傳承走進現代生活”的藝術教育方式,以非遺傳承之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云南技師學院從2010年起,先后到少數民族地區設置辦學點,還開辦了劍川木雕、民族刺繡非遺專業,深F/OKvJx7NLrZS9TyBIGMVg==挖當地非遺元素,通過學制專業教學培養非遺傳承人。
(一)專業設置
一方面,2010年,學院在“木雕之鄉”大理劍川成立辦學點,開設劍川木雕專業,木雕專業學生主要來自當地各鄉鎮村;在文山壯族自治州民族刺繡普及地開設硯山分院,開設民族刺繡專業,學生主要為當地壯族和彝族群眾。非遺專業開辦期間,通過送教入村,即學生在家門口上學、學時充足、授課時間避開農忙、傳承質量高、免學費、給補貼、畢業即就業的惠民生模式,培養了大量非遺技藝人才,為當地的民族傳統工藝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畢業生大多到木雕、刺繡企業或在家自接訂單,有效保障了非遺傳承中的傳統性,成功助力云南省少數民族地區“技能扶貧”和“鄉村振興”。另一方面,2015 年,學院針對非遺“滇繡”技藝,開設了滇繡專業,圍繞滇繡技藝傳承及市場需求,邀請非遺大師到校傳授滇繡技藝。學生來自云南省各地,逐步擴大非遺傳承的范圍和維度。
(二)師資隊伍建設
學院攜手非遺大師成立了2個大師工作室,分別是段國梁劍川木雕大師室;祖玉蘭滇繡大師工作室。非遺傳承人指導學院教師開展非遺專業教研教改的探索,不斷完善非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深入領會非遺內涵、提高辦學質量。
(三)教學條件
學院總院建有非遺技藝傳承坊,硯山分院建有民族團結示范項目民族刺繡展廳,集中展示了木雕、民族刺繡精品100余件;建有木雕實訓室、手工刺繡實訓室,提供了充足的教學設施,滿足實訓教學需要。在學院省級創業園內完成“雕人生”木雕項目、“繡未來”刺繡項目的創業孵化,創業園具備教學、傳承、研究、學術交流等功能。
學院通過面向少數民族群眾開展非遺技藝培訓,讓他們知曉文化內涵、掌握非遺技藝,讓非遺技藝活在當代,實現經濟增收。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不讓一個民族掉隊”的指示,增強獨龍族群眾的“造血”功能,學院對獨龍族群眾開展了5次免費非遺技能培訓,這不僅使學員掌握了技能、開闊了視野,還激發了他們返鄉創業的熱情。學院協助他們成立了獨龍江手工藝協會,獲批非遺扶貧就業工坊,助力他們踏上了鄉村振興致富新征程。
(一)非遺+特色課程體系
1.納入專項集中教學課程
針對專項集中授課班級(研培計劃),連續授課24天,總課時超過192節。學院總結形成了技藝和創作培養并重的非遺課程設置“六步法”,共分為“非遺理論學習、技藝實訓、觀摩交流、專家講座研討、創意設計制作及成果展出、學生回訪”6個步驟。前5個步驟圍繞“強基礎、拓眼界、增學養”,進行基礎課、實踐課、拓展課的課程設置。實踐課中,技藝實訓內容設置貫穿“用”字引領,所有的實訓作品都以實用為主,能夠在生活中使用。基礎課中,設置了繪畫、圖案解析、工藝美術賞析、非遺法規政策等課程,充分考慮學員的文化層次,教師采取深入淺出的方式授課。拓展課中,設置了產品拍攝、電子商務運營、稅務知識解讀等課程,還安排學員到校外參觀博物館、手工藝市場等。通過系統培訓,有效提升了學員的理論與實踐水平,開闊了視野,提高了工藝技能。
學院為非遺課程配置了專業知識多元化的師資團隊,開展手拉手行動“學員一手拉著傳承人大師、一手拉著設計師”。一是民藝導師傳藝。邀請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教授非遺技能。二是開展專家講座。邀請非遺專家、民族文化專家前來授課,提升學員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識水平,使他們更好地理解非遺技藝的內涵。三是設計師指導創作。邀請創意設計師、民族藝術跨界設計師授課,提升學生在文創設計方面的意識和能力,了解云南手工藝市場的現狀和信息,增強市場意識和營銷能力。四是學院專業教師教授專業理論和就業創業基礎。為使學員具備就業創業的基本技能,安排學院電子商務、財務、攝影類專業教師授課,幫助學員掌握用手機開網店、拍攝產品照片、到稅局開發票和算賬等創業基本技能。多元化教師團隊有效保證了教學工作的開展。
2.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
根據專業需求,在專業課程中增加非遺課程,如木材加工專業中的木雕課程、服裝制作與營銷專業中的刺繡課程、建筑裝飾工程技術專業中的木工課程等。
3.納入非遺與世賽項目融合課程
攜手非遺傳承人與世賽教練共同開發非遺項目與世賽項目的融合課程,如將非遺項目民族建筑彩繪與世賽項目油漆與裝飾融合,開發了油漆與裝飾藝術實訓課程,并納入建筑裝飾類專業課中。
4.納入第二課堂
開設相關選修課或建立興趣社團,邀請非遺傳承人進校,近距離向在校學生傳授非遺技藝,學院現已將扎染、劍川木雕、彝族刺繡、茶藝等非遺項目納入第二課堂內容,向全院師生開放課程,傳播非遺文化。
(二)非遺+活動育人體系
將非遺傳承與校園實踐活動相結合,利用每年學院組織的技能節和文化藝術節,進行非遺技藝體驗展示,開展“三下鄉”社會服務與調研,舉行非遺活動演出,以及參與社會實踐項目等,營造良好育人環境。
1.常態化開展技能節、文化藝術節活動
學院每年組織技能節和文化藝術節活動,在校內設立了多個非遺技藝工作坊,涵蓋扎染、木工木雕、刺繡、茶藝等傳統技藝。這些工作坊不僅是學生學習非遺技藝的重要場所,也是展示和推廣非遺項目的平臺。在這里,學生不僅能學習到傳統技藝的基礎理論,還能通過動手實踐,切實體會到非遺技藝的精髓和獨特魅力。
2.“三下鄉”社會服務與調研
學院每年組織“三下鄉”志愿服務團隊,鼓勵學生走出校園,深入村鎮社區,開展各類調研與服務,非遺傳承就是其中之一。學院組織學生到迪慶州維西縣保和鎮和安寧市連然街道武家莊村委會開展了“助力鄉村振興,改善人居環境”主題墻繪活動,用建筑彩繪非遺技藝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改善村容村貌。同時,學生通過對當地非遺項目的調查研究,了解非遺項目的歷史背景、發展現狀和面臨的挑戰。這不僅增強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實踐能力,也為非遺保護和傳承注入了新鮮力量。
3.非遺展覽和演出
學院定期舉辦非遺展覽和演出活動,向師生及公眾展示各類非遺項目的精彩內容。通過展覽活動,學生不僅能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還能與觀眾互動交流,深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理解和認知。演出活動則通過舞蹈、手工藝展示等形式,生動地呈現非遺的獨特魅力,極大地提高了非遺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非遺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歷史的傳承。在非遺傳承與育人道路上,學院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以興趣為導向開展藝術教育,在學生心中播下熱愛非遺的種子,不僅在專業技能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培養,更在文化認同、社會責任和創新實踐等方面對學生進行了全面教育,激發了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和探索精神,有效推動了非遺項目的傳承和發展。
[1]孫祺童.用劍川木雕實現技能扶貧、文化傳承雙豐收——看云南技師學院建筑與民族工藝系如何進行非遺專業建設[J].職業,2018(1).
[2]習近平.加強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J].求是,2024(8).
[作者:黃顯清,云南技師學院(云南工貿職業技術學院)高級講師]